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茶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探讨

2021-11-28叶江华雷卫星张奇李奇松贾小丽

高教学刊 2021年33期
关键词:院校专业教育

叶江华 雷卫星 张奇 李奇松 贾小丽

摘  要:地方本科高校肩负着为地方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尤为重要。文章着眼于武夷学院茶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茶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体系构建、师资优化、科研成果转化、实践教育加强以及评价体系健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升茶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关键词:茶学专业;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3-0042-04

Abstract: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re responsible for deliver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o local areas, so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carry ou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long wi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tea science major in Wuyi University,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tea science major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t also discusses the renewal of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ers structu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the strengthening of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the sound evalu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tea science major.

Keywords: tea science; regional four-year colleg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随着当今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快速升级,因此茶行业的整体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茶学专业人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1]。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创新的驱动力[2]。地方本科院校是服务地方产业的重要力量,同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但这些院校普遍存在办学层次较低、教学资源不充足、需要转型发展等问题。

在新型经济形态下,我国社会各领域都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重组等。目前在社会经济增速逐渐放缓的影响下,各社会团体和企业机构需要重新审视其自身的经营方法和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创新发展出能够适应新型经济形态的产业经营模式。在经济结构迫切需要改革的今天,科技创新就成为提升经济建设水平,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将高端的科学技术融入到传统的工农业生产中,融入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从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更好地提升我国经济实力,构建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结构。科技创新的根基在于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院校的人才培养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用创新创业思想激发学生就业热情,有望培养出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在创业实践中,科技创新型人才又反过来激发科技研发活力,增加了企业参与院校科研活动的热情,进一步为我国的科技兴国添砖加瓦。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从知识型转变为实践型,从普通型转变为科研型。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深入融合有助于高校以企业视角培养出真正能推动企业发展的人才。在学生就业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能够适当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学生得以学以致用。

立足地方茶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武夷学院于2009年9月开办茶学(茶文化经济方向)专业,并经过专业教师12年不懈的努力,促进了专业的建设发展,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效,1000多名优秀毕业生顺利毕业,为闽北以及福建省的茶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武夷学院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且以茶文化经济方向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培養为主要目标,应具有茶树栽培与育种、茶叶分析、加工、审评、检验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重点突出茶文化与经济的特色,毕业后能从事茶园的安全生产、茶叶质量与检测、加工与审评、茶文化策划和宣传、企业经营和管理、市场的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求,武夷学院茶学专业教师也在积极思考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持续为地方经济和社会进步服务。鉴于此,本文就如何在茶学专业开展教育的同时,对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探讨,旨在促进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地方本科高校茶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随着国家在政策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地方本科高校也在师资、教学配套等方面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也逐渐进入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成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必修课程。也有一些高校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立,进一步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些地方高校热衷于建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与政府部门、企业合作共建实践项目。地方高校对创新创业的空前重视以及大力推动,有力地促进了茶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实践才能实实在在的進行创新。在相关教学中,开设各式各样的讲座以及实训课程,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国家、省市、校级赛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学校也积极拓展社会资源,设立创新创业类奖学金,将相关激励政策落到实处,为学生创造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提供充分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及优质的创业服务。因此,在一些高校,优秀典型的创业明星不断涌现,同时也鼓励了更多茶学专业学生奋起直追,勇敢尝试,实现创业梦。

在空前热情的创业浪潮中,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首先,教学理念需要转变。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创新创业课程的边缘化,甚至不开设。很大一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课程列为选修课程,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授课方式单一,而且课程是广普性的,与某个特定专业学生的实际创新创业相去甚远。比如,有设置茶学专业的地方本科高校大多未设有专门针对茶学的创新创业教材,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茶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其次,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就茶学专业而言,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建立,更谈不上与专业的融合。绝大部分的地方本科院校仍处于无心无力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已经开设的相关课程也仅仅流于形式,普遍缺乏专业针对性,课程效果不佳,学生兴趣不高。再次,实践教育不够。“双师型”教师队伍亟待建设和优化,专业教师创新创业的实践水平不佳,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满足茶学学生对创新创业认识的需求。而且以理论讲授为主的课时分配,缺乏实践性课时。最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过程的管理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仍处于摸索阶段。比如,未能建立创新创业活动的过程评价体系,未将创新创业的成果与师生的激励政策相挂钩,导致积极性不够,参与度不高。

二、地方本科高校茶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茶学专业和茶产业

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茶学专业和其他专业存在着较大差异。如为经济学等相关专业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应注重产业宏观的发展,而对工科学生来说,他们更注重培养技术创新的能力[3]。茶学既要关注产业发展,又要注重茶叶种植加工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因此如何开发茶学专业的专业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仍需不断地探索。学生既要在茶文化上达到一定的文学素养,又要在茶学理科教育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武夷学院茶学专业分为茶文化经济方向和茶叶科学方向,文理兼收,学生个性鲜明,这就形成了部分学生偏理工类的课程成绩一般,逻辑思维欠缺,感性思维丰富,一方面富有创造性,另一方面理性的缺乏导致纪律性较差,团队精神缺乏。鉴于此,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综合考虑茶学专业学生特点,鼓励这部分学生克服理性思维缺乏,发挥活跃的创造力思维,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茶产业涉及范围广,因此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更多。广义的茶产业涉及多个领域,如茶树育种、栽培、茶叶加工等属于农业领域,而茶馆、茶餐饮等属于服务业领域,同时还涉及食品、药品、日化等领域,也可以发展到生态观光茶园的旅游业领域[4]。基于上述特点,茶学专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要求很宽,可以与传统的食品、医学、化工等学科知识相融合,在此基础上创新研发茶叶新产品,从而推动茶产业创新发展。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支持力度和重视程度以及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专业教学计划是否科学合理,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等,都直接影响了茶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比如,一些地方高校团委积极设立创新创业的咨询服务平台,但是平台会出现对学生所咨询的问题响应不及时或无法回答[3]的情况,挫败了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大部分学校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项目,也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然而对项目评价或评奖监督不够严格。当然,持续到下游的创新创业项目成果推广就更难持续。其次,地方院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多数以创业理论为主,与专业教育融合更加艰难。茶学专业实践性强,专业相关的茶树栽培、管理、加工、销售等知识技能都需要培养。再次,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足,专业教师缺乏企业管理、经济学、心理学等理论装备,更加缺乏企业实战经验。鉴于茶学专业的特殊性,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茶学理论知识,又要有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才能引导学生步入创业道路。最后,创业实践平台是衔接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创业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大多数地方高校却存在平台规模小、种类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难以满足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需求。总之,茶学专业市场前景广阔,茶叶相关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才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影响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校外部因素

为增强地方院校创新创业的氛围,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大力支持,高校才能得以建立创新创业环境。首先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相关政策和法律仍需完善,同时与产业融合程度不够,都给创新创业的学生走向就业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其次是就业压力的普遍性存在更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取得实质性成果,面临的压力很大。

三、地方院校茶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建立

茶学专业理论上属于农业生产类专业,应拥有茶学、生物科学及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够在农业、工业、商贸等领域从事相关的科研教学、管理经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推广等工作的人才[5]。高等院校需要提升对茶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将创新创业教育和茶学专业相结合,革新理念,解放思想,不断开发具有茶学专业特色的课程。在茶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改变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潜力,同时也提升了专业技能。

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地方高校应结合茶学专业自身特色,即就业方向和领域宽广,针对某一具体特定的就业方向,培养出专业的技能精湛的人才,使得茶学专业学生具备从事茶叶营销、生产、销售及文化推广等能力,进而更好地推动我国茶产业发展[6]。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首先,地方高校应充分开发或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授课,加强师生互动,使得学生获得参与感,课程内容的理论教学可引入多媒体、幕课、动画视频、虚拟仿真等,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其次,引导学生关注产业发展动态,增加课程的应用性。应用型核心课程的开发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相关企业的生产实际出发,加强学生应用型的实践训练,努力构建“理论-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7]。再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应打破传统本科课程设置的理论性、学术性特征[8]。新课程体系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理论学习的前提下,加强培养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适应行业需求。最后,实践教学占据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位置。由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产业机构、企业以及地方院校共同构建平台,促进学校与产业间形成密切的合作,共享设备设施等资源,实现共赢发展。武夷学院茶学专业依托茶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茶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武夷茶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茶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乌龙茶协同创新中心(由武夷学院牵头组建,于2015年9月被认定为福建省第二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开发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体现专业特色的实验实训项目,增加了实践性教学课时。

(三)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地方高校,在茶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积极构建校内外创业平台,促使学生逐步走上“兴趣培养”“自主实践”“能力训练”“协调发展”“服务产业”的递进式发展道路。首先,由地方高校构建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工作室”等实践平台,并制定严格制度规范指导教师和学生,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相结合。其次,创新创业项目及竞赛是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敲门砖,而其门类众多,高校应分门别类进行鉴别,引导学生参与高质量、有意义的创新创业活动。地方高校应积极地开展校内选拔赛,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创业论坛、模拟竞赛、创业社团、职业规划、创业辩论、省级赛事校内选拔赛等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和能力。再次,贴近产业,积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地方产业优势,使学生了解茶树种质资源、种植管理、茶叶加工、审评及产品销售的过程,加深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产业运作模式,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最后,设立创业基金,鼓励学生注册公司,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实战平台。总之,构建系统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实践能力培养、自主创业的道路上不断发展。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优化

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呈现匮乏现象是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路障[9],因此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学校应积极引导专业教师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利用地方产业优势,一方面茶学专业的教师可以定期观摩或参与茶企的生产、经营、推广及策划,能够承担茶产品研发、茶加工工艺和机械改进及茶文化讲解和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专家和经营者,能够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地方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这些技术专家和企业家的加入也进一步推动了地方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在相互交流中带动高校教师了解企业实践知识,促使专业教师不断丰富知识,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五)结合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科学研究也是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应该依托教师的科学研究方向和项目,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科技含量,加快创新创业成果产业化转化,从而有效带动毕业生的就业。茶学专业应着眼于专业特点,结合当地产业的优势,开展以茶学为中心,涉及其他相关领域,如环境、医药、食品、生态等的应用技术研究,促成产学研相结合,并能使其协调统一发展。紧扣地方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积极从产业发展中挖掘科研问题,更快推动高校科技项目成果的转化。随着科技项目成果产业化提升,地方高校的发展才能切实地与经济发展融合,实现教育兴国的理想目标。

(六)公平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地方高校应当关注公平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帮助学生把握创业方向,提高创业效率,增强综合创新创业能力,以期实现专业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事实上,国内一些传统院校已经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得到了大大提升,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亦应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控制,以期形成一套能及时发现问题,妥善解决问题的评价体系[10]。另外,这样一套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必须规范实施,才能实现对相关课程、教师、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实践以及毕业后创业状况等方面的信息收集,并进行动态监测管理。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对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师生给出公正的评价,配套适当的激励措施,进一步激发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当然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建立在学生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导向,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不仅仅是遵守道德底线,而是要起到道德表率作用。这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急需的,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简言之,大部分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仍有待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有效构建独具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体系,才能培养出有益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本文通过对地方本科高校茶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促进茶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EB/OL].(2013-11-09).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09/c64094-23485246.html.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3]賈岩.创新创业教育在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分析[J].就业与保障,2021(1):84-85.

[4]潘一斌.基于高校辅导员视角浅析茶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就业与保障,2020(12):82-86.

[5]孙萍.“双一流”时代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路径——以茶学专业为例[J].福建茶叶,2020(11):188-190.

[6]孟庆,陈应娟,童华荣.“双创”背景下“茶叶加工学”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5(1):149-153.

[7]陈小虎.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理论思考与南京工程学院的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6-11+22.

[84]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8):65-70.

[9]吕爽,门广,赵雅楠,等.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7):246-247.

[10]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86-87.

猜你喜欢

院校专业教育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部分专业介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修脚店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