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1-11-28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时代

张 华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爱国是中华民族最为朴素的情感。近代以来,爱国主义始终是一面青年成长的旗帜, 始终是民族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时代同行的大学生,其成长关乎时代发展、民族命运、国家希望,加强其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为此,要特别重视其现实意义的充分认识、时代内涵的深刻理解、实践要旨的科学把握等基础问题。

一、明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这是逻辑的起点,也是实践的前提。对于这个前提性认知问题的解决, 笔者认为需要回归爱国主义本体认识其民族性, 需要回归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认识其立德树人根本导向, 需要回顾大学生受众的内在需求。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传承的必要内容

有一种力量, 在中华民族的存续发展中历经沧桑而永葆青春。 其核心是爱国, 是每个个体与生俱来、 不可割离的民族情感, 表现为个体对群体的依赖,群体对个体的凝聚。 爱国,在中华文明之初已发轫,经过世代中华儿女的精心培育,历经五千年不同时代的淬炼,不断冲破历史局限,去腐沉渣,“最终积淀成为一种称之为‘主义’的爱国情感即爱国主义情感”[1](9)。 正是它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融合发展,拯救危亡并不断焕发生机。如习近平所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 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2]。 步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感仍是国家和民族凝聚力量、抵御风险、共荣共生的精神力量。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爱国是一种自在的群体情感,因自在而存在局限。不同个体因实践的不同、视野的不同,其自在情感的感知、内涵也不同。因此,为更好地将经过历史积淀和考验的、代表中华民族价值诉求的、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爱国主义在个体自在情感的基础上转化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 换言之,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培育, 成为爱国——民族情感在历史长河中接续不断、绵延发展的内在要求,成为爱国情感突破自在局限、超越历史局限的现实要求。作为时代新人的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承担着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其爱国主义教育注定是民族传承的重要部分,不容忽视。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立德树人的现实要求

立德树人,是“育德”和“育才”的统一,各有侧重,又相互依存,统一于有德有才、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 立德, 强调培育具有什么样道德价值追求的人;树人,侧重培育具备什么样素质技能的人。 德才兼备,德是本、是源。以德帅才,以德治才,以德资才,方是立德树人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3]而“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4]。 因为爱国主义存续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时代延展中, 深深镌刻下文化烙印,是新时代公民道德的核心内涵。从内容上讲,新时代公民道德包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由爱国主义滋养、培育,是爱国主义的一脉相承;从层次上讲,新时代公民道德内涵的社会、职业、家庭、个人等四个层面,均是爱国主义在不同层面的价值追求的具化,都离不开爱国主义的护航、指引。 从这一意义上说,没有爱国主义为根, 其他的什么道德都是徒有其表的皇帝新装。

(三)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

爱国,始终是中华儿女成长成才的一面旗帜。所谓“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5]。 这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热爱祖国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一个人不可能离开自己所属群体而离群索居,不可能离开自己所处时代而“超凡脱俗”。 原因就在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必要的物质基础。 没有物质的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 没有国家的保障,个体也将成为漂浮不定的浮萍,无安身立命之处。 第二,热爱祖国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动力,不仅是凝聚民族力量、拯救民族危亡的原生动力,不仅是激励民族奋斗、指引民族创新的内生动力,也是催人奋进、不甘人后、勇于拼搏、敢于斗争的内生动力。热爱祖国,激发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紧迫感、使命感,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断增长知识见识、拓宽思维视野、提升综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 第三,热爱祖国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目标导向。 青年的成长成才与祖国的发展相生相成。 祖国的发展目标即是青年的发展目标。 时代青年只有与祖国同向同行, 与祖国的现实发展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紧密结合, 在祖国的发展目标中确立青年个体的成长目标,方可获得庇护与保障,得到实现的基础。第四,热爱祖国是青年成长成才的价值导向。 一是道德层面的价值导向。爱国是一种道德规范,作为自觉自在的主体意识而存在,发挥作用。二是法律层面的价值导向。爱国是一种法律规范,是中国公民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 每个公民都需树立起高度的国家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承担起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保护国家利益和荣誉、巩固民族团结和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和敌视的法律义务。 以此实现自在和不自在价值导向的整合,形成强大内生动力,支撑青年提升自我。

二、明晰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不是自在自发爱国情感的传承,而是历史积淀、世代共创、实践发展的爱国理论体系的培育。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深刻理解爱国主义在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时代要求,深刻理解其鲜明主题、本质要求、着力点和时代视野。唯有此,方可坚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避免为他人做嫁衣。

(一)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

作为动态理论, 爱国主义因时代主题和实践内容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内涵。 这也是为什么爱国主义历经五千年而不断深化, 且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源,也是为什么爱国主义总能为民族解放、发展、繁荣注入不竭动力的根源。 步入近代,外患与内忧交织而生,“救国”是时代主题,爱国主义与抵御外侵、维护领土完整、实现国家独立密切联系,与解放人民、 推翻剥削与压迫、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密切联系。 步入现代,改革与建设应运而生,“富国”是时代主题,爱国主义与革旧布新、勇于斗争、艰苦奋斗、发展生产密切联系。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与建设发展步入深水区,“强国”成为时代主题,爱国主义与实干兴邦、创新创造、接续奋斗密切联系。 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6]。在完成“救国”“富国”使命后,“强国”是必然的要求。在完成民族独立、国家解放、改革发展之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成为时代的考题,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二)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7](8)。 这不仅是现实的政治要求,更是时代和人民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实践证明的真理,是现实发展和面向未来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是在人民革命中应运而生, 为人民所选择为革命的领导者,并不负所望,带领广大人民敢于斗争、勇于奋斗,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并在追求安稳、祥和、幸福、美丽、健康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自中国共产党被人民自觉选择为革命领导者起,“救国”便离不开共产党人的努力,离不开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爱国,表现为人们自发自觉地接受共产党领导,听党话、跟党走。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结合后,飞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曾经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曾经只能生产火柴的农业国发展为 “世界制造工厂”。翻天覆地的变化雄辩地证明了富国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可分离,也是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的现实展现,是“强国”发展的未来指向。 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8]。

(三)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

首先,新时代爱国主义“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这既是对爱国情感自在自发的认知,也是对全民族根本利益的关切,也是对爱国最低的规范要求。 团结统一是贯穿多民族融合发展始终的生命线,是民族利益的根本保障。 无此,便无从谈生存、发展,无从谈五千年的绵延发展、接续不断、焕发生机。 反对民族分裂,维护领土完整,是数千年中国历史的发展主线、发展大势,是数以亿计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无稳定、团结的社会局面,何谈发展、何谈进步、何谈实现梦想、何谈完成事业。在新时代,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依旧是不可偏离的生命航线,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是实现全体中华儿女的复兴梦的保障。其次,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思想道德, 是一个不断由低层次向更高境界深化发展的过程。爱国主义是一种自在的族群情感,起源自对所生所养的故土的眷恋、 爱护和对族群人民的难舍难分,这是最为本能的情感表达。 即是说,爱国土、爱国民,是爱国主义最为自然的情感,是最基本的内容。以此为着力点,是对爱国主义更高境界培育发展的现实要求。 最后,爱国主义是一种法律规范,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底线。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8](85), 以此将爱国的自在自发转换为强制执行,突出了强制性、他律性,让新时代爱国主义培育多了底线保障。

(四)深刻理解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6]这是对历史的经验总结和现实的回应。清朝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闭关锁国政策,妄想关起国门做“天朝上国”白日梦,导致中国不仅错过第一次工业革命, 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滞后,差距拉大,积贫积弱,并遭受各路世界列强的侵略、掠夺、欺辱。百余年的屈辱史告诫我们,爱国“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9](4),绝不是天下之大唯我独尊,而是放眼观世界,认识世界。 改革开放后翻天覆地的变化告诉我们, 图谋发展必须坚持包容开放、兼容并蓄,敢于与不同国度交流互鉴、互通有无,善于在各类人类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国与国联系愈加紧密,国际贸易、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等,让我们更加直观认识到中国命运与世界命运的密切相连; 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政治诉求,更是每个人的生存诉求。 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霸权主义、去国家化思潮、狭隘民族主义等社会思潮仍有市场,西方敌对势力、 国际强权政治和对中国的偏见依旧存在。 这就要求我们对外开放必须以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为前提,必须在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明确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要义

明确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要义,笔者认为在于明确教育内容、教育路径、教育机制,表现为丰富教育内容, 注重知情意行四要素协调推进;整合教育路径,实现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建立常态机制,保障教育有序推进。

(一)丰富教育内容,注重“四要素”协调推进

人的内在思想发展规律表明, 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是一定的认知在情感和意志的催化下, 转化为相应的品德行为的过程。认知是前提,情感和意志是催化剂,行为是外显标志、检验参照。 即是说,知、情、意、行,是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基本四要素。同理,这四要素有机融合,构筑成大学生丰富的、科学的、全面的爱国主义价值体系。 因此,其丰富的教育内容应与受众知、情、意、行接续发展相联系、相对应。 第一,培育大学生爱国之知。 在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加强知识教育、彰显爱国之知,旨在引导大学生科学把握“爱国”的内容结构和历史逻辑。 从内容结构来看,须注重大学生爱国是爱什么、为什么爱国、怎么爱国的理论关切。 从历史逻辑来看,须注重爱国主义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理论指引,引导学生厘清中华民族和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第二,涵养大学生爱国之情。爱国主义是一种群体情感,置身群体人文环境中, 易产生集群效应, 形成情绪共振、心灵共鸣、情感传递,表现出群体性、激烈性、情境性等特征。涵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应重视爱国情的正面理性,反对极端民族主义带来的偏激;应注重爱国热情与爱国温情并重,让极快的速度、猛烈的态度、奔放的表达燃烧爱国热情,又让涓涓细流、持续长久的爱国温情滋养大学生日常生活。第三,砥砺大学生爱国之志。 爱国之志是大学生在遵照爱国主义价值导向、践履爱国行为规范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排除障碍的坚定信念。其实质是大学生内生的爱国力量。砥砺大学生爱国之志,重在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 关键在“砥砺”,要让大学生学习磨难,学习中华民族和新中国的奋斗磨难史,学习中华儿女的奋斗历程;接受磨练,接受学习、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现实考验。第四,催化大学生爱国之行。 避免将爱国行简单化、庸俗化,注重大学生爱国行的间接性,引导大学生立足自身情况和能力,完成好学习任务、参加社会实践、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实现间接爱国到直接爱国的转换。

(二)整合教育路径,实现“两路径”协同育人

主渠道, 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 是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主阵地,是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课堂教学之外的、时空最广泛的、 场域多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和,囊括除去“课程思政”之外的十大育人体系。二者的协同推进、力量整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实要求。 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而言,亦是如此。只有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方式发挥作用的教育路径有效整合, 才能更好地保障教育实效。首先,这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知行合一的现实要求。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性教育,也不是止于告诉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概念范畴、 爱的“国”是什么、为什么爱国,解决大学生爱国主义的理论认知问题;而是行为养成教育,更在于告诉大学生如何合理表达自己的爱国情、 如何用行动遵照爱国价值导向、如何应对爱国挑战、如何传承爱国传统,解决大学生爱国主义的行为示范问题。其次,这是受众的群体特征所要求。大学生是实践经历缺乏、思维十分活跃的群体, 其思想观念的形成不仅依靠间接经验的灌输来提升爱国主义认知, 也需要直接实践的真切体悟, 进而在实践感悟中增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认同感、接受度。又因大学生是思想观念尚未成熟、对新鲜事物接受快的群体,必须坚持正面的理论灌输,夯实科学、理性、全面的爱国认知。

(三)建立常态机制,保障教育有序推进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保障有序推进,避免流于形式,需着力建立教育常态机制,从制度上予以保障。第一,建立“喷灌”与“浸润”并重机制。 只有“喷灌”与“浸润”并重,才能更好达成大学生知之、信之、行之的协调转化,让大学生在“浸润”中感悟“喷灌”的理论科学性,在“喷灌”中诠释“浸润”的感知感觉。因此,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要重视抓住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关键时间节点等场面大、范围广的轰轰烈烈的教育活动,也要注重日常学习生活中爱护每一面国旗、每一枚国徽、每一次升旗仪式、正确使用国歌等细微细节教育;既要重视课堂教育的正面理论灌输, 又要重视教师人格示范、高校管理渗透、家庭家风引导、社会环境熏陶。第二,建立“恒久恒新”机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堂思政课程、一场纪念活动、一次升旗仪式、一批文化作品就行了, 也不是完成一批学生的教育培育就结束了,也不是一段时间内重视、开展就够了,而是必须长期贯彻、久久为功、世代接力的战略工程。爱国主义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 大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的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是因时而新、因地而异的客观存在, 共同决定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遵循教书育人规律,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0],不断探索新方法,搭建新载体,构建新渠道,在创新中提升教育感染力、影响力,在发展中增强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时代
3~6岁幼儿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