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法治建设的价值内核与实践进路

2021-11-28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法治法律大学生

郝 涛

(1.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进入新阶段,根据新形势新变化,新时代高校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新课题。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对高校法治工作提出新要求新任务。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推动高校法治建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法治工作的重要使命,也是高校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一、新时代高校法治建设的时代价值

(一)依法治校彰显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意蕴

依法治校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作为国家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高校是当前社会组织中的一个重要单位,根据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政策环境,加强法治建设是高校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一方面,依法治校是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加强高校法治建设,把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作为学校各项工作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既是高校自身的重要使命和价值追求,也是高校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重要表现,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科学合理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是其中的重要任务,而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离不开一支素质高、专业强的法学教师队伍。高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从法学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

(二)法治建设是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校的根本使命和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之要义在于坚持德育为先前提下的全面树人。法治作为治国基本方略,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普遍约束和规范指导作用。结合“依法治国”的根本方略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法治工作纳入高校立德树人内容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随着信息大融合、全共享、高流通的趋势不断加强,对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导致思想舆论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加强法治建设,对维护校园教学、工作、生活秩序和谐稳定,改善学生身心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为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和法治保障。另一方面,高校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培育人的德性,法治教育应是题中之意。法治文化所强调的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等精神品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素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所强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相契合,对高校践行德育、坚定信仰、完善制度等方面有独特作用。因此,高校要把法治理念寓于各项工作中,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各环节,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为立德树人提供思想保障和坚实基础。

(三)法治意识构成现代人格的核心内容

现代法治国家的建设要求必须有现代法治人格的主体与之相适应。所谓现代人格是指社会成员在自我认知与自我塑造、社会认知与社会实践等方面,应具有的一种与现代社会运转方式相适应的品行特征。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理想中的大学生应该最具现代人格雏形的青年群体,但是,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法治意识缺失已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甚至大学生犯罪现象频频发生。北方民族大学的“心情不好殴打舍友案”、浙江大学努尔特巴特尔“强奸案”、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案”、吉林农业大学“郭力维校内杀人案”等,这些典型案件让人触目惊心。如果大学生不懂得在这些“大事”上三思而行,只顾率性而为,一味对社会规则、道德底线采取漠视态度,不仅侵犯他人权利,自身也会被社会现代化转型趋势所遗弃。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高校在法治人格的培育中起关键作用,发挥着普及法律基础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育大学生现代法治意识的功能。大学生自身也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要处处“有提防”,提防法治视野的盲点,提防钻进法律“空当”,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方位塑造现代化人格。

二、新时代高校法治理念培育的三重维度

不同群体具有不同特征。高校法治理念的培育应该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根据教育对象的思想特征和实际需要,开展有特色的法治宣传教育,其中,重点要加强对管理者、教师队伍以及大学生的法治理念培育。

(一)高校管理者的法治理念培育

高校管理者的法治思维是高校法治建设的题中之意。作为学校建设的顶层设计者,高校管理者肩负着引领学校发展的重任。这种独特属性和重要使命决定管理者在全面推进高校法治建设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法治建设工作的方向、道路和进度。同时,高校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也需要通过各级领导干部的具体行动来体现和实现。简言之,重视管理者法治意识和用法能力的培养,是推进高校法治工作过程的一个基础性环节。因此,高校推进法治建设工作,从源头上就要做好管理者的培养工作,加强管理者的法律知识教育,特别是学习同自己所担负的领导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带头学法守法,切实提高管理者运用法治思维谋划工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高校教师队伍的法治理念培育

法治高校的建设,如果教师缺乏对法的基本认知与尊重,法治教育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法治工作的推进也就无从谈起。一方面,高校教师,特别是行政方向的老师是大学生的主要负责人与实际管理者,是推进高校相关法治政策落实的重要执行者和一线工作者,在策划指导、动员协调以及指挥管理各环节中担负着相应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高校教师是大学生的知识传播者和价值引领者,其自身的法治意识影响着大学生对法治教育的认识与理解。但当前,部分高校教师法治观念淡薄,法律认知不足,甚至频频爆出违法乱纪的不法行为,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等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高校“象牙塔”形象。因此,定期对高校教师进行相关的法律知识培训,建设一支法治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法治高校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关键一环。

(三)高校学生的法治理念培育

作为青少年成员的一部分,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在未来的国家生活中将发挥主导作用,他们自身的法治意识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法治意识水平。其一,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健全的关键成长阶段,民主、法治、公正、正义等精神品质,应当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必备素质;其二,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素养,是未来社会的精英,其法治教育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三,大学生本身具有永恒的乌托邦情结,现实法治中的大学生必然具有追求理想法治的心理倾向;其四,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如果大学生认识不到法治意识对一个人的塑造作用,这种法治意识的塑造和法律作用的传输就会受到抵制,反而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思维的培育,也是推进高校法治建设工作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三、新时代高校法治建设的实践进路

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推动高校法治建设,在高校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要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一)以德养法,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支撑和滋养作用

道德自觉是法治意识的基本支撑。一方面,法律与道德在多数场合具有互通性,基本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核往往趋于一致。比如:禁止传销,既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一种法律要求。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是对法治的有效支撑。另一方面,道德与法律具有高度的互补性,道德是法律合理性的内在基础和内在依据。道德主要关注对善的表扬,法律主要关注对恶的抑制,而法律涉及不到的领域,主要依靠道德来引导和调控人的行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1]高校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道德,重视发挥道德在法治教育中的教化作用,提高教职工和学生的道德水准、道德素质,当其作为一种积淀在人心理和情感中的核心要素时,人们便会发自内心地认同并自愿服从法治要求,高校所需要的法治文化的价值观才能形成,道德也表现出无可替代的优势。

(二)加强法治文化宣传,营造润物无声的校园法治环境

营造良好的法治校园环境,注重校园内法治文化的精神传递,是推进高校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第一,加强对高校师生员工的普法宣传,重点开展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教育,同时加强其对学校章程、学校内部规章、校内规范性文件的学习。第二,建设法治文化宣传队伍。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学校的法治工作,健全校园法治宣讲团,邀请法治工作机构人员、校内专家、外聘律师等定期宣讲。第三,把法治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推动法治文化与高校文化品牌、宿舍文化、群团活动、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等融合发展,在校园里形成法律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第四,鼓励高校师生及员工参与学校决策、管理和监督,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带动高校全体人员参与到法治建设中,让法治教育深入人心。

(三)优化课堂教学,传递法律知识

学校课堂教育作为传播、培育法治意识的重要阵地,在塑造高校大学生法治理念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基本使得所有大学生受到有关法治理念的教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认识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校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区分基础性法治素质教育与专业性法律知识教育,深刻把握教育对象的内在思想特征和外在行为表现,注重授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接轨,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有步骤的系统法治教育。当然,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其他课程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特别是法学类公共选修课,对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善用善治新媒体,推动法治工作“活”起来

信息化背景下,随着网络科技和传播方式的发展,各类技术层出不穷,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工具。高校推进法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深刻把握这一新特征,不断创新法治教育形式。一是要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拓展法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如:普法网站、微信公众号、音频视频等,使课堂教育和网络教育相得益彰。二是要善于依托和利用网络法治资源,为高校法治工作创造一个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立体空间,使法治教育工作活起来,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三是要利用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受众的广泛性、交流的双向性等特征,将法治教育理论同社会普遍关注的法律热点事件融合起来,依据现实需求、教育环境、教育任务的变化来构建法治教育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论形式怎样变换创新,法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切忌让形式遮蔽了内容,手段异化了目的。

(五)注重实践养成,提高法治践行能力

法治理论从来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法治教育要解决的也不仅仅是知与不知的问题。法治意识的培育并不是目的,更为重要的推动法治实践的养成。法律只有被实践,才能真正获得实效。高校推进法治建设不是在精神领域里规范人们的思想活动,要密切联系师生的生活实际,将法学知识真真切切的落到实处。如定时在校园内举办相关法律咨询活动、开展法制专题讲座、加强学校法律社团活动建设、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等。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师生到基层活动实践,如参观看守所、劳改所等,引导师生亲身参与到各类活动和讨论中,切实将法学知识同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实现“由内到外”地知行转换,进一步检验法治教育效果,避免理论流于空谈。

(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治理制度体系

法治高校的建设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优化顶层设计,同时加强基层工作的日常管理,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一是要强化高校组织领导,努力构建权责明晰、主辅分明、科学合理的法治工作领导体制,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推动、保障学校法治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形成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长效机制。二是要完善依法治校机制,对学校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查漏补缺,对存在问题的内容及时修订,不断提高法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努力形成融合教育、管理、服务、保障为一体的法治教育工作体系。三是要重视监督机制,实行校务公开制度,落实师生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科学合理的法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把法治观念、法治素养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依据,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标准。

猜你喜欢

法治法律大学生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文明养成需要法律护航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