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美文学教育对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2021-11-28王亚敏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英美跨文化交际

王亚敏

(忻州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部,山西 忻州 034000)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全球化、信息化促使中西方的文化碰撞日趋频繁。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博弈中,西方国家普遍开始重新审视“文化中国”。但是,文化差异和种族多样性给跨文化交流带来的障碍在外语教育中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解决。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重新审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技能。

一、跨文化意识的基本概念

(一)跨文化意识的内涵

中外学者对跨文化意识的概念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释与定位。Hanvey(1979)将跨文化意识定义为参与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文化因素的敏感认知,即对文化共性及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交际者有意识地根据目标语的文化情景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输出。王宗华提出,交际者要认识到交际双方的平等性,同时还应该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罗益群认为,极强的敏感性能够促使学生自觉地分析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现象,从而影响交际中语言的运用;毕继万认为,跨文化意识就是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所具有的感觉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自觉性,并强调文化比较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简而言之,所谓跨文化意识便是对跨文化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协同融合。[1]在进行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当中,要能够以包容和接受的“第三视角”来处理多元文化的差异或冲突,要求当代大学生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带有中国情怀。

跨文化意识可以细分为四个层次:(1)客观、正确地认识其他民族、国家的“怪异文化”。由于文化审美方式的不同,我们眼中的“怪异的文化”在他者眼里可能是一种美的体现。比如,非洲部落的唇盘族、日本文化中的“八重牙”和纳米比亚的红泥族在我们眼里就是“怪异”的现象,然而这主要归咎于文化的不同。(2)尊重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比如:西方人的独立意识既表现为对自己负责,又表现为不问他事,认为别人给予帮助是低估自己的能力。(3)通过对异族文化客观、正确的分析后,可以正确理解异族文化的内涵。(4)做到换位思考,也就是说从异族人的角度来审视异族文化,避免以本族思维、标准对其做出判定。[2]Milton J·Bennett(2009)结合理论和实践提出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指出跨文化敏感度的六个重要发展阶段,研究交际者从民族中心主义过渡到民族相对主义的过程。其中拒绝、防御、减少差异三个阶段属于民族中心主义;接纳、文化调试、文化融合属于民族相对主义。[3]在文化交往过程中,跨越本族文化的固化思维,尊重理解异族文化的行为方式,并建立起积极有效的选择性互动关系,也就是从民族中心主义向民族相对主义的跨越。

(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在充斥多元文化的世界,人们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但是在重视语法与词汇的传统教学背景下,似乎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英语教育中的语义内核。在文化交融如此繁复的今天,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素养被割裂,这无疑是买椟还珠,模糊重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势在必行。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内市场是双循环的坚实基础,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4]中国经济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文化也应该逐步走出去。在外语教育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包容开放的跨文化意识的人才,在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发挥优势,才能为双循环加油助力;2010-20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制定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即扎实的语言功底、娴熟的跨文化技能、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中国情怀等基本素质。[5]基于此,2020年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更是强调了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兴起为大学英语教学人文性的回归提供了极大的助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语言的工具性,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跨文化信息进行正确的引导解码、思辨及处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仅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客观要求,也是现阶段适应国际环境,提高学生竞争力的重要要求。新媒体时代促使文化的传播方式更加丰富,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为多元文化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有具备了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更好地避免受刻板印象、偏见的影响,站在全新的视点认识、看待问题,感受异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正确传递中国文化元素,从而化解与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冲突,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迎合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求。为了满足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高校在教育改革政策的引领下,努力探索提高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教学模式。不仅加强了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教学,更要努力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延伸课堂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对于学生而言,转变学习方式,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拓宽自己的认知区域,提升语言知识表象下的文化思辨能力,投入到真正的英语学习中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仅要求学生主动树立跨文化意识,教师更应该转变理念,告别本土化英语的培养模式,借助网络和新媒体技术平台与国际接轨,培养优秀的国际型人才。此外,高校英语教师应不断地追求自我提高,丰富的文化知识、学科知识及教学知识不仅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将大大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6]在2018年发布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首次明确了语用能力的要求,学习者要结合具体语境,运用各种知识和策略,理解和表达特定的意图。[7]在外语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如要避免,则需不断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采取策略实现有意义的跨文化交流。由此可见,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意识势在必行。

二、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中现存的问题

(一)注重语言能力,忽视文化

现实生活中,一个发音标准、语法得体、词汇量丰富、表达流畅的语言习得者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也会发生这样那样的语用失误。语用失误不同于语言失误,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尊重甚至造成严重的误解和冲突。大部分的社交语用失误是指由于对国外受众的语言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片面理解,导致交际失败。

如果对语言中的社会文化不进行深入了解,就无法真正地掌握语言。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学英语教学更加重视语言知识的掌握以及语言能力的提升,对于将中西方文化融合于综合能力的教学重视不够。跨文化意识的长期滞后使得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偏低。在母语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在进行英语口语或书面表达时,往往从汉语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部分学生缺乏文化学习的自觉性,只停留于对国外文化的浅层认知,忽视了对交际规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深层文化的理解。

(二)单一性的学生群体和师资队伍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丰富的文化体验平台。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积极探索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体验的各种途径——合作办学、输送留学生、交换生等。从实际情况来看,有相当比例的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一些地方性高校,大学生群体主要来自国内的临近省市,他们有着彼此相似的文化背景及思维模式;外教的比例很低,大多数地方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外教指导,国际交流合作的途径少,覆盖面极小;在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培养计划中没有专门的英美文化课程,也没有相关的文学课程。由于受到地域及经济发展结构的限制,在一个数量庞大又相对同质的学生群体及师资队伍中实现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更多地局限于教材、网络视频等渠道进行学习,单一的文化资源使得学生难以对外国文化形成全面的认知。由此导致的片面文化解读,再加上没有进一步的文化输出,就会容易造成大学生文化和语义的割裂。

(三)倾向知识的二元对立,缺乏情感的多元融合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目前,国内的大学英语教学大多数停留在掌握文化知识的认知层面,一味告知学生本族语及目的语文化的具体知识,忽略了让学生用一种全新的跨文化身份去比较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从而造成了目的语和本族语的二元对立。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从跨文化交际的情感层面,培养学生主动融于国内外多元文化环境之中,并以积极的态度寻找中国文化与其他多元文化间的交集或接口。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情感因素不容忽视,即要注重外语学习者内心的文化冲突、协商与融合,及其内心多元文化间的沟通与转化。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合理的跨文化课程体系及实践环节,课内课外缺乏积极的语言环境和交际情景,造成部分学生不能及时摆脱民族中心主义的制约,既缺少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又缺少对本族语言和文化的自信。

三、英美文学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价值

(一)解读文化背景,培养跨文化兴趣

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8]。很多英美文学作品都以希腊神话为蓝本,吸取了希腊神话的丰富营养。希腊神话的最大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英雄的特点是半神半人式。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以希腊神话中丢卡利翁和皮拉的故事为原型。众神之主宙斯的象征物是雄鹰、橡树和山峰,代表着伟岸的形象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因为不满人类的恶行,决定用洪水惩罚整个大地,丢卡利翁和皮拉乘坐方舟,漂流了九天九夜,最后才平息了宙斯的怒火,创造了新人类。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也是以希腊神话为原型,普罗米修斯对人类的爱促使其盗火种为人类带来光明,却终其一生承受着残酷的惩罚。希腊神话的艺术特征包括想象力极强、故事性极强和哲理性极强。《玻璃动物园妇女》中的母亲阿曼达性格的多重性,是将古希腊神话中女性形象加以移位而塑造成的。如果只对文学作品进行语言表层的解读,忽略文化背景的融入,将会使英美文学的教育变得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通过英美文学作品了解文化背景,培养跨文化兴趣,对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英美文学的另一个源流就是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就是以《圣经·旧约》中的一句话作为题目的;弥尔顿的《失乐园》则来自《圣经》中传说的人类先祖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的典故。宗教文化一直是影响英美文学的重要主题,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西方作家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实践。不少英美文学作家由于受清教思想的影响而认为人们生来就带有着某种罪恶,导致在他们的作品中打上了“原罪论”的烙印,从约翰班杨的《罪人受恩记》到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从霍桑的《红字》到爱德华兹的《原罪说辨》,都充满了宗教色彩。正如中华文化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文明土壤一样,欧洲文学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教等方面的西方文化元素,只有深入解读文化背景,才能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兴趣。

(二)内化语言形式,消除跨文化障碍

英汉不同的文化会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形式。如果只停留在语言表面,就会导致语义内涵缺失、文化的不对等,造成交际障碍。英美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符合真实情景的一手语料,从词汇、短语、句子再到语法以及修辞都能成为外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基础。从英美文学教育中透彻理解语言形式,可以实现多元文化间的交融和互通,消除跨文化障碍。例如,在艾丽丝·默多克的《黑王子》及波比·康恩的《阴郁山谷》中,都曾有过“whipping boy”的说法。在16世纪的英国宫廷里,当小王子任性犯错时,就会有一名whipping boy代替王子挨鞭打。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演变,whipping boy早已不存在了,但是这个特定时期的英国皇室中的特殊人物却成为英语中的固定说法,它代表着“替罪羊”[9]。比如在句子“He claims he was the whipping boy in the air base scandal.(他声称自己在空军基地丑闻中只是个替罪羊)”中,whipping boy的意思就是替罪羊。在英美文学中广泛深入挖掘语言形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规避由于没有准确把握语义而造成的交际隔阂。

(三)借鉴典型人物,剖析文化内涵

人物的性格是自身的思维定势、意识形态及社会情景等诸多要素相互交织而成的结果。对英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解析本身就是读者自身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与客观文化情景相结合的判断过程。尽管各国的文化进程存在差异,但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目的都是相同的。经典之所以流传千古,自有其成为经典之原因。古往今来,很多文学作品都是以犀利的言辞刻画了作者所处时代的最鲜明的特色,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观点,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科学地看待人物的生活环境与其性格形成之间的关系。

《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真诚善良又忧郁寡断,充满理性又冲动无知,坚强勇敢又软弱无能。面对热血澎湃、自信果敢的复仇,他却在犹豫和延宕中将自己推向了悲剧的人生深渊。时代历史背景是造成人物的悲剧性格的外部原因之一。故事发生在文艺复兴背景下的丹麦小城镇的宫廷,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富于创新冒险的精神,敢于与命运斗争,与王权和教会管制下的黑暗腐朽社会进行抗争。那是一个颠倒的时代,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与同盟并存,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的斗争其实就是资产阶级反对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追求自由平等的解放运动的缩影。故事的悲剧结果也展现了在旧势力与新兴思想的殊死较量中,人们的迷茫与思考。

《奥赛罗》在表面上似乎是以爱情与背叛为主题的,实则是用爱情悲剧来凸显个人在社会中所遭受的排挤和歧视,而这种排挤和歧视直接导致种族主义下的人物命运的毁灭。在这部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奥赛罗的双重人格,高尚与自我、信任与猜忌、忠贞与背叛,贯穿故事始终。整个故事有两条主线:其一是由于伊阿古的诡计导致轻信多疑的奥赛罗对百口莫辩的妻子不断产生隔阂与怀疑,其二是奥赛罗在这场充满矛盾的质疑中内心纠结,最终使他与妻子一起走向灭亡。这样的内外矛盾无论如何改变,其悲剧性都无法改变,因为作为种族主义社会文化观念影响下的大众之一,奥赛罗终究无法摆脱思想的禁锢,在这种禁锢下,奥赛罗本身便是无法抗争的悲剧人物。

四、在英美文学教育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一)明确跨文化教学目标,挖掘英美文学的教育资源

2020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将开展跨文化教育作为大学英语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更加重视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人文性,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强化语言能力,把文化知识积累和交际技能训练进行有效结合,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跨越式发展。[10]

为了实现大学英语的跨文化教学目标,大学英语教师在课程中要努力挖掘英美文学的教学资源。拿新视野大学英语4 Unit6的Gender equality为例,教师可在Text A的The weight men carry与Text B的What does feminism really mean?进行课程导入时穿插入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关于女性主义的教学材料。17世纪的清教主义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地位低、处境悲惨,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一书描写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严重的性别偏见,男性为了维护自己的主导地位,会在女性身上强加自己的期望、做人法则以及价值观念。《简爱》中的女主人公自力更生,靠工作维持生计,坚持独立平等的爱情观,折射出在19世纪工业发达的英国,女性主义意识开始觉醒。著名女性主义作家伊迪斯·华顿的《纯真年代》以纽兰·阿切尔和埃伦艰难纯真的爱情为主线,细致地描写了男权当道对女性的影响和贬低。林林总总的英美文学素材,都能成为透析“性别平等”这一单元主题的跨文化素材。通过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我们还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特定时期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以及文化思想。

(二)开展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任务型课外阅读

长期以来,只有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高年级阶段的课程设置中将英美文学设置成专业必修课。英美文学教育因其历史跨度长、文化背景多样、流派多、创作风格迥异等因素,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一直处于边缘地带,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由于课内阅读内容和时间也十分有限,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来拓展学生相关的文化知识,采用阅读英文原著、节选等方式去感受英语交际情景,从背景、任务和细节中体会中外文化差异。因此,开展英美文学的课外阅读教学,就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工具性”向“人文性”转变的重要补充手段。在课外阅读环节中,教师往往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提前筛选出符合学生语言和认知水平的相关阅读材料,并设计出带有跨文化目的性的阅读任务,让学生按计划执行任务,最后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汇报和总结任务完成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协调者,如果学生遇到形成阅读障碍的西方文化知识,要作出适当的解释。培养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小组互助的课外阅读模式,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及跨文化意识。

(三)优化英美文学课外活动,提升跨文化核心素养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方式之一。开展以英美文学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并优化活动内容,是对非英语专业英语课程的补充。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以及亲身经历来感悟文化差异,弥补高校跨文化实践的不足。例如,可以采取读书会、舞台剧、学习研讨、演讲比赛、茶座会等各种渠道探索英美文学作品中中外文化的差异,加深文化的交融与理解,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核心素养。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将慕课运用于英美文学的线上学习和互动交流之中,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相关软件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身跨文化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英美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张英美:授人以渔共同致富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