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与介入治疗原发性多灶性肝癌的疗效比较

2021-11-28高兴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8期
关键词:生存率肝癌病灶

高兴

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有着较高的发病率,我国2018 年肝癌的发病率达到了46.71%[1]。随着医疗水平、影像技术的发展,再加之国家对于肝癌筛查的推广,早期肝癌的检出率得到了提高,但是也有部分患者在首次检查时已经发展为多个病灶,肝内转移病灶的数目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恢复效果。目前,临床上对于早期肝癌患者,如果肝功能允许,多采用肝切除手术治疗,另外,符合米兰标准的多灶性肝癌患者可以采取肝移植治疗[2],但是,肝移植的供体较少,因此手术与介入治疗仍然是多灶性肝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基于此,本文对手术与介入治疗原发性多灶性肝癌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对比,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本院140 例原发性多灶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过B 超、CT 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后确诊为原发性多灶性肝癌患者;②患者无脑部局部病灶体征;③意识清楚的患者;④自愿参加此研究的患者;⑤临床病例资料完整的患者;⑥治疗期间依从性高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精神疾病和认知障碍的患者;②严重心、肝、肾脏器官疾病的患者;③不愿参加此研究的患者;④中途转院的患者;⑤存在严重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将患者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0 例。对照组男39 例,女31 例;年龄34~75 岁,平均年龄(54.4±7.5)岁;其中Child A 级26 例,Child B 级23 例,Child C 级21 例;其中初中以下文化水平33 例,初中与大专以下文化水平20 例,大专与大专以上文化水平17 例。研究组男40 例,女30 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4.9±7.2)岁;其中Child A级25例,Child B 级22 例,Child C 级23 例;其中初中以下文化水平30 例,初中与大专以下文化水平23 例,大专与大专以上文化水平17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均接受肝脏增强磁共振(MR)、胃镜及手术前常规检查等,为了正确计算患者的残肝体积,可以采用三维可视化进行评估。研究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根据肝脏临床分期及肝功能情况、病灶所在位置进行肝癌射频消融法术治疗,首先在CT引导下采用冷循环超能射频肿瘤系统进行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局部麻醉后用射频电极进行病灶的穿刺,然后再次进行CT 扫描,准确确定射频电极位置后进行消融,每个位点治疗时间11~23 min。对照组患者采取介入治疗。采用Seldinger 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到肝固有动脉或者肝固有动脉的分支后注入碘必乐造影剂,然后观察患者肿瘤的染色情况,并且准确注入药物的剂量。注入药物一般采用顺铂60~120 mg 或者卡铂100~200 mg;阿霉素、吡喃阿霉素50~100 mg 或者丝裂霉素16~20 mg,并且与40% 5~20 ml 碘化油混悬液进行栓塞化疗,最后采用2 mm 明胶海绵进行肝动脉栓塞,每隔4~8 周进行1 次栓塞治疗。在栓塞治疗过程中伴有门静脉癌栓的患者可以不使用碘油、明胶海绵。

依据mRECIST 标准评估患者介入治疗后肿瘤应答情况,影像学未显示动脉期强化灶表明为完全缓解(CR);活性病灶的直径总和减少>30%的为部分缓解(PR);活性病灶直径总和与治疗过程中最小活性病灶直径总和相比较增加>20%为疾病进展(PD);其他的情况称为病变稳定(SD)[3]。介入治疗后CR 的患者采取手术切除方法,PR 和SD 的患者采取再次介入治疗,PD 的患者可以采取射频消融和靶向综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1、3、5 年生存率,采用本院自制术后调查表进行评估。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腹水、继发出血及腹腔感染等。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参考文献[4]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④比较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变化,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首次排气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1、3、5 年生存率比较 研究组1、3、5 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1、3、5 年生存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5.7%高于对照组的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3 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肝癌是临床常见消化道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男性患者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目前,临床上关于该疾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有资料显示,肝癌的发病原因与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炎以及黄曲霉素等化学致癌物质有关[4]。肝癌临床主要症状为患者肝区出现疼痛,多表现为持续钝痛和刺痛,主要是由于肿瘤的快速生长而导致的,导致肝包膜的张力增加。如果肝癌的结节发生坏死和破裂,可导致患者的腹腔出血,进而出现腹膜刺激等急腹症症状[5]。患者易出现乏力和消瘦、食欲减退等症状,晚期患者易出现贫血、黄疸、腹水和下肢水肿等情况。目前,临床上根据患者的肝功能情况,多采取肝切除手术治疗。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手术技术得到了提高,肝癌手术切除的死亡率得到了减少。但是,与介入治疗相比,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需要在肝癌手术围术期进行精细护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治疗多灶性肝癌的安全性还是比较高的。

本文对手术与介入治疗原发性多灶性肝癌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1、3、5 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本研究发现,患者的肿瘤大小无论是否>30 cm,手术治疗均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在丁兵等[6]的研究中,以72 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手术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的方法,观察组患者1 年、3 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8.88%、55.55%,高于对照组的生存率83.33%、44.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原发性多灶性肝癌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生存率高于介入治疗的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5.7%高于对照组的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原发性多灶性肝癌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1、3、5 年生存率,术后各临床指标均显著改善,治疗效果得到提高,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生存率肝癌病灶
XB13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隐源性肝癌与病毒性肝癌临床特征比较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影响胃癌术后5 年生存率的因素分析
能谱CT 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