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三个维度

2021-11-28

关键词:根本任务树人工具性

冯 立 波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目的、内涵和路径等作出系统论述。他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378页。目前,学界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涵解读涵盖了多种规定性,但大多是在价值意义、本质意涵、方法路径上加以阐释,缺乏作为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内在的整体性、内生性研究。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系统思考、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逻辑,对于更好地把握教育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历史维度:价值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马克思从人的、实践的观点去揭示历史的真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69页。“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5页。深化对马克思这一观点的理解,可以认识到,人作为历史主体,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要把过去历史遗留下来的思想材料和条件,与自身的价值取向结合起来从事创造活动,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历史的价值性和历史性的统一。从历史维度审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从中国历史进程中价值性与历史性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中,觉解立德树人思想的逻辑脉络,把握其历史根源。

其一,从传统文化探寻立德树人的思想渊源。马克思指出,对人而言,“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5页。也就是说,人作为有生命、有意识的特殊存在物,具有反思历史、超越历史的能力,能够在学习前人所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使自己的发展需求得到最大程度满足。中国人在历史实践中积累了很多与立德树人相关的思想传统,通过一代代中国人对“过去历史”独特的文化传承,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得到不断生成,而当代人要从“过去历史”中不断悟觉立德树人的新时代意义。

中国自古就有崇教尚德的文化传统,这是立德树人思想的历史源头。《周易》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5)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7页。“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6)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4页。的哲学思想,生发了中华民族向上向善的精神体系,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共同尊奉的文化“本源”。老子主张“道生之,德畜之”,(7)王孺童:《道德经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85页。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8)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94页。而后几千年,中国的历代先人们都有对“德”的思想阐发。作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春秋左传》对“德”的地位、内涵、价值和功能,从认识到实践都进行了阐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更是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9)李梦生:《春秋左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790页。的“三不朽”思想,把“立德”确立为最高的人生境界。《尚书》作为中国最早的史书,也蕴含着丰富的“德”的思想,如《尚书·皋陶谟》中有“九德”(10)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7页。之说。“德”作为一种文化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自我完善、以德立世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达成了天、地、人、物、我的生命感通与彼此和谐。再往后世,“德”的精神和思想更是得到广泛传承和弘扬,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道德理想、政治抱负、精神追求,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省思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谱系,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当代中国人要注重以古人的“德性精神”反思和觉解自己的生命之根,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浸润的有效路径。特别是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衍生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注重以“德性精神”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把“德”的思想,以灵活变通的心性悟觉,变成青年人生命成长的内心态度,变成生命家园的精神寄托,推进社会不断向美好生活迈进。

其二,从历史实践回溯立德树人的思想基础。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44页。“现实的人”把自己的实践活动与当代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形成了当前时代发展进程中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这些作为立德树人的当代思想体系,是由产生这个体系的时代需要而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对立德树人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立德树人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

在毛泽东思想关于德育教育的理论体系中,毛泽东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12)《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6页。并创立了“又红又专”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指出德育教育的中心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想信念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新时代做好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和大局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1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5页。理论,强调要把理想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14)《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97页。要求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并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617页。中国共产党人立德树人的伟大实践以及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论述一脉相承,在继承中创新,使立德树人的思想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立德树人思想史。这部思想史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同步前进、共同发展、相互统一。

其三,从新时代新思想的高度悟觉立德树人理论体系。马克思是在对人的自身本质的追求与人类发展意义上来研究现实的人、历史的人的,人的价值和生命意义是向“未来历史”的发展方向敞开的,通过继承“过去历史”构成人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通过开创当代的历史使“未来历史”成为人的可能世界。“未来历史”的可能性体现的是现实的人所具有的超越性和创造性尺度。由于人具有理想信仰和价值追求,在对当下实践活动作出价值选择的时候,面向“未来历史”所确定的理想信念、规划目标,自然会转化为现实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原则。“未来历史”所展开的人的价值性和境界追求,是面向“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理想境界,现实的人通过继承优秀传统、享有现实生活、追求理想信仰,全面占有自己的关系和自己的世界。这种“未来历史”所展现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为今天的中国,树立了制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尺度。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未来的战略高度,在继承前人德育思想的基础上,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6)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275-276页。对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明确要求。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17)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351页。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新要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8)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373页。提出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要求。这些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都是与党的历代领导人的德育思想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新理论,是对时代要求、时代特点的新反映,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是一种历史传承,更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对立德树人历史逻辑的时代展开,不仅包含着立德树人工作“过去历史”,也体现着“现在历史”,同时也揭示着“未来历史”,是价值性与历史性相统一的历史。

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维度: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本质是做“人”的工作,既有建设“人本身”的根本属性,还有它的政治性和社会服务性属性。这两种属性一种是它的目的性本质,另一种是它的工具性本质。从理论维度觉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把握立德树人的目的性和工具性的本质以及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其一,要把握立德树人的目的性本质。立德树人的目的性本质就是“树人”,人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指向。通过“立德”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有效调适,使人回归到“人本身”。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页。马克思所指的“人本身”是人的生存与发展实践中的人,“人本身”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本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指向,与马克思建设“人本身”具有一致性,终极目的都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的性本质是造就社会主义新人。迈上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人本身”就是建设按照新时代发展规律,塑造具有新时代特点、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的本质,培养锻造一代社会主义有用人才。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5页。按照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塑造新时代“人的本质”,必须依靠人的实践力量,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把社会关系能动地转化为个人的本质。这种能动的转化,一是对社会关系的改造,二是对社会关系的适应。在改造和适应社会关系过程中,要使观念灌输、思想引导、文化引领的“立德”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帮助“人”去适应先进的社会关系,努力改造落后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通过社会实践被个人能动地认识和内化,从而转化为每个人的本质特征,完成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自我生成,实现对人的生命意义的价值追求。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的性本质说到底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的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一是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最深厚的精神动力资源,在人的精神世界最深层铸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灵魂;二是它为“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了一个普遍性的价值规范体系,随时随地衡量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三是它为“人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种高远的人生理想境界,使人不断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持久的精神力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将引导人们从资本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各种“异化”状态中不断解放出来,使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不断和谐、不断走向“全面发展”。

其二,要把握立德树人的工具性本质。立德树人的工具性就是“立德”,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德,立理想信念之德,立爱党爱国之德,立向上向善之德。在所立这些“德”中,具有指导地位的是关乎国家人民利益的“大德”、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德”,这些“德”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和社会服务性,决定了立德树人立的必然是政治之德,其本质必然是政治工具性和社会服务性。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工具性表现在它的意识形态主导力、控制力上。马克思所主张的意识形态,代表着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并且与人类的根本利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这种意识形态的主导力、控制力具有良好的存在基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立之“德”,恰好是马克思所主张的意识形态在当代的具体化现代化阐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容,其主导作用使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广泛深刻的“人民性”和“人类性”。因此,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从意识形态范畴彰显了自身的政治工具性本质,这种政治工具性,从价值观层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认同到最终形成一种文化上的自觉自信,它对人们的影响力是无形的、非对抗性的、巨大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就是使理论化的思想观点与受教育者的现实感受、社会心理、生活理想、价值期待统一起来,并成为其生存实践的内在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立德”工作,不仅要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要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不断提高教育者的思想彻底性和理论说服力,及时澄清模糊认识、端正是非观念,在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上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社会服务性表现在它对社会思想的引导力、凝聚力上。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道德信仰、制度规范等深植到人们的头脑之中,并使其从政治思想理论层面向日常生活的精神世界层面转化,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构建起具有生命关怀和丰富意蕴的精神家园,使人从精神世界的现代性复杂矛盾中摆脱出来,获得精神生活的归属感、幸福感、意义感。对社会而言,通过发挥“德”在协调关系、平衡利益、获取效益、促进发展中的最大效能,使不同利益群体和个人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不断实现对心理认知偏差的调适,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工具性和社会服务性构成其工具性的总体,这种工具性从意识形态和精神家园两个方面形成内在动力机制,推动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其三,要把握立德树人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立德树人的工具性决定了教育对于党和国家、社会的价值意义,决定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地位;它的目的性则确立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追求,决定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内在必然性。立德树人的工具性是在实现目的性过程中的外在表征,而目的性则包含着工具性,它是工具性最终达到的结果,单纯地强调二者中的一个方面,都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片面理解,会在实践中造成对客观规律的背离。

立德树人的工具性和目的性统一于教育一体。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说到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工具性彰显的是教育的工具性,而不是人的工具性,人是立德树人的目的。任何教育都要以人为主体、为目的,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本质。”(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3页。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只能以“人的方式”来实现,这是“人”的本质要求和教育的基本规律。如果以工具的价值来看待人、对待人,必然导致教育的异化,可能把人异化为“物”,也可能把人异化为“抽象的人”“问题人”,这样的教育只能把人当成没有情感、脱离生活的人去对待,把人当成需要进行“思想改造”的人去对待,将使教育远离“德”的根本,失去立德树人的本质意义。

立德树人的工具性和目的性具有不可分割性。目的性是工具性存在的根基,而工具性是目的性的实现前提。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过单纯从工具性角度或片面地从目的性角度去认识、理解和解决教育问题的深刻教训,比如,有过只重视教育的政治工具性,忽视了社会服务功能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变成政治说教,缺少对人的关怀和对生活世界的尊重,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失去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和张力;又如,有的地方过分强调教育活动人性化的一面,忽视了教育的政治性和工具性,造成了思想政治灵魂引领的弱化、淡化、边缘化现象。上述问题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还需要从思想认识的高度长期巩固、彻底根治。这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维度:以德为先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实践维度是对历史维度、理论维度的进一步实践和提升,历史维度、理论维度都要统一于实践维度。从前文对立德树人的历史维度、理论维度的理解可以看到,在“立德树人”这个偏正结构的命题中,“立德”是“树人”的首位价值选择,“立德”为先、“树人”为本,这是探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指导原则,由此可能演绎出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多种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保证,重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政治性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内涵之一。作为立德树人的“德”,蕴含着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等内容,由此形成了立德树人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可以分为基本价值、核心价值和终极价值三个层次,(22)庞立生:《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论视野及其文化自觉》,《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第42页。理想信念作为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终极价值,在价值体系中处于最高层级,是人们的精神皈依和永恒追求;而价值观作为人们对于自身行为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核心价值,在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行为的支配作用;道德品质、法治素养作为基本价值,在价值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维持价值体系不被破坏的最低行为基准线。终极价值是决定方向的,核心价值发挥着连接终极价值和基本价值的作用,三者相互统一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这个整体的内在灵魂就是这个价值体系的政治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终极价值,也是这个价值体系最大的政治性,就是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懈奋斗的时代新人。

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法治等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因此,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性必须从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入手并作为主要工作方向。当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一项意识形态工作来抓,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就得到一个有效的转化,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复杂性被凸显出来,其导向力、控制力也随之得以彰显。一是责任主体从组织上得到了全面落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的第一责任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而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一责任则转化为师生共同的上级党委和党委主要负责人。看似简单的主体转化,实际上是主体的层级、管理的范围全面扩大,也就是教育的主体从一个教育者的责任转化为一个党委、一级组织的责任。而这项工作也转化成为由执政党引领、社会广泛参与、力量有效整合的有机统一过程,通过组织的有效管理和引导,将使立德树人过程从单一的课堂教育变成多元的社会教育。二是教育行为从制度建设上形成了有效规约。借助意识形态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力量,“德”的全部内容通过制度的形式被确立下来,并通过制度的形式使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效机制,从而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得到刚性保证。三是教育载体通过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得到了有力丰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主要包括教学课堂、媒体传播、文化活动等,这些同时也是“立德”的文化教育渠道,通过各种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把基于现代科技与商业资本的结合所形成的文化传播方式与传统教育方式相互整合,增强了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和流行性,从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寓教于乐的教育载体。四是教育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新的路径。当意识形态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道德法治等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常态和生活方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便以意识形态对普通日常生活关照的形式,润物无声地转化为一种教育形式和方法,这种转化即是通过意识形态建设形成了立德树人的生活基础。

综合教育是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贵在丰富精神家园建设。按照马克思实践观点来理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坚持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以人为主体和中心,以人为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尺。离开了“人”,“德”就失去了主体和根本,立德树人就失去了其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全部意义。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点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人在后天的实践活动及社会关系中创造生成的。因此,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在现实的、具体的、多重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中去实践,并在实践中开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综合教育,通过综合教育使人获得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各方面知识、能力、素养以及身体素质,切实体现教育的整体性、综合性、协同性。

人具有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双重本性,同时也拥有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双重家园。精神家园是人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和文化生活创造的一种内在于生命本身的精神现象或生命园地。精神家园作为人类生命特有的精神性存在,能够使人们在万千变化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中,寻求到精神生活的归属感、幸福感和意义感,在这里,人的智力水平、思想情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美的感受获得了扎实的生命根基,人的生命感受、生活激情得到激发,生命精神回归到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教育必须实现“综合育人”,把人的精神家园建设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有温度、有力量、有感觉的精神文化引导,解决人们在精神生活不断“物化”过程中出现的精神困惑和思想矛盾,使人的生命精神回归其内在的超越性和意义的丰富性。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实践课,贵在培养劳动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哲学,劳动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观点,也是最基本的观点,实现了对以往一切哲学的伟大变革。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思想理解劳动的意义,即“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0页。“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了自己社会的一切,包括一切社会关系”,(24)钱津:《劳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9页。“只有通过劳动对人的解放,才能最终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5)吴学东:《马克思的劳动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269页。劳动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手段,另一方面它也是人的创造性需要的满足,是从“内在目的”出发的自觉、自主、自由的活动。(26)王江松:《人性与个性》,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393-394页。用马克思的“劳动观点”观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可以明晰劳动不仅是“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是把人创造为人的活动,它能够使人的思维、情感、语言、能力、社会关系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这是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课的理论依据。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通过劳动教育课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而生成人的对象性和创造性;使受教育者获得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从而生成人的集体性和个体性;使受教育者获得对自身需要的满足,从而生成人的自由自主性和自我发展性。通过劳动教育,积极改变“五育并举”中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或缺失的情况,培育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促进一代新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推动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劳动教育要综合实施,统筹协同,通过社会教育多维化、课堂教育系统化、家庭教育生活化,使受教育者在劳动实践中体验生活、感受社会、培养能力和涵养精神。

四、结语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下,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省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整体性、内生性,可以呈现出一个全面系统的立德树人的逻辑体系。从历史维度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把立德树人思想放到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理解其时代价值,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从新中国伟大实践、从新时代新思想的创新发展去悟觉立德树人思想的生成发展逻辑;从理论维度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以目的性和工具性的辩证统一原理去理解“立德”与“树人”的内在逻辑,特别要通过把握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性,既要重视教育的政治工具性和社会服务性,又要重视教育的属人性、为人性,通过“人的方式”使人真正成为人;从实践维度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立德”为先,“树人”为本,把握立德为先和全面育人的辩证统一关系,协同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教育和劳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树人工具性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德育六义: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向量的巧用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机制研究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发挥基层一线党代表作用是关系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