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以高职院校为例

2021-11-28王清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36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院校

文/王清(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快现代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成为高职院校办学与人才培养的趋势。高职院校办学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需要用人才培养质量证明,同时,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国内高职院校主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定向——双轨制”等,不同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资源条件选择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上各培养模式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实践的深化。

“校企合作”学校需要同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培养人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从本质上来讲,它强调在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双重主体地位。在校企合作中,学生可以通过认知实习、到企业参观等多种形式参与到企业实际生产中,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为企业提供员工,储备优秀的管理人才等。校企双方可以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产教融合”为实现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深度的产教融合可以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突破,让企业或行业的需求岗位与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直接对接,让同学们毕业后能够第一时间充实到企业的生产线,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培训成本,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找到突破口。

二、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校企合作动力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中,无论工科专业还是文科专业同企业合作往往都呈现出动力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更多的企业重效益轻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中高职学校主要考虑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需求,而企业往往是综合考虑自身经济利益、企业责任等多种因素。在合作后往往各取所需,有些行业龙头企业往往用工量需求较大,需要和多家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企业投入精力和人力成本不够,没有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与制定中,在合作的过程中动力表现严重不足,合作的积极性也都较低。

(二)校企合作的力度不够

近年来高职院校也都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开始搭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校企合作平台,但合作的力度不够,缺乏总体设计与深度融合,往往签订校企合作协作协议,好点的企业会制定出人才培养方案,但会出现与任何一家高职的协议都是雷同的,不会针对每家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培养目标再结合企业岗位的需求进行调研和讨论以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的力度不够深入。

(三)培养模式特色不明

高职院校与同一企业签订的培养方案都是千篇一律,不考虑每个学校的培养特色不同,学生的生源情况不同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到职场上竞争更多的是靠入职后的学习能力,学校的培养模式、专业特色、课程标准没有差异,没有特色,培养模式特色不鲜明,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创新亟需破冰。

(四)培养模式拘于形式

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形式上的合作远大于实质的合作;每年举办教学指导委员会只是对于皮毛问题的讨论,没有真正解决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成分超过合作共同培育的初心;有些学校仅停留在协议签订,共同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到企业跟顶岗实习、就业等。企业更多的重视对市场和经营效益,并没有发挥出育人的主动性;校企双方的合作仅仅拘于形式上的走过场。

(五)校企合作沟通少,未明确双方责任

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地顶岗实习,学校会尝试使用一刀切的方式,未明确校企合作的情况,将学生全部送入到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工作,致使学生未了解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与含义,也未掌握到学院学习的内容,在工作中会有消极的态度,无法做出令企业和学校满意的成果。企业被动地接收学生,安排工作单一简单,此种情况使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化,未开展深度的合作。产教融合下的学校和企业均含有培养人才的职责和能力,企业甚至会有错误认知,会将培育学生德育教育和技能教育看作为学校的责任,学校也认为需要将培养好的学生运送到企业,此些认知均存在着错误的理解。学校认为学生在实习中才能够接收到技能教育和德育教育,企业在校区背景下承担的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成为劳动者,此种情况会让校企双方在承担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存在着培养人才错误理解、责任模糊的情况。

(六)校企合作缺少成熟的办学条件

高职院校和企业目前办学条件尚不成熟,企业开展实验的基础弱,同时未进行实训,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缺少服务社会的意识,服务能力低,学校设置专业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会有对口专业情况少的问题产生。因此无法使学校和企业构建合力,加强培养人才的方式,使校企合作的脚步受到影响,校企合作需要依赖于企业的经济实力以及发展,学校的培养人才效率和服务水平也影响着校企合作的深度。若是企业想要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则需要先考虑盈利。通过寻找合适的起点和落脚点,创造财富。企业合作是培养人才的有效方式,但并不一定要履行义务。国家和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责任,企业也要和学校开展合作,吸引人才,但当下企业招聘员工,会通过人才市场招聘,无须投入财力和物力。企业和学校合作,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训也会对企业产生负担,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因此企业目前缺少积极的合作态度。

三、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

(一)联合培养人才方案的制定

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的重点是需要制定出符合企业用人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对课程进行设置,打破原有传统的授课形式,采取“请出来,走进去”的方式与企业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在保证企业盈利的基础上,开展学生培养创新的能力,培养出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从而推动高校和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实践有机结合,采取现场教学模式,让企业中的师傅手把手交,学校教师跟岗教学,在学生业余时间采取理论知识的补充,培养合格的学生可以直接分配到企业所需求的岗位中,企业给予相应报酬,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给企业降低了成本。

(三)教学评价的创新

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改变原有的考核模式,加大过程考核的比例,期末采取师傅+教师评分的形式,改革考试方式和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建立起适应于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和创新培养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四)需求驱动,全程融合

在高职院校办学中学生作为主线,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办学特色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从企业人才需求出发,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突破:

1.专业建设突出重点集中理念

基于“少而精”的办学理念,消除高职院校中“大而全”的专业现象。专业核心技能要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重视技能培养,由企业岗位需求及行业市场预期而定,即企业的岗位需求决定专业的核心培养技能。

2.师资建设突出合作共建理念

采取企业提供师傅带徒弟的标准;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专业教师在学生业余时间补充理论知识,发挥各自所长,形成教学力量;校企“共聘、共管、享双薪”,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项目和技术服务引导师资企业实践服务水平和实践技能教学水平的提升。

3.课程建设突出技能实用理念

校企双方根据岗位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开设的出发点应满足行业企业人才岗位标准要求及企业发展需求,学校要开设先导课程及对各门课程承接性进行完善的逻辑体系设计,形成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以便更好地完成培养人才的目标。

4.教材开发突出行业标准理念

教材不再拘于传统通用的教材,由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定制,专业教材的开发有待于校企合作,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规范等定制于一本教材中,根据专业项目要求的不同,编写校企教材并交由教学检验。

5.实践教学突出工匠技能培养

在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的前提下,把专业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层次式地实践教学,对于校内实训室的模拟仿真实验,大胆尝试校内教学、企业现场教学相结合、现代学徒式、项目导向式,布置教学任务,以任务为模块完成教学、工学结合式等各种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力图提升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强化职业技能,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

6.职业素养突出行业特色与企业文化

在校企合作中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必修内容定为行业用人的标准与合作企业优良文化的结合,通过师资互动、专业共建、校企共赢等方式,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塑造好学生的“大国工匠”灵魂。

(五)合理使用培养人才措施,调整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教育特色,加强校企合作,以便于更好地培养出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在合作中要通过企业资源进行实践教学,从而确保能够互惠互利,使企业能够得到知识。院校也要与企业共享科研成果,学校和企业能够在合作中互利,加强双方合作的积极性。院校要构造地区特色的合作项目,使学生能够养成企业研发的经验,让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学习,有效结合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经验,高校实施的是双导师实习指导体制,学生要跟从校内导师学习理论知识,更好地吸收知识的成果。校内导师也要掌握相关操作方式和实战经验,确保校内和校外导师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使学生能够提高专业技能。比如说,如果想要优化专业教学,则需要先调整专业结构,开展产教融合。高职院校需要先对接社会需求和专业结构,确保能够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学校也要结合地区发展需求,来预测今后职业发展的情况,同时要在培养计划中融入本区域人才,开展技术性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盛行,工作岗位对于求职者有着更多的信息素养要求,因此学校也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信息素养培育和办公软件教学,使学生可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快,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相关的课程,从而提高学生文化交流沟通的能力。学生也需要掌握多项技能,符合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使职业生涯有着更强的发展性。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具有操作性强、实战经验丰富的学生,因此院校在改革过程中需要紧抓培养人才的模式,合理使用社会资源来巩固学生的地位,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企业安排的职业竞赛和知识竞赛,从而在参赛中获取工作经验,让学生对企业有着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实践中也要检验和学习知识,不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使用理论的能力,教师也要让学生划分小组开展调研工作,合理应用学校的物质资源与相关的调研成果,保证学生能够深度转换学习成果。

(六)实施双赢原则,开展协同育人的工作

在实施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因此,要使企业发挥主体的作用,赞助学生学费,使企业能够进入到学校招生环境中。当学校完成招工的工作后,能够保证学校生源,同时为企业储备人才做好准备,便于后续人才充足,此种模式使企业和学校实现共赢,能够更好地平衡双方间的发展关系。企业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企业和学校有共同的编制教材,合理设置教学的内容,改变教学的不足,从而完成共同发展的目标。教师在此基础上也要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同时要添加实践内容,在提高学生职业意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养成正确的观念,防止学生毕业后有眼高手低的情况出现。高校也要通过理论知识加强学生职业意识,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积极地参观企业,为学生构建第二课堂,使学生可以感受企业文化,帮助学生形成职业意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开展分阶段的教学,确保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能够通过交替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构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术学习,要通过企业实训基地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服务,以校企合作作为背景构建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校需要投入资金改善自身的问题,企业也要实时开展资金投入,确保学生得到更好的服务,企业需要为学校提供场地、设备,使双方开展有效的合作,确保能够互惠共利。校企合作构建的实训基地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服务。企业也要邀请教师学习相关技术,从而提升教学实训水平,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参与有关研发活动,让新技术能够走进课堂,使校企合作实现融合。

四、结语

产教融合使企业和高职院校进行双向发力、双向整合,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改变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大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对接企业需求及岗位需求,建立互惠共赢、协同创新的机制,开展创新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院校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