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城市天际线造型规划设计的研究(二)
2021-11-28苗巍
苗巍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天际线是城市审美的极其重要的一个内容,原因是天际线在一座城市中广泛而普通的存在。是人们能时时处处感觉到的一种审美存在,是对人们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绪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元素,是对一座城市的形象产生重要影响的窗口。所以,天际线是值得每一座城市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城市的规划设计人员需要积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还是城市的决策者应给予坚韧不拔地去营造和建设的重大问题。
天际线的营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的情况非常地庞大,仅从理论和美学角度考虑,都已经很复杂了。别简单地看它是一条线,但客观地存在于城市的这条线,却是很不容易的被营造好的,这条线着实牵涉到太多的因素了。审美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一条线的造型,可以有N 种形态的存在。譬如说:简单的是一条直线、抛物线、半圆线、离去线、螺旋线;也可以是V 型线、S 型线、三角型线、四边型线……多边型线、折型线;还可以是双曲线、不规则型线形、由多种形状型连接而成的组合型线。众多的不同形态的线的存在,究竟哪一条,哪一种组合更能适合生存在某一座城市中呢?更能体现这座城市的定位和特点呢?这就需要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其中的规律了。
其实,我们经常见到的各种造型的线,还都并不简单,每一条线都有一个被发现、被应用的过程。譬如:直线,古希腊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中曾定义过直线,认为直线是人类直觉发现的东西,关于直线的运用则有许多,如水平直线的超平、垂直直线的高度、不同角度的直线的角度……,在测量长度、高度、角度方面运用广泛。在公元1303 年,中国数学家朱世杰在他的一本叫作《四元玉鉴》书的序中发表了这个有名的三角形,三角形最突的作用是它的稳定性,有着坚固、耐压、不易变形的特点,在工程建造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圆形,古代人最早是从太阳、阴历十五的月亮得到圆的概念的,大约在6000 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轮子-圆的木盘,大约在4000 多年前,人们制作了最初的车子,一直到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 年)才给圆下了一个定义:“一中同长也。”意思是说:圆有一个圆心,圆心到圆周的长都相等。圆是几何图形中最普通、最实用、最完美的图形,被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土木建筑等诸多领域,可见,每一条线其实都不简单。
再回到城市天际线问题上。从目前来看,天际线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自然天际线,如:山、水、林;二是历史建筑天际线,例子很多,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平遥古城、承德避暑山庄、应县木塔、杭州六和塔……;三是现代建筑天际线,如:著名的上海浦东天际线、青岛五四广场周边天际线、广州天河CBD 天际线,深圳的深南大道天际线……;四是近代外来建筑天际线,如:上海的外滩、天津的五大道及睦南道、青岛的八大关、哈尔滨的中央大道……;五是民族建筑天际线,如:西藏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呼和浩特的伊斯兰风情街及内蒙古博物院、青海的塔尔寺及青海大剧院……;六是综合类型天际线,天际线的组合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各种自然的天际线及不同风格类型建筑组合成的天际线。
一座城市如果坐落于山水之间,那么这座城市就恰逢了天时地利。因为山水除了能给人们带来难得的新鲜空气,还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满山遍野的青翠、清心悦目,尤其是天地之间那起伏的山峦,营造了一条极美的天际线,倾倒过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诗词歌赋的赞美和旷世的美术作品,如元代黄公望先生的《富春山居图》、北宋时期王希孟先生的《千里江山图》、近代城市山水画家王一鸣先生创作的《汴京八景图》、中国历代名家笔下的杭州“西湖十景”……,都妙笔生花、绝思妙想地构画了风光旖旎的城市山水,从而给走过这座城市的人们带来美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大自然赋予一座城市的山水风光,从审美层次上讲是最原始的、质朴的、难得的美,形成的天际线应该给以最好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然而,一些城市包括不少世界级的大都市由于城市的过度开发,渐渐地破坏或失去了大自然的馈蚀,美丽的天际线已经或即将失去,令人痛心,如香港的维多利亚山及湾区。
美丽的天际线,值得提出的是中国传统营造法式建造的各种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营造法式独特、工艺技术独特、建筑材料独特。大致包括:宫廷建筑、园林建筑、寺庙建筑和民俗及民族建筑。这类建筑由于屋顶的起伏、屋角的高挑、院落的递进、主次房屋的错落、亭台楼榭松竹石的点缀及长廊连接,形成别具一格的天际线。置身其间,天际线蜿蜒起伏、刚柔并济、掩映遮挡、勾角突凸、连接巧妙,既大器沉稳、又有小巧玲珑,实在巧夺天工、美不胜收。像北京的故宫及颐和园、苏州园林、承德避暑山庄、西藏的布达拉宫、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福建开平的碉楼与村落……,若置身其间,当一轮明月升起,树下友人团聚,烹茶品茗,如入仙境,流连忘返,只恨时光飞逝,可叹人生苦短。有诗为证,圆桌聚坐花草间,耳畔叮当铜铃远,遥望皓月楼影斜,不觉红云染墙沿。又有北宋诗人朱伯虎《煮茗台》,松竹萧森水石闲,亭台高下耸层峦。环观叠嶂千重碧,俯瞰澄江万顷寒。佳景直宜南国诧,画图堪与北人看。使君贤雅强行乐,皆向东山羡谢安。可见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的优美环境之无穷魅力。
经过大量的观察、比较和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自然天际线和历史建筑天际线、民族建筑天际线之间有比较亲密的融和、包融关系,能够比较自然地、圆通地、无痕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相互补充、美美与共的良好局面和效果。分析原因可知,一是高度契和。这些建筑都不对自然天际线产生遮挡,两条天际线之间不产生争夺和竞争;二是线条造型契和。两条天际线都是自然多变,线条中基本没有太大的反差,容易亲密相处;三是色彩契和。这些建筑的主色一般是黄、砖红、灰、绿、白及少面积的彩绘,与山、河、湖、海、树林色彩形成和谐色,没有色彩矛盾;四是原理契和。中国传统的或民族民俗的建筑大都遵循儒、释、道的思想,注重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自然是道理相通,浑然天成。
难以叙述和评价的是现代建筑天际线。回四顾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城市也迅速扩张,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和土地使用之间的矛盾,大多城市选择了向建筑的体量和高度要增量的发展方向。于是,高层建筑和大体量的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城市空间开始变得狭窄,视野开始变短,人们开始居住生活在楼群之中,城市就像是一大片由高楼组成的森林。然而,这样的城市虽然较好地解决了人口增长的居住问题,维护了城市的发展,但是也给城市带来了以前不曾遇到的问题,譬如:城市的空间的拥挤问题、城市面积超大带来的交通问题、供水排水问题、空间视觉的狭窄污染问题、超大用量的供电问题、社会人口的就业和管理问题、过高楼群的安全和管理问题、城市发展中的生态问题、城市的审美功能建设与舒适健康环境问题,许许多多的问题我们还处在一个初始的思考、研究和完善的阶段,但是大量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并且暴露出来,如卫生安全、城市排水、资源分配与平衡问题等,忙碌的政府应接不暇,挑战着我们城市未来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喜人的是,中央已经在分析北京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情况之后,于2015 年2 月率先提出了疏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意见,对于破解超大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及重大矛盾,提出了思路和方法,开了一个好头,值得国内其他各大城市思考、探索和借鉴。
现在,仍然回到现代建筑天际线问题上来。本文作者在上一篇论文中已经提出几座著名城市的现代建筑天际线,如上海浦东陆家嘴城市天际线、广州天河CBD 天际线、深圳深南大道天际线等,这些天际线共同的特点是集中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彰显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现代建筑的辉煌,提升了人民的自信和干事创业精神,扩大了城市的影响力。这些现代建筑确实是采用新理念、新工艺、新材料,焕发了自身独到的审美,但是仍然有自身的局限性。一是建筑高度不断提高,直插云霄,一枝独大,旁若无人,与周边建筑难以协调共存。二是建筑宽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宽,甚至达到一条街道的长度,就像一个大型几何体摆放在路边,单调乏味。三是建筑不断走向集群,几幢、十几幢、几十幢风格相同的建筑集中在一起,密不透风,形似排椅。四是建筑沿街而立,建筑密度超大,街道大有胡同之感,抬头眩晕,行之人车拥挤,购物气氛嘈杂。五是建筑之间不易协调,单体建筑有国际主义风格、有民族建筑风格、有欧式建筑风格、有四不像风格;在建筑风格、建筑物的体量、高度、色彩、外立面材料不尽统一,相互之间不够关照。由这些建筑连接构成的天际线的特点就是高、大、力度和时尚,而突出的不足就是遮挡空间和视线、单调,缺少变化,每一幢建筑抽象出来的几何形状在整个天际线中的比例不够合理,错位混乱,影响平衡、美观和生活居住环境。因而也造成了许多城市的江景房、海景房、湖景房和山景房的价格特别高,远高于周边其他非观景房的价格。由此可见,人们向往自然和渴望回归自然的心情及美好期望。
现代建筑天际线与历史建筑天际线、民族及民俗建筑天际线有很大的不同,主要的区别有以下几点:一是天际线的长度不同。现代建筑集群密度大,往往是一条街或一个区域的楼顶线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天际线。而历史建筑和民族、民俗建筑则大多是由一个单体建筑或一组院落、一条小街的房顶线相互连接,形成天际线,两个类型的天际线长度相差较大。二是天际线的高度不同。众所周知,历史建筑和民族、民俗建筑的高度一般不过三十米以内。史书记载的古塔的高度也大都在九十米以内,而现代建筑的高度都是比较高的,譬如:小高层一般指7-11层,建筑高度在19米-36米之间;高层一般指12-38 层;超高层一般指39 层以上,建筑高度超过100 米的建筑。据住建部2020 年6 月统计,国内超过100 米摩天大楼建筑数量为1938 座。三是天际线的风格不同。历史文化风格的建筑尽管每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还是严格地遵循古法建筑营造法和技术工艺,形成的天际线灵活多变,曲折优美,而现代建筑的天际线大多由几何形状连接而成,单调呆板,直线和折线巨多。四是审美体验不同。由于两大类型的建筑在理念、追求、使用材料和技术工艺的不同,最后的建筑效果几乎完全不同,在天际线上的反映就是,历史文化建筑注重天人合一,自然天成,讲究含蓄内敛,精工细作,强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效果。与中国的诗词文化、茶文化、赏石文化、园林文化、休闲文化、书画文化、周易文化不谋而合,一脉相承。而现代建筑则几乎相反,几乎完全是简单几何形状的外观,钢筋水泥构筑的框架,金属及玻璃搭饰的外观立面,给人的感觉是直观、豪华、力量和金钱财富。五是存在强度不同。毋庸置疑,现代建筑以自己的高度、体量和集群在城市中占有压例性优势,不仅如此,它的强大的遮挡能力淹没许多历史文化建筑天际线和自然天际线,从而破坏了许多的优美的城市天际线,强制性形成以现代建筑为主的城市天际线。导致许多山水城市少见了山水,许多历史文化建筑不能显见,从而也影响到城市功能和定位,使不少山水之城、休闲之城、生态之城徒有虚名。六是重叠能力不同。一座民族或民俗建筑建在山脚边,形成近景的建筑天际线与远山的自然天际线融合,一座寺庙建在山坡上,寺庙建筑的中景天际线与远山的自然天际线仍然能较好地融合,一座亭子建在山顶之上,那么建筑与山共同组成天际线,依然漂亮如故。可见,历史文化建筑天际线自身与自然天际线之间的融合性、包容性体现在重叠性上了。回望现代建筑,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群与建筑群之间、建筑及建筑群与历史文化建筑及自然山水之间所构成的天际线融合性、包容性、共生性较低,这对于多元化文化元素构成的城市来说,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对城市的健康发展也是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当前城市的发展呈高速度膨胀状态,据2020 年11 月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中国已有18 个城市的人口达到并超过一千万,有的城市年递增人口几十万,超过了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另据2021 年2 月国土部统计,中国及各线城市综合用地61079 万亩。巨大的人口流动及土地使用承载着城市的发展,与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城镇化率提高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速度、千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都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对此,习总书记说: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在我国城市又进入新的一轮的发展建设时期中,需要更好地从各方面去总结以往城市建设中的得与失,以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城市建设发展的理论、路径引导今后城市建设与发展。要全面兼顾、协调发展,避免单一的追求城市建设的数量;要应用国内外先进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和经验,高度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要始终坚持可续性建设与发展的原则,讲求城市建设的生态发展,打造宜居城市;还要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坚持和发扬民主精神,注重广泛地征求各族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听取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建议及方案,把目前世界上最复杂地域上的问题尽可能解决好,把目前世界上涉及因素最集中地方的问题处理好。
在这里,我们可以共同温馨地回顾一下二十世纪影响最大、最具创新精神的建筑大师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人勒· 柯布西耶先生关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观念,即以城市的中心布局高层建筑,其他布局低层建筑,降低密度,空出绿地;楼层的下部低层架空,解放地面,解决通风、采光和视觉问题;屋顶营造花园,将花园移往视野最广、湿度最少的屋顶;建设棋盘式通路,最大限度地实行人车分流,减少污染和噪声;在大都市附近建立小城镇(卫星城),增加居住单位,解决城市的生态、环境、交通、排水等问题;提倡建筑的规划设计采用自由立面、自由空间和横向长窗的方式,尽量减少建筑之间及内部互相影响。再譬如:设计作品最多、影响最深远的美国建筑设计弗兰克·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流水别墅,体现他“将设计看作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建筑设计主张。整栋别墅在各个方面都能与自然环境融洽融合,率先解决了盒式建筑单调、沉闷、封闭的缺点,为使用者提供了最为舒适的服务。还有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奠基者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温图利主张:建筑设计应从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强调建筑的心理功能,注重设计形式的变化;强调历史文化因素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强调装饰具有隐喻、象征和多义的特点;强调技术与艺术、历史与现代、功能与装饰相互结合。他的代表作品费城栗子山住宅则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理念。丹麦设计师尤恩·伍重在1957-1973 年设计的悉尼歌剧院,外形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与周围景色相映成趣,是具有高度隐喻性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作品。这些先进理念和优秀作品,发人深思,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可见,科学理念、人文精神、生态意识是推动城市正确、健康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本文中,由天际线问题出发,涉及到许多相关的情况和问题,并对此做了许多有益的分析及探索,从城市审美功能、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历史与现实建筑的比较,人们的心理预期、城市发展与困惑方面展开了一些讨论,在思考的基础上,得出一些比较浅显的看法及观点,目的是为城市的规划设计及决策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促进城市建设更加和谐、生态、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