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认知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研究
2021-11-28李海胜郭琼琼
1.李海胜 2.郭琼琼
(1.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2.河南省智慧教育与智能技术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2)
一、背景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技能大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起,联合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和地方共同举办的一项全国性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技能大赛是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覆盖面最广、参赛选手最多、社会影响最大、联合主办部门最全的全国性职业院校技能赛事,已成为检验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尺[1][2]。
二、职业素质的构成与内涵
从对工作岗位流程的观察和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中得出了关于职业素质的重要结论。为了能够在当今变化迅速的人才竞争中生存,高职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行动能力。简单来说,职业素质由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组成。
专业能力不只是由直接与职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组成。除了理论知识和实践中形成的对如材料、装置、工具、机器等材料的操作技能以外,迁移知识和将知识应用于新任务也属于此种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在专业要求的情境下的合作、解决冲突、沟通以及互动的能力。学生必须要学会和理解社会交往、利益冲突,以便能理智地、认真负责地与其他人讨论并且彼此取得致意见。
方法能力应该能够使学生能够将他们已学到的和使用过的技能和经验灵活地和创造性地应用到新的、至今还不熟悉的情境和行动领域中即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能够认识任务结构、运用与评价问题解决方法和决策过程、独立地把已获得的知识运用到特定的没有预先给定解决方法的任务中。
方法能力是基础,社会能力是导向,专业能力是工具,能力的提升来自训练。高素质技能型是除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力外,还需具备较强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
三、职业素质培育实践与成效
(一)培育实践
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目前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育目标、过程以及成效开展调查,得出计算机类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育现状。
1.大一新生专业体验活动
新生专业体验活动是学生专业教育系列活动第一个环节,让同学了解专业需求,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2.IT创新实验班
选取分数高于河南省二本录取分数线的学生组建了IT创新实验班。学院基于现有专业、师资力量,设立虚拟现实技术(VR)、多媒体动画、物联网、信息安全4个专业兴趣方向。基于前期专业体验活动再由各专业技术带头人深入签出地介绍各专业兴趣方向的基本情况包括方向工作内容、就业方向、学习内容等,为其提供更为充分的专业认知内容,为其自主选择专业兴趣方向打下基础。
3.专家讲座
基于专业发展与师资培训的需要,不定期开展人工智能学院开设专业的专家讲座活动,如2020人工智能技术交流会、2019区块链及其应用、虚拟现实发展等专题学术报告。
4.日常专业竞赛
人工智能学院与企业合作不定期举办专业技能竞赛,为技能大赛选拔学生,组建竞赛队伍,提升竞赛能力。2020年,人工智能学院举办智游杯小程序大赛、“海融杯”知识竞赛等活动。
5.技能大赛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以技能大赛为引领,促进学生在专业、社会以及方法能力的提升。2017以来,人工智能学院连续参加四届技能大赛,获得国赛三等奖2次,省赛二等奖6次,省赛三等奖8次。
(二)实践成效调查
1.新生体验活动
问卷调查显示,97%的新生认为专业体验活动增长了自身的专业认知,参与新生为活动打分平均分为4.47(满分5分);这一结果有力地证明了体验活动的有效性。
2.IT创新实验班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与实验班学生座谈、调研,我们获得以下认知:
(1)“授课老师”(高年级学生)通过亲身讲授专业知识,社会能力得到提升,专业能力得到提高,方法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2)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二参赛队员,带领大一新生一起学习,进而从中选拔新的参赛选手,通过“老带新”的模式,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做好人才储备。
(3)创新实验班学生认为实验班学习氛围浓厚,学习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开拓了自身视野。
以上认知说明IT创新实验班的机制富有成效的、是正确的。
3.专业竞赛
与专业竞赛获奖学生进行对话、访谈,竞赛学生感到有如下收获:
(1)做到编程零差错;能够和培训老师面对面交流,了解行业情况;大赛提供赛前培训,赛前培训与网络学习相比,形式更为直接,面对面地接触行业人员,有利于提升自身对专业的认知水平。
(2)学会了如何克服困难,完成每一个立下的flag(目标);大赛中有行业前辈答疑解惑、指明道路,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学习。
(3)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今后无论是对待学习还是工作,都会一丝不苟,咬定青山不放松。
(4)技能大赛由2名学生参赛。结果表明:两名同学都有相同的想法,两名同学都没有认真去备赛,虽然指导老师再三反复强调。竞赛成绩给了竞赛团队很好的警示,竞赛中初级的问题两个人都无法解决,竞赛成绩一落而下。
四、技能大赛提升职业素质的促进作用
(一)专业能力的提升
1.专业认知水平的提升
经历了竞赛全过程,学习了专业知识,转变了专业工作的态度(由之前感觉可以了,到编程零差错)。竞赛题目来源于商业项目而非课本上的模拟案例,对专业实际工作目标、要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大赛提供赛前培训,赛前培训与网络学习相比,形式更为直接,能够面对面地接触行业一线人员,有利于提升自身对专业的认知水平。
2.自身专业知识的提升
在学习过程中高职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盲目自信”的一些现象。这种情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日常测验、期末考试的手段发现。日常测验的负面测评结论,对学生来说只是轻度的提示,无法对学生形成有效的警示。而竞赛学习的优势是竞赛前学生参加较长时间、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训练,竞赛指导老师不断地开展模拟大赛,帮助学生深入掌握专业知识。
(二)社会能力的提升
1.团队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竞赛规定2名或3名学生组队完成竞赛项目。这就要求在专业竞赛情境下,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他人讨论并彼此取得一致的意见,在沟通的基础上进行任务的划分、工作的配合以及应急情况处理等。团队成员必须采用清晰的表达、友好地协商才能相互有效配合完成竞赛任务。
2.责任意识与行动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团队成员在沟通的基础上,合理划分自身的任务目标。任务目标在竞赛规定的时间内必须被完成。团队成员的分任务全部完成,团队则取得成功。团队成员分任务未能全部完成,团队任务则会失败,这就给团队成员无形的具体的压力。
(三)方法能力的提升
1.竞赛形式的行动与项目导向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技能大赛竞赛项目的内容来自于企业真实案例并经过竞赛专家的科学规划,题目来源于专业教学内容但又高于教学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将已学知识、技能与经验创造性地应用到竞赛项目中去,分析竞赛任务结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对方法能力中用既有知识与经验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典型培养。
2.竞赛流程锤炼学生的毅力、耐力以及承受力
技能大赛整个赛程需要持续6到8个月,属于马拉松式的竞赛。此外,技能大赛各个赛项的竞赛时间也不短增强,由初期的2个小时延长至3到4个小时,个别赛项延长至8个小时。较长的竞赛周期与竞赛时间不断地锤炼学生毅力、耐力与承受力,不断提升竞赛学生多方面的心理素质。
五、提升职业素质的路径
(一)以技能大赛为引领,深入开展专业认知教育
技能大赛与新生专业体验活动、创新实验班、专家讲座等职业素质培育实践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水平、专业能力。以往的教育理论将这些活动划分、独立开来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将技能大赛与上述活动统一为专业认知教育活动的范畴,以技能大赛为实践引领与效果检验,在高职学生的整个学习周期,统筹推进,逐步开展,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二)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学校鼓励全体教师到专业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3]。教师在企业挂职培训后,学校根据其专业考核标准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发放双师型教师证书,技能大赛指导教师资格证书。具备技能大赛指导教师资格证书方能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对指导技能大赛获得优秀成绩的教师在职称晋升、工作考评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加大教师指导技能大赛的积极性。
(三)协会社团为依托惠及更多学生
针对技能大赛惠及学生人数较少的不足、赛前集训影响正常教学等不足,建议高职院校以各专业技术协会、社团为依托,进行竞赛选手的培训与选拔。
每年对大赛感兴趣的学生可自愿加入社团参与到竞赛培训过中去,竞赛指导教师加入社团为指导教师,学校为培训的开展提供实验设备与场地的便利,指导教师在课余时间以社团的形式开展赛前培训与选拔。从而避免选手选拔基数小、竞赛选手断层等问题的发生,实现技能大赛人才选拔的规范化与接续性。
六、总结
经过多年实践,技能大赛日渐成熟,全方位深入影响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向。专业认知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与前导,旨在提升高职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水平,提升学生就业与专业要求的匹配度。调查显示:以技能大赛为引领的专业认知教育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方面对职业素质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多年来的教育实践,探索出了技能大赛与教学融合提升职业素质的新路径:以技能大赛为引领,深入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协会社团为依托惠及更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