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社团建设研究
2021-11-28李一凡
李一凡
(保定学院体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引言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习总书记就曾明确提出过:“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本文所站立的“三全育人”视角,则恰是迎合习总书记提出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即对当下的育人模式、育人载体、育人方案、育人资源等做出全面整合。而高校社团也属于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在思想教育工作上,能发挥出重要效应,是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以“三全育人”的视角去开展高校社团建设工作,首先需要从载体、平台、阵地的不同作用面,剖析社团在“三全育人”中的价值体现,以此指出高校社团建设现阶段所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针对问题树立全新的“社团思政”理念,完善机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充分将社团在思想育人中的作用,帮助高校社团完成良性运转。
一、高校社团在“三全育人”中的价值体现
高校社团是高校育人活动开展的第二大阵地,所具备的育人效果并不亚于主课堂。是以其丰富的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采用与大学生相贴切的教育方式深化高校的育人工作,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价值观引导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社团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
高校社团在育人工作上更显针对性,即更能发挥出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社团在自身的属性基础上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的社团去完成“三全育人”工作,譬如理论性质较强的社团可组织学生共同学习党史,探讨当下时政热点,深刻认知国家政策;如文化类型社团则可组织学生共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风尚,等等,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成思政教育工作。
(二)高校社团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大学社团最大的特点便在于跨越性强、形式多元化、内容丰富化,作为这样的平台便能为学生德育、素质教育、智力教育、心理教育等多层面服务,弥补了其他学科在教育工作中的单一性,有效将学科与学科之间对接,形成合力互通交流,在教育过程中查漏补缺完善教育体系和学科结构,扩容学生的知识面。在社团活动中,无论学生是处于策划者角色、组织者角色,还是参与者角色,都能受到不同角度的教育启发,开阔视野,扩充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譬如社团策划者,则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全局性规划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在与团队成员沟通合作过程中使学生的团队意识、意志品格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在生活和精神方面,学生个人的喜好也能找到良好的依托,以社团为平台发展自身兴趣爱好,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审美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乐观豁达的个性,健全人格,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高校社团是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
一方面,高校在本质上即属于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中高校社团又从属于其中的主要分支。这主要是由于,高校社团学生集中人数多,影响力最广,且有效实现了学生内部组织之间的“自治”,因此在发动活动或开展教育工作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学生对此的回应度也最为积极,因而不可不说高校社团在育人功能上具有“一呼百应”之效。另一方面,高校社团历来已经,几乎是伴随着高校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在长期的时间沉淀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精神、制度规范等,学生自进入社团起,便在无形之中完成了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素质提高,在高校中起到隐形教育作用。
二、高校社团现阶段暴露出的部分问题
高校社团无论是自身具备的育人功能,还是实际展现出的育人成绩,均有着显著成效,学生在社团中于品行、思想、实践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良好的锻炼,但不可否认,其背后也隐藏着许多潜藏的问题有待解决。
(一)注重活动组织,忽视了思想建设
这一问题是各高校社团暴露出的首要弊端。第一,从社团的活动类型来看,普遍倾向于娱乐化,学生们在活动中乐呵完后,并未在思想、精神、行为、意识等层面上有所受益,缺乏教育意义,久而久之,学生对社团组织的态度便会缺乏严肃性。尤其是在当今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更多,看到的内容更为广泛,但自身心智却并不成熟,价值观尚在形成中,因而判断力有限、自控能力弱,极易被不良信息误导甚至步入歧途。第二,社团组织中,部分学生俨然一派官僚作风,将社团组织衙门化,大摆官威,导致高校社团风气败坏,而之类的新闻事件近年来被曝光的更是层出不穷,在高校和社会中均引发了高度的讨论,扰乱校园风气。从个体层面来看,学生权力迷恋、功利追求本就与高校育人理念及社会主义核心素质相违背。第三,社团活动的商业性质日益严重,广拉赞助、大肆广告宣传成了当下社团的主要内容,致使社团活动内容单一,徒于形式,功利取向严重,社团俨然成为社团干部的“政绩工程”。从整体上则可归纳为,高校社团所呈现出的思想价值导向严重异化,违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大有庸俗化趋势。
(二)社团内部管理混乱,组织制度不完善
高校社团是学生内部的自治管理,其管理制度基本为自发性拟定和执行,因而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涣散性。究其根本,主要在于社团在制定制度时便缺乏长远规划,未以长远的眼光去规划顶层设计,没有切实考虑到社团体量,以及类型的多样化,因而缺乏系统化的制度规范,在整体发展方向上各自目标不一,导致社团内部管理混乱。虽然学校层面制定了校一级团体联合会章程为知道,但校内各社团由于缺乏细节化衔接,未与自身社团特性相结合,因此社团成员的准入门槛也偏低,学生对社团没有严谨的认知,社团管理成员在指导和管理方面也缺乏约束力。尽管各社团基本都配有相关教师为其指导,但教师的指导方式是否合理?指导效果是否良好?指导工作是否有积极性?等等,也并未有针对性的考核准则和监督制度,促使教师在社团指导工作上也流于形式,指导工作并不深入,这也是无形之中导致高校社团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
(三)社团活动内容单一,教育性质不强
主课堂的教育性质强烈,相比之下,社团活动作为辅助性课堂,其教育性质却相差甚远,以社团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未得到校方重视。首先,从管理角度来看,高校对社团采取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普遍过于滞后,没有深度开发社团所具备的思政教育价值和功能,社团与高校育人理念走向两个不同方向,出现一定的分裂。尽管高校一再强调高校社团要发挥其育人功能,但整体表现差强人意,社团在育人功能上的践行力并不突出。其次,高校社团自身在宣传、倡导上也并未发挥出自身优势,没有将思政教育植入其中,各自只关注活动的娱乐性和影响力,没有深度开发活动做蕴含的思想教育内容。最后,大学生对社团的认知也偏向于娱乐,并不认为社团能展现出教育价值,仅仅只是学生学业紧张之后的放松方式,认为课堂才是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当这一认知在学生群体之间传播开后,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和影响便会逐渐形成固化认知,否定了社团的育人功能,阻碍了思政教育在学生内部的延展。
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视域下的高校社团建设路径
(一)树立全新的“社团思政”理念,引导健康价值导向
自《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后,高校社团就应当紧跟其后,以此作为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方向和价值引领,树立全新的“社团思政”理念,营造健康的舆论导向。第一,高校党委层要对高校社团思政教育工作引为重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在高校中引导健康的价值导向,在社团建设过程中完善其育人功能。第二,充分解放全体教职工的育人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在成长和学习中的不同需求,实现全员育人。教职工在推动社团建设过程中,将这一思想理论准确地嵌入其中,并在各类社团活动中充分展现。第三,全体教职工要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中心,改变以往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将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主题相结合。
(二)深化机制改革,优化社团管理制度
第一,优化社团的基础管理制度,即从社团成员的确定、社团的成立、社团活动的组织、社团工作的考核等,对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出全面优化,以科学为核心,以本校的总体育人目标为导向,针对不同社团类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避免社团盲目自发地发展,同时对社团管理成员的权利与义务要做到权责分明,一视同仁地遵守社团组织纪律。第二,完善社团考评机制和奖惩措施,这是激励社团成员积极性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社团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提炼出社团发展的关键要素,再根据这一系列要素出台明确的考核办法,实现社团活动的体系化管理。考核方式要注重灵活性,即实行动态考核,以季度、半年度、年度为界限实施全过程跟踪考核。根据考核的最终结果,对于出色的社团要予以奖励,未达标的社团需要做出针对性调整或完全取缔。或是将社团内成员的个人表现纳入学生的第二课堂成绩单,激发全体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第三,健全社团保障机制,一方面要做好社团发展的基础条件保障,即各种硬件设施与资金保障;另一方面,要配备好相应的指导教师,并保证教师的专业性,督促和引导社团活动的发展方向。
(三)强化社团文化建设,打造全方位社团育人生态
第一,深度挖掘各类社团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同时强化其育人功能,在高校总体的育人基础上,提炼出社团自身的隐性育人功能,以“社团+”模式创新活动类型,将思政教育、技能培训、个人素质提升等融入到社团活动的各个环节,完成思想、意识、行动力等方面的全方位育人。第二,加强社团文化氛围渲染,增强社团成员凝聚力,在创新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同时,要紧抓社团成员的思想教育,推动社团的内涵式发展。第三,加强社团内外的协同育人,校党委要将社团建设纳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范畴中,将社团建设与不同学科、学院、部门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协调育人。
四、结语
综合来说,基于“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社团建设,是对高校师生的价值引领、社团内涵式发展、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对高校育人方式、育人目标、育人功能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