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认知缺陷学生的辅导个案

2021-11-28吴姬

魅力中国 2021年19期
关键词:小洋祖母班集体

吴姬

(钟祥市高级技工学校,湖北 荆门 431900)

一、案主基本情况

小洋,男,2004年8月生于湖北省钟祥市的一个农村,现读技校二年级。十分在意个人的外在形象,对老师有礼貌,但对父母态度十分不友好,父母无论怎么对他好,他都觉得是应该的,甚至觉得不够。没有规则意识,上课不是睡觉就是讲话、搞小动作破坏课堂秩序,聚众闹事,抽烟喝酒,参与网上赌博,找同学借钱不还,大面积纹身,和女生公然在课堂上亲热;欺软怕硬,喜欢和社会青年一起玩,欺负老实的同学,但被社会青年讹诈时却帮助其掩饰,不敢告诉父母师长,不敢报警,东拼西凑5000元给对方。

二、成长背景

家中4人,小洋、父母和一个已经出嫁的姐姐,姐姐在家全职带外甥女。父母初中以下文化,对子女寄予厚望,却不会教育,也疏于教育。小洋足岁后,父母将其留在老家,外出南方务工,想给子女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父母多年未曾归家,未曾见过孩子。姐弟均由祖母抚养,祖母教育方式以宠溺为主。小洋贪玩好动惹事,祖母为其善后。小学低年级,有几次小洋与同学寻衅打架,祖母求和未果,心急如焚。同学家长不依不饶,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孤立,让小洋又惧又气又怒,惧同学家长的强势和自己在班里的处境;气祖母目不识丁,不能护他周全;怒父母只生不养,将自己抛在家里多年不管不问。小洋自此后,但凡出了问题就觉得是别人在针对他,别人不喜欢他,对祖母和父母毫无敬畏心,现今依然如此。

直至10岁,小洋因为在学校屡屡犯错,屡教不改,父母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回到老家接手小洋的教育。对父母归来,小洋最初有欣喜,但因他犯错后,父母口头教育无果就会动手打他。小洋因此觉得很郁闷,开始排斥父母,经常在家里发脾气,还曾直言质问父母既然不喜欢他为什么要把他生下来,既然都不管不问那么多年,在他最需要的时候都没在他身边,为什么现在要回来。母亲心有亏欠,在小洋做错事情时会和丈夫一起批评小洋,但只要小洋被打了就会维护着他,怪责丈夫。父亲一方面觉得需对小洋严加管教,另一方面又想弥补这些年的缺失,于是一边棍棒教育,一边纵容宠溺。

三、分析与诊断

(一)亲子关系的缺失

研究表明,3岁前的孩子离开父母,对亲情心理依恋和心理联结就被中断,情绪、行为和精神健康方面可能都会出现问题。由于早年父母不在身边并且未有意识和小洋保持密切的亲子联系,在他最依恋父母的阶段,得不到最需要的关怀,致使小洋缺乏安全感,产生孤独感。有无数的案例表明,家长不注重婴幼儿时期良好亲子关系养成,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出现对抗教育、叛逆、网络成瘾等现象。青春期是亲子关系的危机时期,但这个时期亲子关系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这个时期的问题,而是早期亲子关系在当下的爆发。在小洋面对成长阶段中环境转变、角色转变、自我概念重构时,他所拥有的亲子关系不但没有给他应有的支持和引导,而且因父母缺乏对他心理变化的敏感性,忽视他的心理需要,缺乏精神的交流,从而拉大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早期教育不足,认知失调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课,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发展。缺失家庭教育,就容易使孩子人格发展难以完善,使得孩子社会化进程缓慢。小洋1岁之前,父母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未能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只顾及孩子的基本需求,欠缺对小洋其它方面的教育引导。1岁后,小洋由祖母抚养照顾。隔代教育以宠溺为主,祖母恨不能事事样样代劳,把小洋揣在兜里,如此导致小洋缺乏探索和作为的空间,致使小洋的思想和行为受限,导致小洋在后续的成长岁月中束手束脚,缺乏主动性。孩子成长过程中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最需要父母、亲人的鼓励与强有力的支持,才能帮助孩子战胜挫折,逐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小洋非但没有得到他所需要的帮助和鼓励,反而接收到很多的批评与否定,看不到努力的作用与威力,因此产生自卑退缩心理,变得不喜欢休息,上课不是睡觉就是插科打诨,不写作业,扰乱课堂秩序。

(三)自我同一性混乱

成长期自我认同感的形成与外界反馈存在密切联系,因为此时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客观评判能力尚未充分发展,他们对自己行为判断的重要标准就是他人的评价。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祖母的过度宠溺,致使小洋上学后未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融入集体,频频爆发的问题,使得小洋听到的评价都是父母、老师、其他成人的否定和批评,还有同学的疏离和排斥,这些负面暗示强化了小洋的消极的自我认知,造成对自己能力的设限、怀疑。这些过低的评价使得小洋自我意识层面出现了身份认同与角色混乱,出现认知缺陷,对自我的不认同导致信心匮乏。小洋对于他人的言论、动作特别敏感、多疑,常在未确认事实前就已经“确定”他人的任何议论都是针对自己,还没听到他人说话就已经“猜测”他人话语中的消极成分,导致与同学交流常有矛盾。

综上所述,小洋因为早年的亲子关系的缺失、早期家庭教育不足、引导不到位,造成小洋的认知缺陷;吸收了过多负面评价,未能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自我认同感过弱,以致诸多偏常行为的出现。

四、辅导措施

(一)改善亲子关系,爱先于教育

当家长和孩子之间有着很深的隔阂时,家长的当务之急不是行使教育的功能,因为在家长还没得到孩子的认同、还没有亲密感之前,若强硬进行教育的话,会引起孩子很大的抗拒。鼓励小洋父母拿出更多的时间,来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小洋住校期间,多采取信息、电话等方式与小洋沟通,了解他心里想些什么,对他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小洋放假时,多组织些轻松随性的家庭活动,来拉近彼此的距离。在和小洋互动的过程中感受他的需要,按照这些需要选择适宜的满足和教育的方式。

(二)重建自我概念,促进自我认同

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告诉小洋每个人的智力结构都不尽相同,鼓励小洋直面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掘潜能。借助科任老师的评价,鼓励小洋对自己进行正面的认识。为促进小洋及其他同学的自我认同,在主题班会“糖豆”环节,请同学互相肯定,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学习上,根据他的基础制定对应的学习辅导方案,让他每天、每周、每月都有所进步,逐渐强化他的自我效能感。

(三)运用阳性强化法,养成良好习惯

阳性强化法的原理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决定的。小洋有惰性,对学习有畏难情绪,主动性欠缺;经常臆想被不友善对待,被轻视。与他一起立下几点约定,按约定进行赏罚,借此帮助他强化积极的行为,也唤醒了他的自我矫治、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意识。

(四)发挥同伴力量,融入班集体

同学间的深厚友情对青春期的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胜于父母、老师的影响。想要引导小洋融入班集体,班主任召开了“我们都是班里的一份子,一个都不能少”的主题班会,并组织班干部商定帮助小洋回归集体的对策。通过诗歌朗诵比赛、歌咏比赛、跑操比赛等班集体活动,肯定小洋的参与和表现,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帮助其融入班集体。在班集体活动中,强化其体验人人都是班集体重要的一份子,促进小洋对班级的归属感、依恋感,强化他的存在感。

五、辅导效果

(一)认知方面的改变。小洋逐渐摆脱有色眼镜,能正面看待周围的人、事、物;有了一些规则意识,意识到原先表现的错误之处,甚至觉得自己很幼稚、很不成熟。

(二)行为方面的改变。小洋能够主动融入班级,在老师和班干部鼓励下能参与集体活动,并想有着优异的表现;和同学的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逐渐还清先前的欠款,不再轻易借钱;课堂上做到不打扰老师和同学,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努力完成作业。

(三)自我认同感增强,对自己有了一些新的积极的认知,他在学校找到了自己存在感和意义。

猜你喜欢

小洋祖母班集体
当13岁的他成了事实孤儿
桂花
祖母家的夏天
窍门
人心齐,泰山移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Shaanxi Dialects on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温暖的班集体
立足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模范邨
——给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