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的根基及培育路径

2021-11-28刘少宝田起香王一安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红色时代政治

刘少宝,田起香,王一安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红色文化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并合理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产物。“文化自信就是对于自我文化效能的确认感。”[1]红色文化自信就是对红色文化的接受和认同、传承和弘扬。在新时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新的特征,为培育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奠定了根基。厘清当前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培育中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探索培育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的路径,能够为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和实践动力。

一、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的根基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2]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其重要价值,对“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不断增进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认同、崇尚与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有之义。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高尚的革命品质,凝结着我们党不畏艰险、敢为人先、勇于进取的品质特征和价值取向,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教育能够为培养大学生民族担当精神嵌入红色基因,有益于厚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基。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的根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治认同基础

政治认同是文化自信生成的逻辑前提,是凝聚社会共识的基础,“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认可、同意的情感倾向和亲近、接纳的心理归属,它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政治态度,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的认同。”[3]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苦探索建立的先进政治制度,是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和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结果,是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华民族的新政治、新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根基。”[2]先进的政治制度为文化自信起保障作用。红色文化所包含的勇于进取、舍生取义、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民群众相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展中国的政治认同的源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革命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经济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实施所创造的清明政治生态,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经济发展基础

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而社会意识形态为社会存在所决定,经济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文化自信必然受经济发展制约。“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伴随着国运沉浮和西学东渐,经历了从信心十足到傲慢自大、从自卑自弃到失落回归的漫长曲折过程。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也正在快速恢复。”[4]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调动起亿万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清除了阻碍文化自信的制度因素。改革开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快速平稳的发展,人民群众从贫穷的状态达到相对富裕,我们的国家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均GDP达到9000多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使得中国在国际的话语权显著增强。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思想文化基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源泉,与近代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而创造生成的先进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革命性品质。红色文化在现实中表现出多种形态,有革命伟人领导人民群众反抗侵略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谱写的一系列奋斗历史,有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作家为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而创作的文学作品,有革命者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创造遗留的革命旧址。这些历史故事、文学作品、革命旧址凝结着深刻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道德传统,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惧困难、艰苦奋斗、追求幸福的优秀品质。

红色文化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在物质层面上,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100年的奋斗历史中,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留下的红色遗迹,如毛泽东等革命伟人的故居等;在精神层面上,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社会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展现出的精神特质,如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等;在制度层面上,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反思中国封建王朝兴衰更替的历史经验,以及吸取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惨痛教训、借鉴国外政党治国理政的有益启示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如民主集中制、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等。建构于这三个层面的红色文化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品质、价值追求、理念与智慧,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的本质属性,为我们弘扬文化自信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5]

二、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针对性,忽略大学生现实需求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现实需求,又要尊重并反映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积极应对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培育产生的强大拒斥效应。“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德育目标定位上较为强调方向性、政治性,缺乏层次性与基础性;高校德育工作者重视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忽略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重视学生的思想平稳,忽略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主体需要;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目标,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更难以从内心予以接受。”[6]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一代学生,在他们自身成长历程中体现出新时代的特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务实性。对遥远的战争年代所产生的红色文化,他们缺乏深刻的记忆,难以自主形成强烈的认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化教育目标,容易缺乏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的目标设计,忽略大学生的主体需求,从而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红色文化很难印刻在大学生思想深处。

(二)强调对大学生的理论灌输,忽视红色文化的当代话语转换

“文化传承本质上是通过话语使一种文化精神得以传承和延续的实践活动,文化精神必须通过话语才能实现。”[7]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崇高理想、吃苦耐劳、信念坚定、勇于进取、舍生忘死、团结互助等精神品质,对成长于和平年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跨越时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然而,红色文化产生于特殊的时代,其语言表述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与战火纷飞的年代相距甚远,对那段艰苦创业的岁月缺乏亲身体悟,对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产生的红色文化缺乏深刻认知。当前,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容易出现贪图安逸、理想迷失、信念坍塌、自我膨胀等不良的思想倾向。培育红色文化自信确实是治疗这种不良思想倾向的一剂良药,但是如果纯粹使用红色文化产生时代的那种话语体系来传承、培育红色文化精神,显然与时代格格不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获取文化资源的渠道呈现多样化的态势,红色文化如果不能实现代际话语转换,即以新时代大学生善于接受的语言来传播,将导致红色文化教育“从一个耳朵进从另一个耳朵出”的结果。

(三)高校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相对单一,浓厚红色文化氛围尚未形成

文化育人氛围的形成,需要文化的有效传播。当前高校红色文化传播主要依靠课堂教学、专家报告和红色文化基地参观,传播形式缺乏创新性。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按“传播者-受众者”的关系格局进行,信息掌握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构建并影响着信息流。随着互联网及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进入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两微一端”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并逐步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源并向周边辐射。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影响着信息受众者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因新兴传播媒介的影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多元化,传统课堂教学和专家报告的权威性开始受到挑战,红色文化基地的参观也容易流于形式。

三、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的路径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们面临一个全新的时代背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出生在中国逐步富起来的时代,见证着中国正在逐步强起来的时代。因此红色文化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变化步伐和受众群体成长过程,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以红色文化助推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关注大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

红色文化起源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担当的价值品质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信念,是对苦难生活的积极回应。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要特别关注大学生成长,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担当精神,积极应对新时代各种挑战。红色文化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果依赖于红色文化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是否符合大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因此,红色文化教育要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大学生思想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为导向,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调研,了解大学生思想发展历程中出现的困惑,掌握大学生成长过程的现实需求,想大学生之所想,积极促进红色文化教育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善于用红色文化所具备的价值精神解读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热点事件。同时,高校各部门相互协调、密切合作,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情感、就业、升学等相关方面,积极营造起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将红色文化根植于大学生内心,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加接地气,做到教育性与服务性相结合,让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真信、真懂、真用。

(二)实现红色文化由历史话语向现实话语的转化,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理论品格,也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关注的现实内在驱力。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提出了“教化”概念:“有多少教化,也就有多少现实性和力量,教化显然是自我意识按照它原有的性格和才能的力量把自己变化得符合于现实。”[8]文化的传播和接受仅凭受众者自觉的主动性是不够的,必须依赖传播者借助一定手段进行教化。红色文化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用来表征红色文化的话语已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如果不能根据新时代的实践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时俱进地将红色文化进行话语转换,针对大学生所进行的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必将是事倍功半。我们必须用符合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的话语完成对红色文化的“改造升级”,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雕刻红色文化外在形态,实现红色文化所彰显的精神品质与大学生现实生活有效衔接,用体现着红色文化内涵的时代话语教育影响大学生。

(三)高校积极回应时代发展变化,构建红色文化全媒体传播平台

一种文化能否被受众群体接受取决于该文化是否具有先进性。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其彰显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品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能够正确指引当代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奋勇前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媒介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传播媒介与新兴传播媒介形成融合发展趋势,将人类带入全媒体传播时代。当前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提炼红色文化优秀的价值品质,实现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同时,在发挥传统媒体在红色文化传播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新兴传播媒介易被大学生接受的特点,构建起高校全媒体传播体系。在提升红色文化传播速度的同时,创造性打造符合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和贴近大学生心理的红色文化产品,增强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提升红色文化在高校大学生中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猜你喜欢

红色时代政治
红色是什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红色在哪里?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追忆红色浪漫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