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以古民居街区化整治复兴及经济盘活研究导入教学为例
2021-11-28薛侠
薛 侠
(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参考。采用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是现代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因而科教结合无疑是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热点。各类高校与众多专业在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当中,实践性科研项目的课堂导入无疑成为最好的驱动力。笔者近几年依托社会与个人科研课题项目与教学推进,将课题导入所授课程,形成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外循环,满足了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科教融合模式下的教与学设计特色
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当下各高校最重要的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不是简单粗暴的结合,更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科教融合教育模式对于严谨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来说,应注重两者的相适应性、兼容性、项目导入的科学性以及可执行性等问题。以上因素会涉及与影响融合的成果成效,并关乎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因此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过程中要注意围绕学生特点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讲授、项目导入设计与实施等。
1.1 注重结合当下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学生作为科教融合教育模式的主体对象,无疑是重中之重。学生群体的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习特点是教育模式开展的重要条件,结合的成效关乎整个教育模式的效果成败。
在校大学生在年龄层次上普遍处于青年期,身心发展成熟,接触的新生事物比较多,思维活跃、追求个性,有着很强的独立自主意识以及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崇尚新知识、新技术,知识结构复杂多样。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处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呈现出独立自主、开放创新的一面,对他人的观点不轻信、不盲从,愿意提出自己的创见,因而他们对于专业技术的专研、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事物的思路等与传统学习方法有着很大差异。这就要求科教融合形式下的教育模式在设计中,更应注重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更好发挥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素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2 注重项目导入与课程融合的科学性
课程教学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也是科教融合培养的重要前提[1]。大学学科分类繁多,侧重各有不同,因而科教融合教育的具体模式也不尽相同。即使同学科同专业也会因教学设置不同,在项目的导入阶段安排不同。项目与教学的融合应突显在教学的实践环节,因此在合理的课程阶段中导入项目才能显现出科教融合模式的成效。大学的课程设置可分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由多门课程综合而成。一般情况下,大学低年级主要学习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高年级才开始涉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专业课是各专业特有的技术理论课和技术应用课,是学生掌握专业技术原理、专业研究规律及工作基本思路方法的关键课程,也是整个专业学习阶段中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因而专业课学习阶段,是科教融合教育模式中项目导入的合理阶段。
1.3 教学教法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的“项目导入”,要因材施教,适合不同特点的学生,项目的选择应源于现实生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做出角色转换的尝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学生热衷关心社会热点、乐于参与与创新等特点,让学生在课程中唱“主角”,针对项目导入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教师通过组织和利用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使用相关专业理论进行阐释与透析。总之,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环节设计,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 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每所院校以及专业学科在推动科教结合的实践性教育模式的具体对接上,要根据地域的资源特色,以及学校教学资源的特点、教师能力而进行,如此才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实践性科研项目与环境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研究主要是以实践性科研课题项目导入专业教学课程为契机,采取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课题项目与课程设计融合、实践操作与课程内容融合、技能训练与工程参与能力培养融合等,内容大致如下:
2.1 从社会需要定位培养目标
从社会需要定位培养目标,即是“面向社会、以人为本、实践创新”。面向社会就是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性需求,强调实用性,以社会需求导向来定位培养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专业内容的设置;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大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成熟、自学能力强、收集知识涉及面广,学习方式多元化、形式多样,有创新性、独立性需求,需利用学生特点,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给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成才服务;实践创新,就是要依据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实践创新能力。
以实践性科研项目导入教学即可满足“面向社会、以人为本、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定位。当前人们对于古民居文化街区的整治与复兴即为当前社会热点,豫北古民居街区化整治复兴及经济盘活研究这一课题反映了社会需求,实用性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在设计中对资料的收集与研究方法的学习也可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多样化汲取,改变了纯理论教学的枯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2 合理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在课程设置中,要着眼应用,面向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增加实践性课程,如把毕业设计与实践性课题相结合,增设开发和研究性课题。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及时根据领域的前沿变化,不断增设实用性强的新内容,以适应专业的发展。应用型人才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培养学生从事课题、项目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门课程,目的是要为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创造实践性的经验,而一个实践性课题从调研、写出调研报告,到提出问题,再到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如果能让学生参与,将会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的选题可以按照指导教师所研究的方向确定。以豫北古民居街区化整治复兴及经济盘活研究引入毕业设计教学为例:在此课题中需引入设计师团队,并让原住民参与到古民居改造过程中,充分献言献策。设计师需采用实地调研法进行充分调研,逐户进行访谈测量、拍照、问卷调查等,了解每户的具体困难及个性化需求,采用数据分析法,总结影响因素,针对每户进行设计,采用案例分析法,多方案对比,确定最终方案。设计师团队的引入要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参与其中,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学习,奠定理论研究基础。
2.3 强化人才技能训练与实践工程参与能力的培养设计
任务激励就是以课题项目的研究、设计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公布一系列有实际意义的课题任务,向学生说明完成这些任务能学到的技能[2]。通过任务激励,引导学生进行课题调查、搜集资料、进行实践和创造性的学习。以豫北古民居街区化整治复兴及经济盘活研究引入教学为例:在此课题中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参与古民居调研,进行现场测量、拍照、访谈、问卷调查,寻找出古民居当前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改造设计,最终确定实施方案。此种教学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数据资料。
2.4 教学方法由“案例”到“项目”转变
课题、项目研究与教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会使学生有较多的项目开发体验与实践经验。以课题为主线,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考核与课题项目的设计开发相连接,让每一门专业课都可能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石与推手,实现由“案例”到“项目”的飞跃,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改变了教师只靠毕业设计集中搞项目的局面。以豫北古民居街区化整治复兴及经济盘活研究引入教学为例,教师从学生对于古民居蜗居改造的优秀设计方案中提炼出了新的数据进行新的研究,设计出了如科教融合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课题,达到了由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由“案例”到“项目”的转变。
3 结论
人才培养模式是特定教育理念的制度载体,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依托科教融合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3]。科教融合作为现代大学理念的组成部分,在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改革应该强调运用实践性科研项目育人、激励教学协同发展。以实践性科研导入专业教学课程为契机,采取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推动学生在专业创新、劳动就业和创业以及更高层次的学术深造中达到优质的发展,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