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探索
——以安阳工学院为例

2021-11-28张坤朋曹新江郭卫云马瑞霞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农业课程教学

薛 爽,张坤朋,曹新江,郭卫云,马瑞霞

(安阳工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农业推广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知识,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推广素质和能力。笔者任教的安阳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从2006年开始开设农业推广学课程作为生物技术等专业的选修课,至今共有16个班级开设过农业推广学课程。目前,我校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团队共有5名教师(教授2名、讲师2名、助教1名)。经过长期的课程建设,我校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1],但仍存在教学内容不适合社会需求、课堂教学方法不够完善、实践环节不够丰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等问题。为持续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我校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效果,教学团队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1 紧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改进教学内容

我校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团队根据行业企业社会需求和调研往届毕业生情况,紧跟时代发展,不断调整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团队分别于2016年和2019年两次修改了教学大纲,使本门课程教学内容及授课安排更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成才需要,更有助于学生的成才就业。

根据2019年修订的大纲,农业推广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4个板块:第1个板块是推广原理,包括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农业推广沟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农业推广心理、成果转化、农业推广组织等内容;第2个板块是推广方式方法,包括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个别指导法等内容;第3个板块为推广技能,包括农业推广写作与语言运用、农业推广试验与示范、农业推广经营服务、农业推广信息服务、农业推广工作评价等内容;第4个板块为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内容[2]。授课学时为36个,开设专业为生物技术。本课程特别指出农业推广的3个主要方法和技能也适用于营销活动,农业推广沟通的原理也适用于一般的人际交往和公关[1]。我校农业推广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浓郁本校特色的课程,除重视结合生物技术专业特点、结合生物技术对农作物遗传改良的重要贡献等之外,还特别注意利用毗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优势借鉴吸收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实践经验,注意结合安阳道地药材——北艾的种植推广实践经验,形成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课程特色,侧重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 根据内容需要和学生反馈,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

传统的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以课堂理论授课为主,学生固然可以系统学习课程内容,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优势不明显。鉴此,我校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团队通过研究教材、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课程反馈意见(包括征求往届毕业生意见)等方式,提出了根据章节内容特点及学生实际采用提问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法,通过雨课堂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等教学改革措施。几年的实践探索表明,总体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学生满意度较高。

2.1 研究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式教学方法,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揭示矛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研究、去讨论,为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主动查资料,养成创新思维的良好习惯,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我们在教学中以“如何提高农业推广服务的工作效率”“改变推广对象行为的方法有哪些”“提高农业推广沟通效果的策略与技巧有哪些”等为题进行的课堂讨论,使学生加深了对推广原理的理解。

2.2 课堂教学与网络视频资料相结合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手机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丰富的网络视频资料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随时随地的、个性化的学习,现已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是网络视频有一个暂时无法逾越的障碍,那就是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校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将提前优选的适合教学章节内容的视频推送给学生,并预先设计出3~4个问题等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尔后再进行课堂讲评,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育的互相补充,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结合,经典理论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课程教学与改革的鲜明特色。如我们在教学中选用CCTV-17农业农村频道的《致富经》栏目部分视频作为推广方法技巧的案例,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3 充分利用在线自主学习的交互功能

我校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团队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网上布置、提交作业,线上答疑,问题讨论,在线测试等,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资源共享、问题交流和协作学习,加强师生课堂与课下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进行“创新采用与扩散”课堂教学后,教师布置了“创新的采用”“创新的扩散”等6个名词解释,“创新采用过程”等10个填空题,“创新采用率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等4道简答题作为在线测试作业,并针对“避免盲目追求扩散率和采用比率”进行了讨论和答疑,学生反应良好。

3 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实践环节效果

农业推广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努力将其作为巩固学生农业推广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作为培养学生掌握农业推广科学方法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4]。我校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团队为此设置了农业推广试验设计、农业推广现状调查、农业推广项目计划书的制订、农业推广培训、农业推广演讲、综合性学术论文写作等8个实践内容,针对农业推广试验设计、本地区农业推广存在问题及提高农业推广质量的途径和措施等进行训练。课程团队还组织学生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参观实验室和棉花新品种推广平台,组织学生到河南省新乡市和协集团参观电商外贸平台等活动,由平台工作人员现场讲解具体产品推广情况,巩固学生对推广方法的认知;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带着问题到学校附近村庄、社区调研,组建小分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各地农业推广组织和企业走访等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调研报告,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

4 注重课程思政建设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5]。我校农业推广学课程团队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注重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和科学伦理养成,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教学“农业推广试验与示范”章节时,通过融入袁隆平院士、喻树迅院士、郭瑞林研究员的事迹介绍等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 课程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我校农业推广学课程团队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注重总结教学经验、开展教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若干教研成果,2个项目获批为2020年度河南省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撰写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农业推广学课程获批学校优秀线上课程等。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教学效果持续提高。我们将继续探索本门课程的教学规律,努力把农业推广学建设为深受学生欢迎的“金课”。

猜你喜欢

农业课程教学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