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理念的演进
2021-11-28西南大学
□李 圆 西南大学
近20 年来,研究机构主要关注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美术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等课题,其中主要研究者是师范院校美术教师。自90 年代末期以来,他们主要研究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特点,以及美术学科发展趋势问题、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全民教育的关系、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美术教育相关的思想研究、不同国家的美术教育比较研究也开始向更深、更广层次开展[1]。总的来说,美术教育理念的演进同美术这个概念的演进一样,从注重技艺的“art”演变为重视情感表达的“fine art”。美术教育也从开始的技艺技术性训练发展为更加重视心灵情感表达。
一、分析中国美术教育观的演进
笔者将中国美术教育理念的演进大致分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两个阶段。
在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时期,美术被当作一种技艺。大多数古代画家的地位很低。例如,《大唐新语》卷十一中记载:“太宗尝与侍臣泛舟春苑,池中有异鸟随波容与,太宗击赏数四,诏坐者为咏,召阎立本写之。阁外传呼云:‘画师阎立本。’立本时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伏池侧,手挥丹青,不堪愧赧。既而,戒其子曰:‘吾少好读书,幸免面墙。缘情染翰,颇及侪流。唯以丹青见知,躬厮养之务,辱莫大焉!汝宜深戒,勿习此也。’”阎立本因被唐太宗召唤绘制《步辇图》,便认为辱没了身份,画家地位之低下可见一斑!
中国美术包含书法。东汉末年,书法理论著作在中国出现。不久后,山水画出现。由于精英文人阶层的参与,在中国古代,书法和山水画带有类似西方现代美术的审美自觉意识,即强调艺术形式本身,立足于主体情感、精神的美感,或者强调其道德教育功能[2]。
从最早的书法、绘画理论著作可以看出,审美自觉最早出现于山水画,和道家有关系,其中就牵扯到玄学对文艺的影响。自魏晋产生,随魏晋易代,玄学失去其政治目的,更专注文化意义,这种转变有利于当时的艺术文化发展。随着山水画的发展,自然山水逐渐成为审美标准。到了东汉末年,绘画更注重人物无功利性的风骨神韵。在这种情况下,山水画创作兴盛起来。在这之后,写意山水随时代发展又逐渐变得比较普遍。到了宋元时期,绘画的写意性已经很明显了。经过宋元两代,水墨写意山水基本代替青绿彩绘山水,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而之所以如此,其关键在于科举出身的文人阶层的崛起,以及画院的没落,由此也塑造了中国古代美术不同于西方美术及其教育方式的品格——写意[3]。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引入和学习西方美术的过程。西方美术传入中国大致是在明末时期。但是由于文化观不同,西方绘画在中国受到的评价并不高。在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主动学习西方文化,这自然也包括西方美术。具体就美术领域而言,中国对西方美术的学习大致可以分为美术革命和革命美术两个阶段[4]。美术革命是在美术领域的变革,而革命美术则是涉及中国的社会革命。
在甲午战争后,中国经历了一个建立新学制的阶段。科举制被废除,新式学校逐渐被中国社会所接受。但是在学习西方美术的过程中,“人体写生”这种在当时社会难以被理解、较为前卫的教育教学,还是对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产生了极大冲击[5]。
五四运动对“美术革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将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上升到学习文化精神层面。其中诸多领袖推动了美术领域的改良、创新和发展。例如,陈独秀致力于推动美术革命,主张学习西方写实主义,但他认为应完全摒弃传统文人画以推动变革;而梁启超致力于发掘中国传统美术与西方美术相似的因素,讲求中西调和,但他的着眼点仍然是写实。
在“革命美术”时期,其代表是左联时期鲁迅引进的欧洲版画。其中,鲁艺教育对美术教育的独特之处便是专业课程集中在版画等民间美术领域,注重深入民众生活,由前期的晦涩难懂演变为简单通俗、大众化[6]。
20 世纪60 年代的宣传画是革命美术的极致,其将政治融进美术领域中,但效果甚微,因为民众不太能接受远离生活的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我国向苏联学习社会主义模式,美术教育体系也基本按照苏联的教学体系开始建立,并逐步走向正规化。改革开放后,多元并存的美术教育在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上也有了很大调整,以适应人才和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美术革命”向“革命美术”转变的过程中掺杂着时代的必然性。无论“美术革命”还是“革命美术”,都顺应着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我国美术教育一直都以培养优秀的美术人才为核心,在每一个时代不断地调整和更新美术教育理念,从而适应每一个崭新时代对美术人才的需求[7]。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与发展,我国美术教育最终在改革发展中逐渐构建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在新时代,我国美术教育以多元的国际视角和多元文化为引领,逐步实现了美术教育的时代化和国际化。
二、试析西方美术教育理念的演进
笔者认为,西方美术教育理念的演进大致可分为古希腊美术教育、中世纪美术教育、文艺复兴美术教育、17—18 世纪美术教育、19 世纪美术教育、20 世纪美术教育。
古希腊美术教育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也是西方的哲学与艺术之源。许多哲学家曾论述了艺术、艺术与教育的关系等。
中世纪美术教育时期大约是公元5—15 世纪这段时间。在禁止享乐、个性与自由发挥的宗教世界中,美术完全成为一种技艺。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主要重视技术手法的严格性和技艺的精湛,行会是其艺术组织形式,其在思想上为宗教服务。
文艺复兴得益于意大利城市经济的发展,古典时代的文化艺术被重新发现。在宗教主导社会时期,教会充当着统治者的角色,美术创作与教育活动的内容自然也由教会指导,如美术题材大多与宗教相关。基于此,教育理念的变化演进得益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的创作活动使美术地位上升。至此,从16 世纪中期开始,美术有了新的定义,即一种需要深厚而丰富的几何学、数学、哲学知识才能够习得的学科,进而将美术与一般的手工艺区分开来[8]。迪赛诺艺术的出现,标志着美术教育从行会中独立了出来。现在的美术教育模式,尤其是高等美术教育的基本模式,就是由迪赛诺学院开创的。
17—18 世纪,学院的艺术地位相较于16 世纪有明显的提高。在此期间,实用主义的美术教育理念得到推行,学院派进行了进一步的美术教学实践。
19 世纪的美术教育受到了工业革命和浪漫主义思潮兴起的影响。在“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下,艺术教育向着个性化、纯粹审美、主观表现的方向奔去,艺术创作更要求具有独创性,学院派美术教育渐渐成为这种艺术思潮的桎梏。
在20 世纪美术教育时期,德国包豪斯提出的将时代技术引入艺术家生活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美术教育,其结果是现代艺术材料等融入了基础教育的美术教学计划中。这不仅对高等美术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对现代基础美术教育影响至深。在20 世纪中后期,美术已经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学科定向的美术教育由此开始。
在当今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下,美术教育与现代生活日渐融合,美术教育研究的内容与领域也越来越广阔。美术教育的形式也更加灵活多变,教育目标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素质、素养、能力的提升。
三、浅谈当代美术教育作用及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建议
(一)当代美术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结合所学课程,笔者认为,在美术教育观的发展和演变中,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演进与西方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教育观念也不断地更新和变化着。就当下而言,第一,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是一种感受教育。美术语言不分种族、年龄、地域、性别,是一种思想交流和情感传达。第二,美术学科是人文学科,为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素养、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空间。第三,美术教育能够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促进学生综合艺术能力的提升。美术教育是对学生思想交流、情感表现的指引,可以从美术基础教育转向更广泛的社会生活,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第四,美术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其具体表现为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积累美术经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在保护学生独特个性的同时,美术教育也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五,美术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当下美术教育观衍生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第一,美术教育理念固定化。在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很少能够做到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需要出发进行美术教学,存在教学理念固定化的问题。对此,教师应创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美术素养。
第二,美术作品评价标准片面。例如,高考前所进行的艺术集训,强调创作的模式化,在创造力与创新能力体现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教师应丰富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为美术创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美术创作思维的发展。
结 语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笔者认为,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发展“有创造性的想法”。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为时代服务的综合性、开放性、多样化的教育理念始终贯穿于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并将继续伴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