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出来的封面
2021-11-28陈晶
陈晶
(华语教学出版社,北京 100037)
提起图书,我们往往会想到高尔基的那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破了图书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反观国内图书市场,开卷最新公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指全部图书定价总额)规模为970.8亿元,同比下降了5.08%,这是该数据2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而在2015年至2019年之间,整体零售市场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即使是在疫情的巨大影响之下,2020年我国出版图书的数量仍达到101亿册(张),人均图书拥有量为7.24册(张)。
作为出版人,我们既为整个行业所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又不禁疑惑:如此浩如烟海、品种繁多的图书,如何才能做到别具一格,吸引读者的眼球呢?在众多的因素中,内容自然占据了无可比拟的地位,若论图书给予人的第一印象,封面的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把图书仅仅视为一种商品,封面只是商品的包装,那么确实可以如一些编辑平时所做的那样,将图书简介、大致风格、宣传文字等罗列在封面设计交接单提交给设计师,然后坐等样稿。但是,图书并不是单纯的商品,它还承载了文化。所以,封面的作用也不止是美化和保护图书,它还承担了宣传、促销的功能,并且展现了图书的类型风格乃至企业文化。由此可见,封面的设计制作不应该是设计师个人的工作,与编辑尤其是策划也有很大的关系。
鉴于编辑对于图书内容的了解,在封面的整体风格、市场定位、读者对象等方面,相比设计师而言,编辑有更清晰地认识。若能适当补充一些设计方面的知识,便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意见,使设计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首先,编辑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封面设计的最终目的,不仅在于瞬间吸引读者,更在于长久地影响读者。它所表达的意蕴丰富与否,它的生命力长久与否,均体现在它的立意与构思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书籍的装帧设计从形式到内容形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其次,编辑需要了解封面设计的三要素,即文字、色彩、图形。拟订设计方案的时候应根据书的不同性质、用途和读者对象,把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文字在封面设计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封面文字的一大作用便是突显书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常用于书名的字体分为三大类——书法体、美术体、印刷体,每一大类又包含多种字体,需要根据整体风格加以选择。比如经管类图书常用印刷体,艺术类图书常用美术体,而书法体在文化类图书中运用较多。除了书名之外,封面文字还包括宣传语、名人推荐、获奖信息、系列信息等。需要呈现的信息很多,但封面的空间有限,如果无法找到很好的方式将所有信息妥善安排,不如像张光宇先生说的那样“多做减法,少做加法”,这是真切的经验之谈。堆砌过多,反而让读者抓不住重点,所以对不重要的、可有可无的细节,必须坚决忍痛割爱。
色彩对于封面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精准的色彩表现和艺术处理,能产生夺目的效果。运用色彩时要考虑是否与内容贴合,用不同色彩对比的效果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思想。比如用暗色作为封面背景,可以衬托艳丽的文字和图形;而使用纯度高的色彩,则会让人感到温馨、安逸。有时候还可以在色彩的运用上发挥独特的创意,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来表现封面,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对此我深有体会。我曾经编辑过一本儿童诗集,诗集的作者是一个12岁的中学生,书中所有的插画则是出自一个同龄的小画家之手。设计师别出心裁地将插画中的一些小图案没有规律地摆放在封面上,使整个封面显得活泼而灵动。大体轮廓有了,唯独底色却迟迟无法确定下来,设计师尝试过很多颜色,但都觉得与这本书的风格不够吻合。这时我留意到书名中的关键词——梦,如果能找到与梦相匹配的颜色,那么整体风格便会非常和谐自然。所以我和设计师商量,决定从这一点入手。那么什么颜色最适合表现12岁少女的梦呢?我想到了浪漫唯美的紫色。只是紫色虽美,却有些偏暗,不容易从五颜六色的封面中跳出来。于是我又向设计师建议增加两个腰封,小腰封是黄色,非常亮眼,大腰封是银色,银色是中性色,正适于作为偏暗的紫色和偏亮的黄色之间的过渡。经过多番研磨后的成稿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码放到书店的货架上后立即得到了读者的关注,而这本书最终也获得了新闻出版总署青少年百种优秀图书推荐。
除了文字和色彩,封面上的图形也是引人注意的一大亮点。图形的特点是直观、明确、视觉冲击力强、易与读者产生共鸣,我们可以看到文史类图书的封面配照片的比例比较高,经管类图书则往往选用抽象图形来表现思维、流程等内容。在这里联想到我亲自经历的一件事,虽然只是截取了与设计师无数次沟通中的片段,但也可以充分说明编辑在封面设计中的作用。多年前我所在的出版社引进了一本关于环保的书,从图书类型来说应该属于文化类,而作者在国外又有相当的知名度,所以我们初步的设想就是以作者的照片作为封面的主要设计元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设计师将作者提供的照片一一拿来尝试,却因为照片有些过分庄重和严肃,导致设计师越来越找不到感觉,构思一下子遇到了瓶颈。眼看原定的出版日期临近,我只好在网上海量的信息中反复检索作者的照片,忽然之间,我看到她这样一张照片:阳光下,绿树旁,她的侧脸微微上扬,嘴角带着一丝微笑,眼中似乎闪着光。她的神情悠然,好像对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充满了希望。绿色、悠然、希望,这些都与书中的主题吻合。我将照片转给设计师后,他的思路立刻打开了:以绿色为底,左侧浅黄色、花体字的英文书名醒目而不刺眼,底色略浅的地方是深绿色的中文书名,右侧是她温柔的笑脸。到这里为止,似乎已经形成一个不错的设计方案了,但我们仍然感觉缺少那么一个点睛之笔。我提出是否可以尝试做一下切分,让画面显得不那么平淡。设计师来回试了好几种方式,呈现出来的效果我们都不太满意。这时他又随手选择了一种蒙纱的效果,于是左边的阳光不再那么耀眼,而她的笑脸越发清晰。我们异口同声地说:“成了!”因为这个画面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即使前方的阳光不是那么灿烂,我仍然充满希望。这本书正式出版以后,辗转送到了作者手中,作者对这个封面非常满意,几次表达她的谢意。这本书一经上市,也在热衷环保的人士当中引发了不错的反响。
关于照片的使用,需要特别补充一下。我们决定选用那张照片做封面以后,便马上与作者取得联系,咨询照片的版权问题。得知那是她的一位摄影师朋友给她拍的,并及时征得了那位朋友的许可,这才放心使用。除了色彩,封面设计三要素中的图形和文字都可能涉及版权问题,这也是我们在构思封面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优秀的图书封面设计不仅将视觉美感和文化内涵完美地融合到一起,还向读者传达图书的主要思想和内容,进而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因此,作为编辑,我们切不可将封面设计单一交了之,而应在提交设计单的时候,和设计师就书稿的内涵、风格、体裁等进行充分地沟通;在设计师构思的过程中,编辑也应适度参与。所谓适度参与,就是在对市场和读者对象有足够的了解,并且储备一定的美学和设计知识之后,向设计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如此,双方才能形成合力,在思维火花不断地碰撞与精心打磨之中,达到“1+1〉2”的效果,为读者呈现更多感人、形象、易被视觉接受的优秀的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