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教学法视域下外语教学改革探究
2021-11-28郭亚卿
郭亚卿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英语系,辽宁 大连 116052)
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效率低、应用性不强等突出问题。要整体提高我国的外语教学水平,就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外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新的理论指导对于教学改革而言必不可少。
“后教学法”是外语教学界的一种新思想,其主要代表人物为库玛拉瓦迪维卢。后教学法强调教师自主性、学生自主性以及知识的实用性,鼓励教育工作者以开放灵活的态度对待外语教学。后教学法提倡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对各种教学方法加以选择,在扬弃的基础上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融合,反对机械地恪守于某种教学法。后教学法对传统教学法既有继承也有超越,本文就是在后教学法视域下,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外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一、后教学法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个多世纪以来,为了能够增加外语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人们一直在致力于探索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经历了大量的理论和方法创新,各种教学方法相继被推出,例如,20世纪50年代的听说法,70年代的交际法、直接法以及沉浸法等等。但是,无论是从教学实践的角度还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教育研究者都难以有力证明某种教学法优于其他教学法。Prabhu对其前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地梳理,通过逻辑思辨的方法,指出“最佳教学法根本不存在”[1]。Allwright在对多种教学法进行分析之后,提出“方法已经死亡”的观点[2]。Richards强调“教学质量不是由教学法决定的,而是由教师所决定的”[3]。
伴随着理论探索以及教学实践的深入发展,教学法的局限性也逐渐显露出来。实证研究和教学实践都难以证明最佳教学法的存在,外语教学涉及因素诸多,是一个错综复杂、需要多学科共同支撑的系统工程,如果将教学法作为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的中心,围绕教学法开展外语教学,就会使得外语教学过度简单化。
在“最佳教学法”研究思路遭质疑的同时,外语教学相关基础学科的发展也在挑战着传统语言教学思想的权威。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等学科不断发展壮大,第二语言习得社会派的观点更是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第二语言习得社会派强调语言习得和运用是无法分割的连续体,语言仅仅是社会交际活动的中介,要将社会交际活动作为语言运用研究的焦点。
对传统教学法的不满为“后教学法”的产生提供了动力,相关基础学科的发展为“后教学法”的产生提供了促进因素。20世纪90年代末期,超越传统教学法的“后教学法”外语教学思想应运而生。
二、后教学法教育理念的基本内容
后教学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它并没有选择或者提供某种具体的教学法,而是在对教师、学习者以及教师教育者的身份进行再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特定性(particularity)、实践性(practicality)和可行性(possibility)三个参量,以及学习机会最大化和意图曲解最小化等十种策略,帮助人们摆脱了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法选择的困惑。
(一)三种身份再定义
后教学法对教师、学习者以及教师教育者这三种身份进行了再定义。
首先,对教师身份的再定义。后教学法理论认为,教师不是理论的接受者和执行者,而是将实践与理论统一起来的教学反思者、研究者和革新者。教师通过反思的形式使自身的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理论,而理论又在实践中不断得以验证和发展。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变量进行系统分析,并据此适时地调整教学策略。与此同时,教师要将各种教学理论放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套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符的教学理论。
其次,对学习者身份的再定义。后教学法理论强调学习者对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需求都要有明确的认知,学习者要有坚定的学习信念,自主承担学习责任,拓展自我潜能。同时,学习者要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和互动,愿意通过讨论的方式共同学习,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
最后,对教师教育者身份的再定义。在传统的教学理论里,教师教育者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教师选出最佳教学法,并将教学法灌输给教师。后教学法理论则认为教师教育者的职责是帮助教师掌握教学研究方法,帮助教师认识到教学学习是开拓个人视野、提高综合素养以及革新思维方式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对外语教学的探索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二)三个参量
后教学法理论将特定性(particularity)、实践性(practicality)和可行性(possibility)作为外语教学的三个基本参量。
特定性是指特定的教师教授一组具有特定学习目标的学生。特定性教学原则反对用事先设定好的教学方式、教学程序和教学原则来实现教学目标,而强调教师在对教育所在地的政治、社会、语言和文化等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促成教学活动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特定性原则还强调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将修正后的教学理念投入实际行动,在“观察、反思和行动”不断循环的过程中,逐步了解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式,完善教学理论[4]。
实践性之于教师研究者的身份进行了突出强调,主张教师与教学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反对将教师定义为知识消费者而把理论家定义为知识生产者的两分法,鼓励教师摆脱“本本主义”,将教学实践理论化,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理念。实践性立足于教师教学实践的不可替代性和具体性,要求教师以辩证和开放的态度对待相关教学理论,不断地学习,并在实践中反思和升华自身的教学信念。同时,要求教师对各种教学法持以包容的态度,在具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洞察力审视哪些教学技巧是更加有效的,并对其加以完善和修正。
可行性强调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于学习者的重要性,外语教学实践活动必须对现实社会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可行性拒绝将语言学习者的个人需求孤立于社会需求之外,反对将语言教学仅仅限制在课堂之内而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割裂开的做法。主张外语教学参与者要有社会意识,将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引入课堂,对语言学习者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进行双重满足。
特定性(particularity)、实践性(practicality)和可行性(possibility)三位一体,互相协作的同时又彼此独立,共同作用而形成一个互动的有机整体,帮助外语教学者认识到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充分激发外语教学者的内省和借鉴意识,推动外语教学实践的发展。
(三)十种策略
后教学法提出了十种教学策略,如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最大化地创造学习机会,同时学生也要充分利用学习机会;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意思传达尽可能地不被曲解;3.鼓励外语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交流,既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4.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帮助学生发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5.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在将一门语言的结构和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要使学生对语言的本质有所了解;6.注重启发,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料进行举例,以充分启发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7.语境化教学,教师在讲授语言知识点之前,要使学生对该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在讲解语言点时,要联系具体的交际环境以及上下文;8.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语言技能;9.注重语言教学的社会性,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将语言教学与经济和政治等社会因素联系起来;10.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以自身的民族文化为基础,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学习和交流[5]。
后教学法没有提出直接的、现成的教学方法,而鼓励外语教师在对当地的政治及文化背景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形成极具个性化的教学理论。后教学法并不是封闭的,而是极具创造性的开放的教学理论。
三、后教学法对外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多次推出外语教学大纲方案,教学大纲的更新体现了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反映了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改革外语教学的努力。要让外语教学大纲得以深入落实、取得预期效果,就要充分重视大纲的适应性。要将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环境因素差异考虑在内,也要给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足够的重视,这与后教学法理论相契合,因此,后教学法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宏观教学策略改革
基于上文所述的大纲因素以及后教学法理论的基本主张,本文从转变思路、更新理念以及改革课程设置出发,探讨我国外语教学策略改革。
1.转变思路,更新理念
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根据后教学法理论,要培养教师的反思、质疑和思辨能力[6],鼓励教师转变思路,根据实际情况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要认识到最佳教学法是不存在的,没有哪种教学法可以普遍用于所有教学情景,外语教学要充分注重实用性,尤其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法,构建起注重实效、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型课堂模式。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角色的转变,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并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探求知识,帮助学生用目的语进行交际,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有的放矢,改革课程设置
上文提到“特定性”是后教学法的三大基本参量之一,根据特定性原则,外语教学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例如,中西部地区就不宜简单照搬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从普遍意义上来讲,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对学生的口语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学生的口语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开放程度低,甚至一些高校都难以请到外教,更别说中小学了。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有综合英语课,该课程既包含阅读和写作,也包含听力和口语,但是很多专业在综合英语课之外还开设了专门的口语和听力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高校要有的放矢,改革课程设置,综合英语课就仅以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为主,听说课以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为主。另外,高校中的外语课程设置也要充分结合专业特性,比如法学类、经济类、管理类和计算机类等专业的英语课程设置,要让学生学习到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英语知识,如此一来,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外语知识的实用性[7]。
(二)微观教学方式改革
1.加强训练,注重实践
后教学法理论注重实践,强调外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共同努力,统筹安排课堂教学和校内外的实践训练,将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结合起来。学校可以建立实训基地,在校内,定期举办外语辩论比赛和外语节目表演;在校外,可以充分利用外事活动让学生做志愿者,或是安排学生到相关的外贸公司实习。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场景和工作场合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利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因材施教,分级教学
根据后教学法理论的基本主张,外语教学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最佳的发展机会。因此,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安排。分级教学是较具可行性的因材施教举措,因此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外语水平分级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其分为不同的等级。一方面,分级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实际语言水平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便于其从自身情况出发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分级教学能够帮助外语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潜能。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备课主要是以中等程度的学生为考虑对象,以便兼顾大多数的学生。采用分级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师备课的针对性,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进行差异化备课,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潜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四、结语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后教学法理论与我国的素质教育主张相契合,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依据,对于外语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我们要积极借鉴后教学法理论思想,探索外语教学改革新模式,推动外语教学迈向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