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汗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2021-11-28郑剑内江市中医医院

保健文汇 2021年4期
关键词:自汗伤寒论阳虚

文 郑剑 (内江市中医医院)

临床极为常见的自主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出汗异常,有自汗和盗汗两种,通常情况下自汗属于阳虚范畴,而盗汗则属于阴虚范畴。汗证普遍有多种原因导致,古今医家结合汗证病理表现将其归纳为如下几种:阴阳失调、腠里开合失司、津液外泄、火热夹邪、灼迫营阴和津液外泄等几种类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提及:“人之气血,犹如阴阳水火,平则宁,偏则病。阴虚阳必凑,故发热自汗,如水热自涌。阳虚阴必乘,故发厥自汗,如水溢自流。”

现代医学中有多种疾病都伴随有汗证,其中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等最为常见,西医药无法有效改善汗证,而在汗证的治疗中,中医的辨证施治则更为有效,疗效鲜明。本文从汗证的病因病机和临床施治两方面展开叙述。

病因病机

古今历代医家对于汗证的病因病机早有绪论,著名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出汗主要是由外界原因引起的,风、热、湿是最常见的原因。流汗证的发病机制包括营卫不和、心热灼烧、少阳枢机不利、湿热郁滞、阳虚泄汗、阳气骤退等。《巢氏病原论》中认为汗证来自于虚劳,认为汗证源于疲惫,提出了“阳虚自汗、阴虚夜汗”的辨证思想。金元年间,张介宾于《景岳全书·杂症谟·汗》中提出自汗与盗汗均有阴阳证,故不能说自汗一定是阳虚,盗汗一定是阴虚。朱震亨也在《丹溪新发·卷三》中提及痰和湿等湿邪都是诱发汗证的原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提及有因血瘀所致汗证的患者在采用固表、滋阴和降火后疗效不明显反而加重的现象,说明血瘀也可让人产生自汗或盗汗现象,对付这类因血瘀型汗证患者,需采取血府逐瘀汤,一到两副之间就能止住汗证。总而言之,汗证的致病病机复发多样,虚实交错。

辨证论治

经络辨证。冯里学者在常规辨证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排汗部位,采用六经络治疗排汗综合征,临床疗效明确。然而,在传统的辨证治疗中,龚伟等学者根据出汗部位的经络,如阳明头汗、觉阴掌汗、少阴胸汗、少阳液汗等,治疗出汗综合征效果较好。张茗等学者在对汗证患者的观察治疗中发现,患者每天出汗是存在时间规律的,普遍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发热出汗,其他时间则无异常现象;中医治病讲究天人合一,一天共有十二个时辰,而人体则内藏十二正经,两者遥遥呼应,由此可以看出汗证的病发与天气时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医师可以通过病症的各类表现对特定经络实施治疗处理,效果甚好。

脏腑辨证。程绍民等学者根据《内经》中脏腑的汗、病位相关记录,发现脏腑功能障碍与异常汗密切相关,中心汗与肺、肝、胆、脾、胃等密切相关。因此,对脏腑进行辨证治疗是非常有效的。肾水不足,难以助心火,心火过高导致盗汗。《素问·经脉别论》中也提及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素问·水热穴论》中也有提及:勇而劳肾,则肾汗出。肾虚则普遍汗液多,普遍存在腰膝酸软和神疲乏力等病理特点,治疗此类汗证应以补肾固气为治疗原则进行敛汗。可采用五味子汤进行对症用药。还有临床研究认为汗证是阴阳失调所致,因此,治疗原则主要在于训练调理,深入分析脾胃、气血津液的关系,中医主张从脾胃治汗证。外感风邪中暑证,采用桂枝六君子汤,健脾益胃,益气益胃。对脾肺气虚证患者,可采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治疗,旨在养土生金,养脾养肺。而《丹溪心法》中提及:心之所藏内者为血,外发为汗。也就是说汗乃是心液,而自汗则是因为心肾脾虚所致。因此阴虚阳必凑,发热则自汗;阳虚阴必乘,发厥而自汗,总之,汗证乃是阴阳偏盛所致。养心益肾汤可从心肾两方面治疗汗证。

邪郁致汗。热郁阳明是引起出汗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伤寒论》中提及“伤寒,脉浮滑……白虎汤主之。”认为阳明胃热而热,无形邪热填内外,导致内外热,这是汗证的基本病机。病人有体热、自汗、邪热、心烦口渴等疾病,可采取冷热疗法,可采用白虎汤治疗。《伤寒论》中提及“二阳罢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宜大承气汤”,可采用通腑泄热法治疗。湿热与脾胃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脾是主要的运化,就像干邪湿气一样,因此治疗汗证的重要原则为清热化湿,而湿热汗证则以清热化湿为主,辅佐渗利,以此达到祛邪的作用。临床中医治疗常用三仁汤和甘露消毒丸,疗效明确。临床上,从肝胆两方面对汗液综合征的治疗进行了研究。肝胆湿热郁结所致的出汗综合征,临床表现一般为汽蒸出汗、衣服发黄、口苦、易怒、尿黄、内衣发黄、阴痒等。治疗原则是清肝解热、脱水养生,以龙胆泻肝汤为宜。

其他。(1)调和营卫:营内不和与杂病健康是自发性出汗的重要原因,桂枝汤是治疗自发性出汗的良药。自发性排汗的发病机制以营弱、健康强为主。以弱脉自流汗为主证,无论内外虚,均可使用。(2)扶阳解表:《伤寒论》中提及“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发汗过度,未解表邪,导致阳气重伤,阳虚汗漏,仍采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

小结

综上所述,病理性的汗出大多原因都是因为机体阴阳失衡、津液外泄所致,由正虚来看,是因卫阳、肾阳不固而致;邪盛方面则由热邪和其他实邪累积所致。治疗汗证需结合出汗部位和汗液量以及出汗时间和具体症状把握病机,灵活施治。

猜你喜欢

自汗伤寒论阳虚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基于运气理论应用紫菀汤辨治自汗经验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
项颗教授治疗汗病经验研究
神厥穴敷药对自汗、盗汗患者的疗效分析
温阳法治疗阳虚失眠症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