以院训为文化核心构建D-DAIS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1-11-28曹苏群朱铁柱徐晓梅张虹
曹苏群 朱铁柱 徐晓梅 张虹
摘 要:淮阴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以院训“厚德至善,敏学创新”为文化核心,在工程教育改革、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方法创新和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闯出一条新路,发展形成了一种D-DAIS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围绕院训这一文化核心内涵,从纪律与责任、学术与应用、创新与产业和服务与社会等四个方面打造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并给出实践成效,对我国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院训;人才培养;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3-0141-04
Abstract: The Faculty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akes the faculty motto of "Great Virtue, Supreme Goodness, Smart Learning, Innovative Spirit" as its cultural core. It has blazed a new path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 and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developed a D-DAIS talent training mode which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core connotation of faculty motto, reforms the talent training from four aspects: discipline and duty, academics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and industry, service and society. Its practical results is of great value for refer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and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Keywords: Faculty Motto; talents training;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irtue Values Establishment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最根本任务,结合新时代要求,尤其是在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院当前一项主要的工作,必须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各项工作中,不断思考并探索富有特色、勇于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1]。2017年以来,教育部和各高校主动开展工作,开展新工科建设,以应对经济社会的新一轮变革。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的新工科建设“三部曲”,凝聚了工程教育界的广泛共识,推动了大学办学模式由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由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由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项目,分别于2018年和2020年设立了612个和845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突破口,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引领我国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2]。新工科建设所引发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高校组织创新、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等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为创新型、复合型、應用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3]。
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工科院校,淮阴工学院一向重视工程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2017以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凝练学院文化,形成了“厚德至善,敏学创新”的校训。学院以院训为文化核心,发挥院训的导引作用、评价作用和激励作用,构建符合新工科建设和工程认证要求的D-DAIS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将对淮阴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以院训为文化核心的D-DAIS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经验进行介绍。
一、院训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院训作为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学院文化的核心凝练,也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总的指导思想[4]。一个好的院训不仅能营造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促进优良风气的形成,更能引领人才培养,提升学院教育教学精气神。
院训是学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引领学院前进的方向标。它体现了学院的办学传统,代表着学院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院历史和文化的积淀[5]。院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是一所学院教风、学风的集中表现。从人才培养方面来看,院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评价作用、导引作用和激励作用[6-7]。
首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院训发挥着评价作用。院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给师生指明了发展的方向。院训是高校新生“开学第一课”的重要内容,也常张贴在学院醒目的地方,使每一个师生能够经常看到它,听到它,耳濡目染,慢慢化为自己的价值尺度。在此影响之下,高校也以此来自觉地衡量人才培养的成果产出,并依据这一评价结果来及时地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
其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院训发挥着导引作用。因为校训是学院制定的对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可以激励师生从传统中寻找榜样,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继续奋发向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长时间熏陶后,院训凝聚了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价值理念,逐渐转化为师生的一面旗帜,导引他们的一言一行。
最后,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院训发挥着激励作用。院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鼓动力,具有一定的感染作用,能很大程度上激励师生。因此,院训在作为一种内在的评价标准和自我的引导基础之上,最终会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激励活动中。
二、D-DAIS(Double DAIS)人才培育模式
针对新工科建设需求,结合学校十个“一流工程”,总结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的一系列做法,以院训为文化核心,着力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D-DAIS(Double DAIS)人才培养模式,即“双讲台”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D-DAIS(Double DAIS)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圈DAIS为Discipline,Academics,Innovation和Service,强调培养人才素养的内涵,外圈DAIS为Duty, Application,Industry和Society,强调培养人才素养的外延,双圈以学生为中心,紧密联系,综合作用。同时,Discipline and Duty对应院训中的“厚德”,Service and Society对应院训中的“至善”,Academics and Application对应院训中的“敏学”,Innovation and Industry对应院训中的“创新”,充分围绕院训这一文化核心,体现了人才培养中的文化育人理念。
1. D是指Discipline & Duty,即纪律与责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文明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纪律,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大学生。
首先,学院通过新学期的第一课——军训,来培养学生责任感和纪律性[8]。通过军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国防意识与集体主义观念,深刻领悟“立德、立学、立行、立新”的内涵;通过军训,培养思想上的自立和独立,养成严格自律的良好习惯,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军训,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既增强了大学生的体质,更磨练大学生的精神品格。
其次,学生的必修课程——跑操,既是一种体育锻炼活动,更是一项助力大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纪律活动,引导学生在跑操中跑出运动健美、青年激情和青春风采[9]。跑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推进了高校的运动水平,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级活力。
最后,无规矩不成方圆。学院加强规章制度和学术诚信教育,积极构建“开放透明、覆盖全面、监督严格、处理迅速”的学术诚信体系,推进学术诚信建设的长效机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2. A是指Academics & Application,学术与应用,主要包括:文献检索与分析、专业知识及专业实践、毕业设计、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等。电子信息工程學院一直把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把学术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线,在近年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首先,学院通过开设文献检索与分析课程,培养学生系统全面、迅速准确地查找所需文献的技能。实践证明,文献检索与分析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学生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能,不仅获得获取知识的捷径,还会获得科学研究的向导,为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其次,为培养学生的学术与应用能力,通过多年对电子信息行业的调研,明确了电子信息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创建了包含“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生产实习→专业综合训练→顶岗实习”五个能力模块的“阶梯式”专业技能培养方案:根据专业能力要素的具体内涵及教学内容的逻辑递进关系,打破学科和专业体系划分,重新构建理论知识模块和技能训练模块等,使教学进程层次化,能力培养体系化。理论知识模块由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组成,反映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多模块自主选择方案,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对现有课程进行分解、重组、整合,删减专业课程中落后的教学内容,增开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的技能训练课程,保证了专业课程的系统性与层次性,又增加了灵活性与独立性。
最后,通过毕业设计等课程教学,规范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公共表达方式。要写好学术论文,必须要准确地理解学术论文的学术性及其特点。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时,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要及时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善于发掘和积累有价值的研究资料,注重毕业设计和学生创新活动中资源搜集的全面性、系统性。同时,学生要养成怀疑、批判的精神,勇于和老师进行学术方面的讨论,努力学习、掌握写作毕业论文、课程设计报告的方法。
3. I是指Innovation & Industry,创新与产业,主要包括:通过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基地以及与上市公司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构建符合时代需求、面向产业需要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推进专利教育特色课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首先,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对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重点改革,并且通过与中兴通讯有限公司、科大讯飞有限公司合作,制订语音信号处理等课程的理论教学方案和企业实训方案,构建涵盖校内实验、校内实践和企业实践的教学体系。学院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各专业在核心课程中增设了部分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专业方向课程根据需要或单独开设一门实验课,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在专业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内容方面,增加了企业教学环节,校企共同为学生提供学术活动主题、课题研究方向和作品设计题目。
其次,通过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遴选企业创新创业导师,设置校企合作办公室,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学院邀请企业参与培养目标确定、培养计划设计和实施方案制订等过程,并研讨、落实和评价教育质量。在专业方向课程中,聘请企业教师主讲涉及工程技术专业内容,选派青年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优化企业课程教学内容和组织课程实践活动。在毕业设计环节中,邀请企业设立毕设题目,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培养协调、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学院开设大学生专利创新特色课程和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开设“如何获得人生的第一个专利”系列讲座,聘请国内外学术专家和校内专业教师,针对本专业的学术前沿和新技术、新工艺等开办学术讲座,激发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兴趣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增强其创新意识。通过“翔宇竞赛实验班”,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培训,在校内组织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关的校内选拔竞赛,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FPGA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大赛等比赛的校内选拔赛。近五年,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学生累计获得全国大学生FPGA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奖励90余项。学生不仅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检验了自身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在升学和就业方面对自己也有了更充足的信心[10]。
4. S是指Service & Society,服务与社会,主要包括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科技服务等。
首先,学院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劳动教育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包括教学计划中素质教育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动手的劳动教育相关实践课程和融合课程。素质教育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是非完全的劳动教育课程,是有关劳动的理论课程。动手的劳动教育课程包括电子信息类课程设计、企业产学研合作课题和实验室管理等劳动实践活动,并在其中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内容。融合课程是结合电子信息类的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融入到专业综合训练、学科竞赛和顶岗实习等,构建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有机结合体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专业劳动能力与素养,培养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新时代劳动精神[11]。
其次,搭建实践基地,推进金课建设,打造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金课”基地。学院与周恩来故居管理处合作共建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金课”基地,围绕“志愿服务常态化、比赛活动系列化、八观八讲情景化”展开基地建设。从2019年开始,学院每周派青年教师及青年学生赴故居,遵循“善于学习,准备充分,挖掘纽带,创新服务”精神,开展志愿活动。举办故居讲解大赛、翻译大赛以及“我在总理故居做志愿者”征文活动等,不断营造学习氛围,多方位提高青年人的能力。双方共同思考构建情景教学课程体系,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六个杰出楷模”精神,凝练周恩来精神信仰观、大局观、公仆观、改革观、敬业观、廉洁观,考虑到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的特点,增加学习观和婚恋观,这样构成“周恩来精神八观八讲”综合素养课核心内涵,邀请专家、学者、金牌讲解员共同授课,组编授课教材,录制授课录像,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青年教师和学生开展教育,不断传承周恩来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三、结束语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应对新技术、新经济与社会形态变化的战略举措,是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任务,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创新与实践。淮阴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以院训作为文化核心,在工程教育改革、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方法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改革,从纪律与责任、学术与应用、创新与产业和服务与社会等四个方面发展形成了D-DAIS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我国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创新不失为一种很有价值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7):47-51.
[2]刘坤,代玉,张志金,等.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达成度评价及未来发展研判[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31-38.
[3]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1-25+71.
[4]刘玉祥.院训的凝练及其文化释义[J].教育与考试,2014(3):38-41.
[5]程红燕,王莉婷.以院训精神为核心,培育核心价值观[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6,7(2):87-88+90.
[6]杨玉国.充分发挥院训在争创名校中的功能效用——学习“忠勇嚴实,会通善能”院训的几点体会[J].武警指挥学院学报,2010(4):14-16.
[7]刘绵绵.高校校训德育功能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8]蔡红梅.充分发挥军训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4,24(3):61-64.
[9]潘文新.跑操的意蕴[J].江苏教育,2013(15):24.
[10]汤勇明,堵国樑,贺晋,等.大学生竞赛组织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4):76-77.
[11]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7):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