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寝室人际矛盾解决策略研究
2021-11-28彭杨贺
彭杨贺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浙江 诸暨 311800)
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联系(谭红、刘品,2015)。寝室是在校学生的主要生活空间,但也是产生人际矛盾与心理问题的多发地。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徐伟、束建华,2020)。高校思政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动态的第一监督人,在学习引导、心理辅导、生涯指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处理一人际寝室矛盾为例,提出有效地解决问题方法,以期提高辅导员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一、案例概述
小A与小B、小C、小D是专升本新生,且为同寝室的室友。起初,小A与同寝室其他同学关系融洽,无话不谈。入学两周后,小A开始和专科一起升学的同学一起上课、运动、娱乐,和同寝室的其他三位同学关系渐行渐远,且平时小A经常晚上与朋友连麦,通宵打游戏。对于小A的行为,小B曾多次提醒小A,在寝室一言一行要学会照顾他人感受,但小A觉得小B就是故意针对她,直接反击小B自身的很多问题,两个开始出现轻微争吵,但是很快被其他两个室友制止,并未产生更大的冲突。由于小B平时与C、D同学相处融洽,且常在C、D面前吐槽小A,久而久之,C和D也开始孤立小A。
某天深夜,小A突然给辅导员发消息,提出有些情况想当面聊聊的请求。相约次日中午办公室会面,一见面,小A就提出希望老师帮忙调整寝室,问其原因,刚开始说和室友作息时间不同,想换个生活频率一样的寝室。辅导员将学院换寝制度和相关要求给其详细说明,并允诺帮其寻找合适的寝室,小A欣然答应。当谈话已经结束的时候,小A突然情绪有点崩溃,在办公室直接低声哭了起来。问其原因,她才如是地说调寝是因为室友的“冷暴力”,让其很无奈。那作为辅导员,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二、案例定性与分析
该案例明显是寝室人际矛盾事件。那产生人际矛盾原因有哪些呢?
(一)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
学会换位思考是当代大学生应学会的必修课。“换位思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有助于主体突破自身的局限性比较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客体、主体自身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高立英等,1994),[3]对促进组织和谐、建设关爱型组织具有重要作用(张凯丽、唐宁玉,2017)。[4]对于00后的孩子来说,从小生活衣食无忧,在家里个个都是掌声明珠,又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养成了我行我素的做事风格。当踏入大学这个小社会,正值青春期,与性格不搭的同学相处,易产生冲动情绪,处理问题缺乏换位思考,从而导致同学关系破裂。正如小A平时做事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感受,且大多时间是与寝室之外的同学相处,导致寝室关系逐步紧张,直至破裂,最后被同学孤立。
(二)缺乏有效沟通,错失问题解决良机
当代青少年尤其是独生子女缺乏与人沟通的实践机会,沟通能力较差,导致他们的人际冲突和矛盾增多,致使其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减弱,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赵小云、薛桂英,2011)。[5]与同学相处中存在分歧时,彼此充分沟通则是解决问题的一剂良药。但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兴社交软件逐渐占据了学生的生活高地,越来越多的同学变成了手机控、电脑控,平时遇到问题大家更愿意在网络空间里吐槽,与现实朋友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小A与小B的矛盾都是小问题,但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彼此互不让步,缺少充分沟通,从而一次次错过解决问题的良机,问题逐步累积,从而引起更大的误会与矛盾。若是遇到问题,彼此静下心来,敞开心扉表达对问题的看法,也许会将问题在最初始状态消解,从而避免后期更多的问题产生。
(三)学生管理存在漏洞,深入一线不够
出现同学间人际矛盾问题时,作为管理者也应寻找管理上是否存在漏洞。分析案例,管理角度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关注学生寝室生活不够,与社区联动不强。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平时更多精力关注在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业学习上,对寝室生活的关注造成了一定的忽视。虽然平时常去宿舍走到,但更多的是在卫生安全检查上,与学生坐下来,深入交流不够。此外,社区管理工作人员在学生寝室生活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获取学生日常生活表现的重要信息来源,平时学生管理上与社区联动缺乏联动,从而导致信息反馈存有漏洞。二是学生干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主题班会效果不够显著。班干部是维护班级秩序的力量,是班级良好学风、班风的推动者,是连接老师与学生的重要纽带。在班干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班级分工也不够明细,造成个别班干部意识松懈,班级细微问题难以发现。此外,主题班会效果不明显。尽管主题班会上多次宣传寝室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同学们也表示愿意遵守,但实际上部分寝室都停留在只说不做,执行情况并不乐观。三是缺乏样板寝室的宣传引导。日常管理中,忽视了样板寝室的宣传教育,从而造成学生对和谐寝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加大优秀寝室、和谐室友的宣传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同学们对宿舍氛围、同学友情的认识,从而激发同学们创造“温馨、友爱、舒适”寝室环境的动力。
三、案例解决方案
(一)精准研判,寻找问题根源
在处理同学们寝室矛盾时,最重要的就是寻找问题根源,并依据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为了高效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准备从三个维度“查找病根”。首先,向班干部了解四人在班级学习、与他人相处的基本情况。据班干部反馈,宿舍不和的问题并不明显,因为小A本身上课、吃饭常和其他寝室的同学在一起,所以更不容易察觉宿舍出了问题。其次,与小A、小B父母分别取得联系。据小A母亲反馈,孩子之前在家是和其聊过宿舍问题,说某位女同学针对她,女儿性格平时大大咧咧,与室友相处可能细节做得不到位,从而产生了分歧。从小B父母那里了解到,小B平时性格温和,和家人朋友相处随和,平时不太会和他人发生争吵。但是小B对睡眠质量要求很高,习惯早睡,休息时间听不得半点动静。最后,分批让小A和小B、小C、小D来到办公室进行深入谈话。根据对已有问题的描述,基本掌握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双方均表示希望辅导员作为中间人出面解决此问题。
(二)坚持以人为本,重塑和谐寝室氛围
某晚六点,将宿舍四人叫到办公室。作为辅导员,对四人接下来的沟通提了三点要求:第一,每人描述一下你眼中的其他三位室友,优缺点均可表达;第二,自由讨论环节,大家一起剖析宿舍现状问题,并商量提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对策。最后,形成一个宿舍契约,彼此遵守。随后,四位同学逐次发言,每个人态度诚恳,表达在点,场面一度有说有笑。自由发言环节,小A和小B就彼此之间的误会和之前发生的争吵,逐个解释并相互道歉。最后四位同学,一起制定了“舍规”,并愿意共同遵守。在总结陈词阶段,作为辅导员也与四人分享了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希望四位同学能够珍惜难得的室友情,共同呵护友情的种子茁壮成长。
(三)建立反馈机制,预防问题再发生
彼此和解之后,以三天、一周、两周、一个月为追踪反馈的时间节点,让C同学(寝室唯一党员同志)作为问题反馈联络员。经四次不同时间节点的跟踪询问,反馈良好,小A与其他室友关系越来越融洽,现在一起上课、吃饭,一起去图书馆自习,同步频率明显提高。又和小A父母取得联系,据其父母反馈,近期小A与家里联系频繁,心情明显好转,时常在视频里听到与室友有说有笑。持续跟踪,是对前期工作的检验与总结,是对同类问题再次发生的有效预防。
四、案例启示
(一)优化学生管理方法,建立班级网格化管理制度。校园安全是学生、家长、老师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的期盼,然而近年来校园矛盾的案件却屡有发生、触目惊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辅导员作为一线学生工作管理者,要学会深入课堂、寝室,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距离,成为学生可依赖、可信任的人。其次,要建立班级网格化管理制度,鼓励班干部、党员担任网格化管理员,加入网格化管理,一旦班级、寝室出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争取早发现、早解决。第三,学生管理者要善于总结工作案例,提升学生管理能力。对已处理的案例,要将处理问题过程、对策以及不足记录在案,建立联系档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学生管理水平。
(二)积极打造家校互联平台,创建温馨育人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是确保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保证。首先,家庭要积极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给予孩子传递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品德。其次,学校要加强反对校园暴力的宣传力度,引导学生遇到问题学会有效沟通。此外,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配备专任心理咨询师,开通“心灵”邮箱等方式,及时疏导心理困难学生,提早预防干预。第三,建立“家&校”定期沟通机制。学校要定期电话家访,保持与家长沟通频率。家长若发现问题也要及时反馈给学校,真正实现家与校共通共联,有效帮助孩子远离校园冷暴力。
(三)加强人文关怀引导,建立寝室矛盾调节平台。一是作为思想辅导员,要加强师生互动频次。通过主动找学生谈心、开设主题班会、积极参与学生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寝室里互敬互爱、互帮互助, 进一步提升室友间的亲密度。二是要提高大学生集体荣誉感,正确处理好与宿舍的内部矛盾。要学会正视自身的不足和室友的缺点,与他人相处多关注对方的闪光点,提升对室友的认可度。三是搭建寝室矛盾调解平台。在每栋公寓楼设立寝室矛盾调解室,以辅导员、心理中心老师、社区阿姨作为主要调解力量,参与学生日常矛盾的调节。争取做到“小事不出寝室,中事不出公寓,大事不出学院”的调节机制,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网,真正使寝室成为同学们心中坚实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