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思考
2021-11-28廖雪莲胡红青焦健
廖雪莲 胡红青 焦健
(三峡大学经管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一、课程思政提出的背景
“立德树人”是党在十八报告中提出并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又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老师们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渠道,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在此基础上,2017年,中共教育党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里提出“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课程思政融入市场营销学教学的意义
(一)构建正确的意识形态
首先,要增强对中国的热爱。全球在2020疫情危机的冲击下,各种矛盾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各种意识形态的交锋,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这些都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形成了考验。在原有的市场营销学课本中,其主要思想来源是西方意识。现在要尝试用本土案例,本土思维去改良,增强学生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与自信心。
其次,要增强诚信教育。市场营销学的核心是以“顾客”为中心。围绕客户的需求去研发产品,寻找渠道,制定价格,进行促销。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蓬勃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作为最重要的手段应用到企业营销中,各类新型的促销策略层出不穷,例如短视频营销、微信公众号营销、大数据营销、新零售等等。与之对应的,也需要提高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加强诚信教育,非常必要。
再次,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我国的“十四五”规划目标远大而艰巨。当代大学生在具备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需要感受到压力。学生应该具备社会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树立建设伟大祖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学生应该具备大局观,用科学发展观看待社会以及企业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分析以及解决问题。
(二)构造大学生文化自信
我国当前需要增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强文化宣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自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崇,中国的复兴根基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结合我国当前面临的困难与任务,我国的企业需要构建自己的民族品牌与国际大牌抗衡,我国的消费者需要基于民族自信和民族认同并消费自己国家的产品,这一行为的基础就是文化自信。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市场营销学,首先是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然后认同中国文化,继而使用中国文化。中国文化需要运用到企业中,帮助打造产品品牌,寻找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定位,并能够获得消费者的共鸣。这对于我国经济的良心循环非常重要。
(三)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探索
在市场营销学的课程教学中,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大纲融会贯通是重中之重。市场营销学的课程框架成熟,因此,进行思政教学改革时不需要更改其框架,只需要将我国的企业案例替代国外企业案例,加入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并梳理学生对我国未来发展的趋势认知,并学习用我国的特色文化思想进行营销策划以及营销问题解决。具体内容见下表:
(四)保障举措
首先,要提升自我。思政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在掌握市场营销学新动态的同时,了解我国的政策动向,全面学习并解读“十四五”规划,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多方收集案例,融入到课程讲述中。
其次,提升教学质量。不能硬性植入思政思想,需要真正的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带领学生感同身受的理解思政思想,并自主运用。
再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领导人视频、网络资料共享、学生自己讲述案例、加强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去消化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