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械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探究
2021-11-28周香
周香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市 132021)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育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尤其是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较快,高级技术人才短缺问题更为明显,因此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输出显得更加重要。目前,产教融合是我国重要的高职教育改革措施之一,对于高职机械类专业,怎样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提升教师能力,最终实现师资队伍整体能力提高,是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建设的重要议题。
一、产教融合与高职师资培育
(一)产教融合内涵与特征
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落实,是以工带学、工学交替的具体落实。学校与企业通过产业项目合作,让学生在现实知识应用环境中验证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素养,实现高技能专业人才的持续输出。当前,国际上对产教融合应用较为成熟的国家包括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最为突出的是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是全球公认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深入其中可以发现,产教融合是高校将自身专业与产业相互结合,形成相互带动、共同发展、互为支撑的产学发展模式,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企业为学校带动技术人才能力提升,并基于此模式逐步演变发展成为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理念。
(二)高职师资培育
高职师资培育的核心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自身素养,是高职院校在产教结合、企业深化中,不断对教师与教学系统进行培育更新的过程。重点涵盖了师资队伍培养、教师提升以及校企协同等,还可利用重点教学项目改革、教学实践、教学联盟等模式提升教师能力,实现多主体、多形式联合培育,带动教师自我能力提升,从而使现代化高职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实现更符合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技术人才培育需求师资队伍。
二、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对机械类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逐步增强,政府也为相关产业建设出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在此产业需求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开始重点建设机械类专业,购买大量的先进教学设备与软件操作系统,也与学校周边先进企业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另外,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会将机械类专业划分为机电一体化与自动化技术,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产业发展的需求,但剖析内里又会发现一些不足,例如在教学中对于基础结构的认知停留于理论,更多的教师会将教学侧重于机械制作教学,却忽视了教学背后的开发价值与现实应用引导;最后因素质教育的落实时间更久,很多高职院校将学生素质提升作为人才培养关键任务,这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创造了良好基础。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械类专业师资队伍需要提升之处
(一)教师队伍的实操经验和能力不足
产教融合背景下,以往理论优先的教学思想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需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反而更加凸现了高职教育的“本位”,是真正为技术型人才培养服务的教学模式。所以,高职院校会组织学生前往企业参与实际工作展开技能操练。而为了使学生的实际工作更加顺利,教师也会在课堂中向学生演示实操技能,为学生的实践打好基础,这就对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很多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师的实操经验停留于表面,问题的关键在于部分高职教师一毕业便参与教学工作,缺乏企业实战经验,因此教师的实践经验与能力不足,难以支撑长期且不断更新的企业实操设备与技术教学,最终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存在着滞后性
校企融合发展背景下,学生在企业开展的实操训练往往是企业引进的较为先进的设备及技术,操作系统也会随时更新升级。尤其是智能化、自动化等新型技术在机械操作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普及。所以也代表着企业在实践中会向学生传授更为前沿且系统的操作技术。但是受限于目前的高职教材限制,很多教学模式显得比较滞后,脱离于市场企业需求。同时高职采购的教学设备往往更新不及时,甚至已经处于落后,因此将这类操作技能应用于现代企业实操中略显乏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与实际岗位的融合,导致学生的适应周期比较长。
(三)重理论轻实践,满足不了高职产教融合新需求
职业技能培育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始终要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立足产教融合角度,双师型教师的需求量逐渐扩大,特别是近期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数量控制在60%以上,实践教学要占据总体教学时间的一半以上。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明确要求教师在产教融合改革中要参与到教学内容制定中,要强化自身的教学实践技能。但目前很多高职教师却缺乏实践经验,在校企融合中,缺乏企业岗位经验,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大部分顶岗实习也仅是起到督促学生作用,难以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师资能力要求。
四、促进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能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为教师弥补实操方面的“短板”
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师队伍能力建设中,要重视教师实践经验与能力不足这一弊端。因此高职院校要组织机械类专业教师分批、分次、定期前往企业“充能”,开展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强化教师岗位实操经验与能力,以便在日后教学设计中更贴合企业实际需求。在具体行动落实上,可借用寒暑假时间组织教师前往企业参加实训。返校后开展实训考核。唯有实操能力达标,才能更好地引领机械类专业学生开展专业化教学。
(二)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进行设计改良
在实际教学中,高职院校要重视教学设备的更新迭代,有意识地对教学设备进行改良。例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充分与机械制造、机械加工等前沿性技术结合,特别是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对现有教材的落后内容进行整改重编,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目前企业中最前沿的技术要领。
(三)建立健全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1.与企业建立人才交流机制,聘请专业技术专家与管理人员定期任教。高职院校要重视企业专业化人才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企业中引进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在这类人员聘用标准上要严格审核,首先要具备机械类中高级技术职称,5年以上一线岗位从业经验或者企业管理工作经历;其次要参加专业师资考试获得任教资格后参与教学。这类专业化教师不仅能够胜任实践类科目教学,同样具备专业的理论基础胜任理论科目,成为机械类专业师资队伍中的强力助手,从而构建起高职院校师资引进的独特机制。
2.努力建设合作式“双师型”教师集体。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中的智能教育内容更加多样,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机械类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不可能是由单一的双师型教师独立教育实现的,而是要学校具备一个知识与技能合理配置,在完备的育人功能教育体系下的教师队伍共同合力完成的,也可以称之为“双师”结构教师集体。
五、总结
在高职产教融合发展背景下,强化高职机械类专业师资队伍质量,形成系统的高职师资培育模式,强化双师型职业教师培育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建设中的重要问题。通过完善校企合作师资培育体系,丰富了传统教师能力提升模式,帮助教师从理论教学者向复合型技能型教师转变,从而为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