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探索
2021-11-28南宁师范大学
□王 韦 南宁师范大学
舞蹈作为艺术表演的重要形式,其不仅需要舞蹈演员具有较丰富的肢体语言,还要求其能够通过肢体表达出舞蹈背后的情感。而随着我国舞蹈教学的不断改革,高校和社会对舞蹈表演的评价不再单纯以动作流畅、复杂度为核心,而是更为重视舞蹈表演的情感表现力,要求表演者能够借助舞蹈表演突出背后的文化情感价值。因此,如何提高舞蹈演员的情感表现力成了当前舞蹈教学的核心内容。本文首先叙述了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随后详细阐释了舞蹈教学中提高情感表现力的策略,以此来供相关专业人士交流与思考。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舞蹈教学的育人性愈来愈重视,这使很多家长都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专业院校中进行学习。而高校也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优秀舞蹈人才的重任,对此,高校管理者应引起重视,提高学生的情感表现力,力图将舞蹈背后的多种社会元素表现出来。
一、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舞蹈水平难以平衡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愈来愈多的人注重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不再以知识学习为单一的教学内容。很多学生在年少时就积极开展舞蹈学习,自身具有一定的基础能力。而这些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后,也能够很快掌握舞蹈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招生数量愈来愈多。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舞蹈基础,甚至没有接触过系统性的舞蹈教学。而这些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时,常常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学习,才能够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对这样参差不齐的基础能力,引起重视,认识到舞蹈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二)过分关注形式教学
当前,很多高校在落实舞蹈教学工作时,过分注重舞蹈的形式教学,没有意识到学生的思想感情对舞蹈表现力的影响。如果一味地进行这样的教学,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的舞蹈表演过于僵化,难以感染观众,不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的舞蹈缺乏强烈的表现力,无法更好地突出舞蹈表演的内在文化价值,不利于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提高。
二、舞蹈教学中提高情感表现力的策略
(一)借助作品背景进行培养
作品背景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探寻舞蹈作品背后的社会环境及艺术环境,能逐步掌握创作者进行舞蹈创作时的所思所想,从而在表演时能够真正将作品的文化风格展现出来。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对教学作品背景进行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长期下去,学生会逐渐感受到舞蹈创作背后的情感内涵,从而感受到当时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此外,学生还可以跨越时代的沟壑,借助思维的形式同创作者进行交流。
(二)借助教材进行引导
在接受舞蹈教学时,除教师的示范外,学生对教材的深刻揣摩也是学习的关键途径。对此,教师应引起重视,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充分借助教材的教学内容,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要想实现这样的引导教学,教师应注重对教材的选择,根据当前高校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条件及学生的基础,选择最为合适的教材内容,以方便后期的教学工作。其次,教材选择还应注重质量,要求选材教师具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在教材市场中淘汰一些质量较低的教材内容,选择高质量的教材,真正发挥出教材的引导教学作用。而学生在长期接触这样的教学内容后,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对舞蹈表演中情感能力的把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和主体,教师素质能力较强,才能够保证教学工作稳步开展。首先,高校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薪酬,从而更好地吸引专业人才。其次,高校还应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保证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并同社会发展保持一致。最后,高校还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老教师带新教师的良性循环,将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职称的评选依据。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也在积极完善教学工作,充分落实舞蹈教学内容,加强舞蹈学生对舞蹈表演的情感把控。此外,高校还应积极完善教学手段,注重提高学生舞蹈的表现力,针对性地对舞蹈情感表现的优化措施进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