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综述

2021-11-28王志轩庞子文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易学安阳周易

王志轩,庞子文

(1.安阳师范学院 历史与文博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2.郑州大学 哲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2021年10月17-20日,由安阳市人民政府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办,安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安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安阳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安阳市商务局、汤阴县人民政府、安阳周易研究会承办的“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河南省安阳市举行,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共论周易创新发展”。

论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旨在深入挖掘周易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科学精神,通过海峡两岸以及与海外的周易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收到的116篇学术论文中,内容涉及“义理易学”“象数易学”“周易科学应用”“周易文化史”“历史文献”等方面,对安阳周易文化非遗学科建设、构建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周易文化相结合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讨。

一、义理易学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徐道一研究员的《对周易的认可在21世纪将提升到新高度》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愈来愈重视生态文明,《周易》是扎根于与生态环境有密切联系的传统农业社会,因此在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台湾淡江大学高柏园教授的《论儒家易学思想中“几”概念的诠释与定位》从文字训诂的角度解读易理,以文献学、考据学的方法阐释“几”之新义,认为儒家易学思想中的“几”要与“知几”相贯通,成为一种实践之学;儒家与道家在“几”的诠释与定位上有所不同,道家仅止于“知几”,而儒家通过道德修养的响应,将“知几”转化为现实。清华大学廖名春教授的《〈周易〉真精神的探求》指出,探求《周易》真精神的正确方法是利用帛书易传等新出材料激活传统文献,从《周易》卦爻辞语言特点入手把握其内在哲学,寻求蕴含其中的周公、文王之道。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周易科学交流协会黄来镒理事长的《深度探讨“往”“来”》,全面总结了《周易》中的“往”“来”词条,指出往来得道则吉,失道则凶,丰富了《周易》的阴阳之义。天津社会科学院赵建永研究员的《易学一阳来复与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通过对易学中关于“复”的观念多层含义源流的考辨与梳理,指出“复”的本质是终则有始,更新再始,探求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应该以“复”为主题对哲学本原和终极归宿进行追寻,返本开新。台湾五术学会刘栋义先生的《周易阴阳思想的时中观》,提出处在万事万物变化日新环境中的人,坚守“中和”之道,则可使“时中”落实在人道中,进而可达成得“位”、得“中”的理想。山东大学李尚信教授以《〈周易〉古经泰否二卦本义解读——兼释萃涣剥大过等相关卦爻》为题,通过对“泰”“否”两卦每一爻辞和卦辞的解读,重新阐释两卦的内涵和关系,说明了“泰”“否”两卦以及六十四卦之间相互贯通、相互渗透。西安交通大学周利明教授等的《中国艺术理论的易学思想》从艺术学角度论证了周易哲学精神对中国艺术理论体系建构的联系,并创新性提出“诗源爻辞”“同声相应”“唯神无方”等艺理学术语,阐明了易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理论的深刻影响。台湾华梵大学胡九蝉先生的《易经艮卦之“止”“观”义涵探究》指出艮卦之义有静止、安住、至达之象征,“止”是修行根本,动静不失其时,进退不失其机,成败不失其所,得失不失其心,以静为体,以静为用,以止为体,以观为用,儒释道的圣贤皆从此成。郑州大学崔波教授的《〈周易程氏传〉中的理学思想探微》认为,《周易程氏传》是宋代易学与理学交融的成果;程颐在“理本体”的视域下考察易传之义理,重新诠释了“理”与“象”的问题,主张“因理以明象”与“因象以明理”,“理”“象”二者互为条件。安阳周易研究会周金鼎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周易》认为,《周易》是当之无愧的一部古代百科全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脉相承,具有较深刻的内涵和哲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商宏宽先生的《“道法自然”是科学的根本原则》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的特点是天道无为;人对自然规律只有发现权,没有发明权;科学无定式;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是向“道法自然”观念的回归。安阳周易研究会秦文学先生的《坚持文化自信,传承发展周易文化》认为周易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是坚持“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周易文化”的价值认同感是坚持“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中共中央党校任俊华教授等的《与民族共命运,与国家精神同发展——中国易学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认为,中国易学的伟大创造是通过“德”将自然观与人文观一以贯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易学应该与民族共命运、与国家精神同发展,才能推动中国易学创新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刘银昌教授以《〈周易〉吉凶哲学发微》为题,从《周易》卜筮功能的角度,阐释吉凶产生的根源是三才之动以及不同的组合关系,有具体的条件才能形成具体的吉凶,给趋吉避凶提供了人文意义上的主体性。安阳周易研究会杨彦明的《浅论周易智慧与乡村振兴》认为《周易》文化依然深深地渗透在我们方方面面的生活之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借助周易的智慧仍不失为明智的选择。贵州民族大学崔朝辅副教授以《蛊卦新解》为题,以卦爻象为本,通过对卦与爻、爻与爻、象与辞、辞与辞之间相互关系的抽绎梳理,同时结合蛊卦在六十四卦中的位置信息,对其所示的拨乱反正、中道嗣兴的历程进行了推演。安阳师范学院王志轩博士的《学周易文化,当龙的传人》运用帛书周易等出土材料,指出两岸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周易》是龙文化的最早文献,也是历代王朝指导国家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经典。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潘柏年博士的《从历史故事论乾道变化》,以历史故事说明易理,说明《乾》卦六爻的精神是审时度势,并见微知著,引出《周易》研究应该融文史哲于一炉。安阳市科协闫宇宙的《试论周易与迁善改过之义理》认为,《周易》重要的作用是教人迁善改过,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湖州师范学院罗惠龄博士的《以因正果圆论中孚所体现的存诚化物》认为,《中孚》卦秉承诚信为本,诚敬始以感物,虚受得以应物,藉由互卦《颐卦》泯除不诚杂音,达到存诚化物的境界。安阳师范学院魏晓立博士的《论周易讼卦之诉讼观》认为,《讼》卦包含有朴素的诉讼观,如讼的起源、中正思想、息讼思想等,被《唐律疏议》等后世法律所继承,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重要来源。

二、象数易学

浙江大学孔令宏教授的《象与数的关系及其认识论意义》指出易学象数论具有自然哲学色彩和认识论内涵,他认为象、数是易学的基本要素,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正是这种关系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兼顾象和数,既能够数以征象,又能够象以定数,从而达到取象运数而知理的目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张耀南教授等的《“系辞格式”视野下的“中”与“中道”——系辞格式三值逻辑及其应用之四》一文,以“系辞格式”中的三款八式表述“中”与“中道”、以及“六中模版”分析“中”的内涵,指出“中”便是取半之中、不偏不倚之中、亦偏亦倚之中的合称,“中”与“中道”是《周易》的主要精神。东南大学李仕澂教授的《也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拜谒茅山道院有感》,以拜谒茅山道院为例,强调象数知识的重要性。甘肃省金昌市政协王在华先生的《易学宇宙论新说》依据易学理论,对宇宙的起源和物理学的统一等进行了哲学演绎。安阳周易研究会王文志、孟想峰的《太极卦、爻辞及类象思维》探讨了“第九卦”即太极卦(元气卦)的存在与否、具体位置、表示符号,并初拟了太极卦(元气卦)卦爻辞、类象。安阳周易研究会冬春成先生《运用邵子思维推论历史兴衰》一文运用邵子四象推演方法,展现了帝制时期十六种具体政治模式,初步探讨了历代王朝兴盛乱亡的规律。美国易经教育基金会会长杨泰鹏先生的《易经上经是人类文明阶段的预言》运用类象思维,认为尊重大自然就是天理,要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从而遏止地球环境的恶化。

三、周易科学应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杨力教授的《象数科学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重大贡献》,指出现代医学能够运用象数科学原理。台湾警大吴彰裕教授的《中国五术传奇》从中国五术的缘起、源流、派别、体用四个方面,论述了五术的概念、兴起、发展及应用问题。中国科学院曹一民教授的《三高一癌锦囊妙计——意、精、气、神》论述了太极拳祛病强身的实际功效。安阳职业技术学院韦绪性教授的《秉承儒学文化,促进中医学传承创新》认为,当前中医人应站在一个学科命运的高度来俯瞰自身,思索未来,通过弘扬儒学文化,促进中医学传承创新。香港济川文化研究会潘树仁先生的《阴阳之逆转修炼与多元和谐》认为,《周易参同契》在修炼丹道方面是应用《易》学之专著。漳州市易学应用研究学会游惠松的《以诚立人,天人合一》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讲诚、立诚、施诚,即以“诚”为教育核心理念,以达到周易“天人合一"的教育效果。上海甘丹文化传播公司翟金录先生的《谈易经“一分为三”的哲学理念对中医思维模式的奠基》认为,《周易》“一卦含三爻”,被中医运用到人体的思辨模式,产生了“三阴三阳”理论,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韩淑伟、刘明亮的《数的幻变与擒拿技法演绎》认为,《周易》“阴阳动静”“左旋右转”“相生相克”“错综复杂”的变易之道,与古代《九重天》擒拿秘籍口诀所体现的擒拿之道、擒拿之术高度一致。

四、周易文化史

南开大学朱彦民教授的《郭沫若社会史易学研究评述》从社会史学角度解读郭沫若的易学研究,认为郭沫若利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等马克思史学观念和方法进行传统的易学研究,能够从易经和易传的文本中挖掘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重要史料,揭示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美国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刘正教授的《日本足利学校和中世日本易学》认为,日本中世的足利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易经》作为教学课本,并培养出了一批日本易学史上优秀的易学家,形成日本中世易学发展的三大流派之一。复旦大学谢金良教授的《关于文王与周易的若干思考》,重新审视了《周易》的作者问题。黑龙江大学魏义霞教授《谭嗣同国学视界中的〈易〉之解读》一文,以谭嗣同诠释《周易》为视角,认为《周易》中变易、平等的内容是近代哲学不同于古代哲学的时代特征。郑州大学王璋教授的《运用考古成果,坚定易学自信》深入研究了考古新发现,用易学观点对文物文化符号进行诠释。郑州大学戴庞海教授等的《安阳周易文化申报人类非遗路径研究——基于申报环境考察和申报指南研究》,指出当前安阳周易文化在申报国家级非遗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且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解决方法。洛阳理工学院谢琳惠教授的《略论邵雍〈伊川击壤集〉对生命赞颂》认为,《伊川击壤集》体现了“春水涌动、生命焕然”“生命康泰、身体怡然”“乐生因应、死之淡然”等三个方面的特点。安阳学院贺海鹏教授的《基于义理分析与象数研究的现代融合——以安阳学院“云周易”为例》,介绍了安阳学院建设周易文化大数据云平台重点实验室的经验和阶段性成果。河南农业大学张倩博士的《漫谈邵雍的哲学思想》,较为系统地梳理了邵雍对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心性之学”的基本观点。汤阴栗文飞先生的《易林——形象思维的艺术宝库》认为,《易林》是中国易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象学巨著,每一条变卦卦辞都是一个形象思维程序的“结构图”。安阳市龙安高级中学余文国先生的《周易在高中教材中的呈现现状探析》,提出了在现行高中语文、历史教材中适当补充《周易》相关内容的可行性以及现实意义。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张阳先生的《唐文治易学思想蠡测》认为,在近代儒家传统学术和道德思想逐渐衰落之际,唐文治以《周易》阴阳消息之义贯通天道——人心——世事,将《周易》阐发为“心学之书”。郑州大学研究生庞子文的《邵雍“安乐”思想及其价值研究》认为,邵雍的“安乐”思想已蕴含着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内容,对于当今社会建设有较为积极的借鉴意义。

五、历史文献

陕西师范大学李忠林教授的《胡家草场〈汉简〉日至初探》认为,已公布的胡家草场汉墓竹简《日至》有节气干支24条,与以前同类材料取重后合计为30条;经过合历分析,28条与颛顼历所排一致,剩余2条不符,但亦可得到合理解释,由此说明汉初历法的节气是依据颛顼历推排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朔闰却与颛顼历不侔,表明汉初历法的气与朔并不齐同。另外,《日至》简中每年的节气干支只有分至和四立,说明这“八节”较为重要,这也是《吕氏春秋》十二纪中没有出现二十四节气的原因。

六、结语

这次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具有高、恒、新、广的特点。与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周易文化进行了多层面的研讨,并就周易文化在传承、保护、研究、创新以及申遗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给出了多种应对方案,对当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共论周易文化创新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易学安阳周易
从“卜史易”到“士易学”再到“儒门易”
——先秦易学阐释分期断代刍议*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安阳之旅
侨易学视角下“华人作家”赵健秀研究
安阳:以最严密的法治向大气污染宣战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安阳中嘉业投资有限公司
甜甜的“蝴蝶茧”
《雕菰楼易学五种》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