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21-11-28田伟华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政教学方式学科

张 燕,田伟华

(安阳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拓展延伸至各学科课程中的表现,它以学科课程为切入点,通过学科知识与思政知识的融会贯通全方位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影响。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并探寻有效的实施策略,是当前高校课程教学改革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近年来,学术界对课程思政的关注日益增多,课程思政逐步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实,课程思政的历史渊源颇为悠久。早在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提出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观点,强调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有教学就会有育人功能的实现,只要有教师就必须履行育人的职责。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实施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一个学科知识技能和思政元素相结合的体系,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从而达到贯彻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目的,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二、高校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作为承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体系,是思想道德知识与学科课程知识间的交融。[3]高校课堂中实施课程思政最常见的手段为渗透法,即教师将立德树人等思政教育目标渗入各学科教学中,把学科课程当作一个广阔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熏陶。目前看来,高校课程思政实施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不强

从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各高校均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大力推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接受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并将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多致力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这些知识大多并不需要明确的价值判断。某些专业课教师在学习西方知识的过程中,还会受到西方的社会观念、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出现政治方向把握不准确的问题。有的教师认识不到课程思政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刻意义,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自己只要把学科知识和技能教授好就万事大吉了。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不强,会影响课程思政作用的发挥。

(二)教师对课程思政内容把握不准

思政教育涉及的知识范围比较广泛。各学科教师并非专业的思政教师,思政教育知识有限,对课程思政理念缺乏研究。[4]这样,会造成学科教师对思政知识的理解缺乏深度,对课程思政内容把握不到位,很难有效判断出自己的课程内容中适合进行思政教育的板块,不能很好地将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同时,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5G时代悄然而至,网络上知识大爆炸,信息满天飞,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判断力,使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时陷入误区。

(三)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不灵活

由于自身知识范围和实践经验的限制,有的学科教师不能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理念,在课堂上常常把思政知识生硬地套进学科教学中,不仅影响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心理。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有赖于教师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

(四)课程思政与学科课程间的平衡不易调控

如何平衡课程思政和各学科课程间的关系,是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不将思想的培育当成学科教学的目标之一,做到知识技能传授和以德育人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所起的作用就会微乎其微;可若过于强调课程思政,则会使学科课程出现片面“德化”的倾向,使学科教学成为直接的思政教学,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5]

三、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建议

(一)有效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

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和技能性较强,是大学课堂教学的重心。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可能会产生对课程思政的误解:认为思政知识的传授会削弱各学科课程的主体地位,影响专业知识的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负担。因此,课程思政在高校教学中有效贯彻的前提是让教师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陶行知先生曾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书育人。”[6]高校教师必须谨记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使命——教书育人,不断丰富自身的道德涵养,加强自己的职业认同感,明确思政教育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从根本上转变课程思政是教学负担这一错误认知,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全方位加强课堂思政建设。[7]

(二)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

不同类别的专业课程,蕴含着不同的思政教育资源。在高校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资源通常情况下会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有意识加入具有价值导向的内容,这种资源具有显性特征,比较容易挖掘;另一种是隐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资源,它需要教师具有课程思政的敏感性,认真深入地挖掘。[8]有效挖掘课程思政资源需要学校和教师有效配合。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讲,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体制,不仅要提出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也要对思政内容作出范围上的界定,要将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最大限度地从单一的学科知识转向多元的核心素养上来,[9]为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资源开发指出方向,提供支持。其次,专业课教师要有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学科教师应该自主地参与课程思政培训,明确课程思政为谁教、教给谁、教什么、怎么教这四个基本问题,加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吃透专业教材,使自己在进行思政教学时,能谨慎地选择课程思政内容,做到专业而有深度,将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实现思政内容选择上的螺旋式上升。

(三)灵活采用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1.探索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思政教育的规律,结合专业课程知识和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首先,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环境,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其次,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思政教学方式。当前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学科教师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通过自己的加工将思政知识变得通俗化、生活化,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影响学生,加深思政知识对学生精神的塑造和行为的引导。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使课堂思政教育得到有效延伸。最后,“课内”与“课外”有效结合。课程思政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领域也应该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场所,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课程思政的空间延伸到学生实践活动领域,打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方式。

2.注重把握渗透的度和时机

理论源于实际。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与各学科课程紧密相连。但思政元素在课堂中的应用并非越多越好,一门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运用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把握合适的度,切勿画蛇添足。另外,不同的学科课程所需要渗透的思政知识侧重点是不同的,高校教师要根据本专业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例如: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要着力引导学生在掌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司法问题,将公平、正义等朴素的法理情怀根植于心;教育学专业的课程思政要重点引导学生争做“四有”好老师,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与远大的教育理想。高校教师要在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悄无声息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加强对学生道德层面的有效引导。

(四)平衡课程思政与学科课程间的张力

各学科教师要努力实现课程思政与学科课程在教学中的平衡,使双方同向同行、协同发展。具体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坚持学科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方向,确保思政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各科教师要认识到学科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在准备本课程教学时,要始终将思政教育任务牢记于心,不可只做“经师”,不为“人师”。第二,课程思政的实施要以学科知识教学为主线。具体来说,就是各学科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的课程特点,在不违背学科教学初衷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素养顺其自然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上的熏陶,[10]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教学的有效融合。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方式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