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基于SPOC的FOB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及应用
——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等数学”课程为例
2021-11-28马秀会
马秀会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一、课程思政融入基于SPOC的FOB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通过课程体系的高度融合、线上资源的建设,线下教师的随时指导,使学生在高等数学课堂上学习知识点,课下随时随地预习、复习、解决问题。从而顺利地完成高等数学学习,高质量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教师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学生的需求,自由设置和调控课程进度、节奏和评分系统。SPOC可以衔接传统教学模式和在线教学模式,使得在线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社交网络学习、混合学习、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在更大程度上成为可能。利用信息技术创造网络学习环境,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主体作用。以期待契合高职数学的培养目标,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增大高职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弹性需求。
二、课程思政融入基于SPOC的FOB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建设
在高职院校工程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率先提出的课程思政融入基于SPOC的FOB教学模式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实现面授学习、在线学习、线上线下阶段性测试的FOB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绩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信赖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实现了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开展探索研究,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整体评价。通过学生在线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在线学习的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三、课程思政融入基于SPOC的FOB混合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实践过程中,全小组成员在此线上课程建设时间、精力的投入较多,而对于一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未及时跟进,所以在资料的积累方面还没有达到要求。研究应形成一整套分明别类、完整细致的过程性研究档案。针对研究可分为教师主体研究的在线课程建设资料和学生在线学习情况研究的过程性资料两大类。解决我们的过程性研究资料过于单薄、分类不明、实用价值不高的问题。
问题研究的每一步成果乃至最终成果的展示,我们应将这些成堆的材料浓缩成“阶段性小结或总结、阶段性研究论文、个案分析、终结性问题研究论文”等形式,这些材料的撰写,既要借鉴和继承别人的经验,又要结合自己的研究发展创新,提出自己独有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使其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实用性和推广性。但就目前我们撰写的相关书面材料来看,还远远难以达到这一要求。有的论点不明确,无法判别你所提出的观点;有的空话连篇,缺少实质性的典型素材;有的套用过多,难以找到你研究的真实感受和体会;从而根本无法证实研究的实际效果。高职高等数学学时比较少,很多学期问题研究的过程中,没有线下课程,只能线上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缺少面对面教学沟通。
四、课程思政融入基于SPOC的FOB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问题实施
成立spoc教学问题研究小组,制定研究问题研究计划,进行分工安排,搜集资料,确定理论依据,确定混合教学模式建设方案。采用文献法学习相关理论:如,国家在高职教育方面的政策及法规、教育教学理论、同等专业院校在教学实践研究的先进成果。问题组成员认真学习SPOC有关理论和在线平台建设方案以及应用,学习各兄弟院校成功经验;问题研究本身就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在研究中我们必须把问题研究渗透到在线课堂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去,通过网络、媒体、书刊、杂志加强科研理论水平的自修,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科研理论素养,竭力使自己达到教育科研专业水准。在后面的研究方面撰写更多、质量更优的论文、案例、设计等经验性文字材料。
五、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指通过挖掘、整合各种思政元素并融入各类各门课程的综合教学理念和新型育人模式,它旨在突破思政课“孤岛化”困境,缓解思政教师“孤军作战”困局,打造“三全”育人格局,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它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六、课程思政要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思政既是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现代性价值危机,人们对教育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真理性和价值性的关系问题的反思与觉醒,是对教育本质回归的思考,更是对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的积极回应。整合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必须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首先,保证内容的科学性是前提。优化思政内容供给,必须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挖掘其内生的思想性,不能脱离专业课程内容为了课程思政而牵强附会,避免对学生进行空泛的道德说教,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理应成为课程思政教育人、滋养人的源头活水;最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思政素养是保障。列宁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
七、课程思政要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文化是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体,课程思政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文化品类。课程思政元素的加工重组,内容的整合优化,必须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合。一方面,大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彰显民族性。习总书记指出:“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少有的连续性文化的范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给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厚的道德教育资源,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依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吸纳世界先进文化赋予世界性。思政教育作为人类阶级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实践活动,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社会问题,因此,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体系理应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在思政元素的选择、加工中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学术文化成果,彰显课程思政的广阔视野与世界性,推动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的优化升级。
八、课程思政在高等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方法
(一)高等数学课程与思政元素的天然黏合度差异很大,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树立高标杆,有序推进。课程思政涉及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等多个方面,某一个部门或学院难以单独完成,必须由学校党委总体协调、统筹推进,才能保证决策权威、执行有力。首先,课程思政的专业覆盖面要广,以便激发更多学生的兴趣,从而对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充分认同、真心喜爱。其次,课程思政教师不仅教学科研能力精湛、教书育人水平高超,而且能够把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
(二)要聚焦专业前沿知识,激发学生专业报国志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以《现代科技与家国情怀》为例,这一系列讲座,有的聚焦科技前沿以及当前热点,内容涉及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量子科学、清洁能源、绿色环保、健康产业、文化创新、大数据以及技术与人文等多个领域与学科。有的围绕电子芯片、大飞机、金融稳定等热点技术、热点时事问题加以推演。课程思政教师鼓励学生勇于开拓视野,关注新兴学科和新兴领域,找准专业兴趣点,时刻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精湛的专业知识。
(三)思政元素要有机融入,润物无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消除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可以“用本校人物讲身边榜样”“用本校故事讲中国故事”“用本校精神讲使命担当”,将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从抽象的“天边”拉回到具体的“身边”。
(四)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校园思政要相互促进,共铸“三全育人”工作体系。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收到一举多得之效。其一,课程思政反过来促进思政课程迎头跟上。思政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的专业,也要不断拓宽视野,适度了解其他专业的若干知识,用一定的科技素养反哺思政教育。其二,课程思政有助于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升教师德育水平,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其三,课程思政通过发挥专业课程的特色和优势,抓住思政素材关键点和闪光点,从小处和细处入手感化、滋润学生。其四,课程思政的蓬勃发展,有助于营造浓郁的人人谈专业、人人讲思政的校园思政氛围,共铸“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共同培育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专业型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融入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改善。课程思政融入基于SPOC的高职工程类高等数学FOB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还积累了大量的纸质、照片、音视频资料,这些资料从最初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到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研究成果真实地彰显了有序、有效的课题具体实施过程。在研究成果上,课程思政融入基于SPOC的FOB教学模式植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应用效果报告要初步探索出具有一定科学性、广泛性、可供同类院校参考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教师在专业课程实践应用中的提高充分显出这一模式的实践应用价值。课题成果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可推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