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咏流传》基于经典诗词的歌词再创作

2021-11-28潘毛妙易志文

萍乡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诗词创作

潘毛妙,易志文

《经典咏流传》基于经典诗词的歌词再创作

潘毛妙,易志文

(萍乡学院 文传学院,江西 萍乡 337000)

歌词创作研究,一直以来是歌词研究领域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是以“经典诗词”为传播内容,以“歌唱”为传播手段,将诗与歌完美融合,以传播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文章以《经典咏流传》中的歌词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歌词文本,分析该节目中歌词创作的种类,阐述再创作后歌词的艺术特色,揭示《经典咏流传》歌词创作的审美价值。

《经典咏流传》;歌词创作;艺术特色

中华上下五千年,诗歌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经久不息,贯穿于历史长河。古诗词艺术歌曲采用古诗词或者文言,使歌曲显得简约典雅,而歌词中引用古诗词则使歌曲更富韵味且郎朗上口。2018年由央视出品的《经典咏流传》是一台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的大型音乐文化节目。节目中的歌曲引发了讨论热潮,节目歌词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经典咏流传》的歌词创作类别

当前,在经典诗词的基础上进行歌词再创作的现象并不少见。在学术界,这种歌词创作的分类基本上大同小异,可归为“直接将古诗词重新谱曲演唱”“古诗化译”“模仿古体”这三种类型。基于前人研究,笔者将《经典咏流传》的歌词创作分为原词翻唱、旧词新唱、创新改编三类[1]。

(一)原词翻唱

《经典咏流传》中最直接的歌曲创作方法就是以经典诗词作为唱词,摒弃任何新的修饰与雕琢,而辅以新的曲谱,原汁原味中融入现代的音律或节奏。在这个节目中,直接原词翻唱的歌曲很多,例如第一季中曹雪芹的《枉凝眉》、李白的《将进酒》,第二季中李叔同的《送别》等。这些将原诗词直接入曲的歌曲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原本的诗作词句已经较长,内涵较为丰富,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需要增添词句演绎便能呈现很好的舞台效果。

(二)旧词新唱

1. 调换顺序

调换顺序是以原有诗词为基础对歌词进行调换重组,将广为人知的线条性词句排列方式打乱后重新组合,由此达到能让观众眼前一亮的陌生化效果。以《经典咏流传》第二季中的《三字经》为例。家喻户晓的《三字经》被歌曲编创者有意识地调换原词顺序,能令观众产生熟悉却又新鲜的印象,也可使歌词保持其原有的完整性,减少了添词加句可能带来的出错概率。

2. 多词融合

所谓多词融合,就是在一段歌词里揉入两首及以上的诗词,实际上是根据歌词的内容将古典诗词进行重构和组合。在经典诗词的基础上再次雕琢的歌词,由于意境较为相似,两首甚至多首诗词的组合能给观众带来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如第二季中歌曲《大风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可怜可怜/可怜白发生/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作词:辛弃疾/刘邦)

当代歌手孙楠演唱的《大风歌》虽与刘邦所作的《大风歌》同名,但实际上歌词里还融入了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两首诗词题材类型相似,歌手将两首诗词直接嫁接到一块儿,在激越密集的中国大鼓和曲调激昂的琵琶弦语的作用下,两首词完美兼容,瞬间将人带入了千军万马奔腾而至的沙场。

除了直接入词外,还有,歌曲中一部分是诗词化译,一部分是诗词直接入词的情况,如第一季中的《梦西湖》。

雨 在想你的深夜淅沥/孤山贾亭也开始回忆/只听几处早莺争暖树的声音/越来越甜蜜/风 在梦你的黎明停息/绿杨沙堤也露出笑意/且看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画面/越来越清晰/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吴侬软语 眉目传情 心有灵犀/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古往今来 天上人间/你是最美的传奇(《梦西湖》作词:苏轼/李咏海)

这首歌歌词的上部分出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再稍加现代白话翻译和联想,下部分则直接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择句。这两首诗中的佳句大家都耳熟能详,如此创作的歌词,既不失原诗的古典雅趣,又可同当代人心灵沟通,让欣赏者从头至尾都有一种熟而不熟的奇妙之感。

3. 中外融合

将本国诗词译成外文再谱曲传唱也是很常见的一种手段。在这个节目中一首歌里共唱中文外文的就不少,如《送别》(第一季)、《登鹳雀楼》(第二季)。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这首: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英语)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s b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If you climb a greater height.

(德语)Die Sonne verliert sich hinter Bergen. der Gelbe Fluss mündet ins Meer. Und in die Ferne blickend. erklimmen wir ein Stockwerk mehr.

(法语)Le soleil baise la montagne. Le fleuve perce la champagne. Pour voir un paysage plus beau. iI faut monter encore plus haut.

(俄语)Солнце заходит за горы. Хуанхэ впадает в море. Хотелось бы посмотреть. Вдаль. Поднимись на этаж выше.(《登鹳雀楼》作词:王之涣)

这首《登鹳雀楼》总共使用了五种语言——中文、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将当代歌词译成多种语言并不难,因现代白话文偏口语,不似古文言在语法用字上那么讲究。然而,将中华古典诗词译成另外四种音节数量相当甚至可以入相同曲子的诗歌却并不简单。中外融合的创作方法,有利于歌词创作的曲线创新,也便于他国文化接受,展现了我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

(三)创新改编

除了以上几种演绎歌曲的方式外,当代词作家们还专注于对经典诗词的创新改编。叶燮曾指出:“盈天地间万有不齐之数,总不出理、事、情三者。”当代词作家对古典诗词中的说理、叙事、抒情方面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传承发展。在节目里,为了传递出每首歌曲各自的主题和情感,词作者们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基于叶燮的诗学思想,这里主要可以将创新改编分为说理、叙事、写景、抒情四类。

1. 说理

说理,就是用曲子把道理唱出来。《经典咏流传》的许多歌曲具有强烈的说理性,如第二季中王源演唱的《长歌行》:

我攀过了山巅/日光晒过眉间/不要让遗憾/徒留/逆着风/从沙漠到绿洲/我扬起了笑靥/是从不向命运妥协/少壮要努力/老大无伤悲/……/未来握手里/青春本无畏(《长歌行》作词:佚名/王雅君)

这首《长歌行》是基于《汉乐府•长歌行》而创编,原诗就是一首咏叹人生、劝诫惜时的诗词。词作者在没有改变主旨的情况下,对整首诗进行了白话文改编。全词直接说理的句子较多,“不要让遗憾徒留”“少壮要努力,老大无伤悲”“未来握手里,青春本无畏”,可见,说理就是一种歌词创作方式,对主题的表达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 叙事

以叙事视角对经典诗词的呈现,能让歌曲的创作更加生动细腻。此处的叙事创作,仅指歌词带有叙事性内容。带有叙事性特征的诗词在我国历代诗词创作中随处可见,如《诗经》中的《氓》《谷风》等。节目中的歌曲也有运用这种方法创作歌词:

南岸柳北岸秀/滔滔江水往哪里流/我说是会流向你心头/寒如秋月如钩/往事如旧水皱花瘦/犹记得去年春游栽双柳/南渡口北码头/行人到此都说问候/犹记得当年你一脸清秀/一江秋一叶舟/唯有江水幽幽地流/你对着我说月明人依旧/曾经是谁把岁月轻轻弹奏(《关关雎鸠》作词:佚名/二水)

叙事手法运用于歌词要注意三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这首《关关雎鸠》,时间为“去年”,地点“南渡口北码头”,人物是“你”“我”,以第一人称叙述了去年与佳人春游幽会的场景,不仅有具体景象,还有佳人的话语,让整段文字看起来既客观又有代入感。

3. 写景

写景和叙事一样,都是改编歌词的一种方式。作词者用经典诗词进行歌词意境的构建,创造出饱含文化内涵的景观。

哪来的 一抹云/遮了我的月/半山腰 浓雾下/风撩拨弄弦/清清 浅浅/喜雨 春夜/哪开的 一池艳/染了整片天/风也停 雨也歇/蛙声渐入夜/无言 无眠/喜雨 春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作词:杜甫/何佳乐)

此歌中描绘了云遮月,浓雾缠山,春夜落雨又雨过天晴的画面。原诗中写景的是颔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首歌对雨的描写却是不同,在风的撩拨下,春雨缓缓而至,天空也不是一片俱黑,而且用了反问,“哪开的一池艳染了整片天”,相比原诗,少了份孤静,多了丝欢愉。

4. 抒情

《陈世骧文存》云:“抒情传统始于《诗经》。”[2]中国歌曲以抒情为传统,可见抒情的表达方式在歌词创作中的重要地位,《经典咏流传》的歌词中也不乏“抒情”手法的身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回忆共度的时光/蹉跎岁月总相伴/相聚的路虽遥远/手足之情留心间/兄弟啊/思念情深似海/我们曾共度灿烂的芳华/兄弟啊/看那万家灯火/思念汇成了歌/只为你唱着/漫漫人生独自闯/花好月圆生思念/看过世间的冷暖/难寻知己如你般(《相聚的路虽遥远》作词:王维/巴音满德呼)

歌曲的演唱对象是“我”的兄弟,段落中大部分句子都在表达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朴素却又真挚。特别是后四句的仿古写法,抒情表达在羁旅悲怀的艺术创作中被提升到极致。

以上都是根据分类而逐一举例,实际上歌词的表达方式往往不是孤立单一的,通常是多种结合。可以说,几乎每一首歌曲的歌词多多少少都会含有抒情的成分。只有多种创作表达方式相结合,才能让本来看似浅显的歌词富有多元性,富含层次感。

二、《经典咏流传》歌词再创作的艺术特色

《经典咏流传》歌词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对经典诗词的文学再创作。歌词语言与人的视觉、听觉、思想紧密相连,从这三个角度挖掘歌词的特点,可以把节目歌词的艺术特色简单归纳为歌词的口语化倾向、语言雅俗共赏、歌词具韵律感、歌词塑造镜头感、听觉语言渗透艺术情思五点内容。

(一)歌词口语化倾向

要使一首歌拥有广大受众,歌词就需具备通俗、简单、直白等特点。节目歌词创作在追求流行通俗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对具有书面语特征的传统诗词的颠覆。

云畔遮远山/山野路弯弯/歌飘山野间/……/歌飘山野东/歌飘山野西/歌飘山野间/歌飘山野南/歌飘山野北/绕江南(《鱼戏莲叶间》作词:佚名/贾轶男)

“云畔遮远山,山野路弯弯”仿自“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后面的“东”“西”“间”“南”“北”也是仿于汉乐府的《江南》。全词通俗易懂、朴实简洁,口语特征明显,更是秉承了原诗的简洁扼要、清爽活力。原诗《江南》本就隐约显露出口语化特征,而模仿改编后的“歌飘山野间”等词则更加倾向于现代口语。

歌词口语化使用得当,会使整首歌大放光彩。如:

爸妈曾经对我说 生活得有意义/老师也曾对我说 寸金难买寸光阴/时光偷偷溜过去 趁我还没在意/白日梦也没少做 醒来全都忘了/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明日歌》作词:钱福/贾轶男)

《明日歌》从孩子的角度关注现实生活,用父母师长的语言说明“今日事今日毕”的浅显道理,歌词的语言素材皆取自日常生活,口语化的歌词充斥着平凡的生活气息,这对于歌曲传播是一大优势。听众能够从中获取熟悉感并可能产生共鸣,在感性的同时灌注一定的理性思考,规劝所有成长中的少年要惜时努力,兼备“育人”功能。

妈妈呀妈妈 我去上学啦/妈妈呀妈妈 你会想我吗/陪着你长大 看你笑开花/陪你去学诗和画 等你回家(《陪你长大》作词:孟浩然/髙鼎/朱思敏)

这段歌词采用了对话的方式,前半部分是孩子对母亲说的,后半部分是母亲对即将上学的孩子说的,语言虽极其简单口语化,但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朴素的幸福感。从“我去上学”到“等你回家”,种种烟火小事中窥见“陪伴孩子成长”这个充满爱意的主题。

诗主文采,词重本色[3],语言的本色就是自然。自然美要求的是明白如话,减少过度的雕琢,如此一来,也就大大促进了歌曲的流传,提升了歌词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

(二)语言雅俗共赏

歌唱艺术作为一种大众化艺术,里面的歌词也应具备雅俗共赏的特点。高雅的诗词与带有娱乐性质、符合大众审美的通俗之语相结合,恰恰是《经典咏流传》的一个特色。

《经典咏流传》加工改编的歌词中,大多都兼备受众俗化和高雅艺术的需求。例如以下这首:

我多想 再和彩虹奔跑/我多想 再和蓝天合照/有种美好 静静照耀/就算渺小 也要远眺/给世界拥抱 给自己微笑/就算是 泪划过 我眼角/哪一种美好 没经历跌倒/泪在笑 做自己的骄傲/给世界拥抱 给自己微笑/每一分 每一秒 都重要/每一种快乐 要亲自寻找/美好总会遇见美好/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松》作词:杜荀鹤/二水)

摘录的上半部分从孩子的第一人称角度出发“诉说”,文笔浅白。“有种美好静静照耀,就算渺小也要远眺”,语言简短利落,一览无余。“哪一种美好没经历跌倒”“给世界拥抱,给自己微笑”,符合孩子纯真乐观的心态。“每一分每一秒都重要,每一种快乐要亲自寻找,美好总会遇见美好”,寥寥数语,看似简单童真,实则充满理趣。

歌词的最后部分是引自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小松》。《小松》写的是松树从一点微小刺头茁壮成为凌云巨木的故事,与歌曲表达的主题是吻合的,孩子也会从一颗小松成长为一棵大树。就像写文章一样,用典能够使文章显得文采斐然,而在现代歌词里引用古诗,也会使歌词文白错落有致,提升整首词的审美格局。

一节节一段段/四季青冬日展/春雨过/开遍满山/任风吹任雪漫/直中曲宁不弯/傲骨深藏/屹立山峦/……/不问前路/不论甜和苦/只为心中/不变的态度(《竹石》作词:郑燮/何佳乐)

这首歌是基于郑板桥的《竹石》而作的,赞颂的是竹子迎风而立、无惧风雨的坚韧和刚烈。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岁寒三友”之一,本身就承载着浓烈的文化精神。前段歌词应属雅,尤其是“展”“漫”两字用得有点古诗的味道,但语句并不难理解,可谓通俗中亦有雅趣。“傲骨深藏”实则是个倒装句,按照现代语法应为“深藏傲骨”,在歌词中运用倒装,会让语言带有古文的特征。后段自“不问前路”起,是完全平实直接的语言,直抒胸臆。头尾并读,作者匠心独运地将雅与俗结合,坦率中又包含深意。

(三)歌词具韵律感

一首歌曲之所以能够抓住听众的耳朵,大多因其曲谱编排符合多数人的审美,其次,则是歌词的韵律符合听众所认可的美学规律。

歌词的韵律,通常会被默认为是字的押韵。押韵会使歌词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性,在演唱者不断地重复和歌唱中,歌词自身的音乐感也会随即悄然而至。

韵的构成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头韵、行内韵、脚韵[4]。与英文不同的是,中文通常都是押脚韵。音韵相押的字被归并成类,称为韵辙。例如:

一朝花开傍柳/寻香误觅亭侯/纵饮朝霞半日晖/风雨着不透/一任宫长骁瘦/台高冰泪难流/锦书送罢蓦回首/无余岁可偷(《知否知否》作词:李清照/张靖怡)

截取的这段词除了三、六两句,其余各句尾都押了同一韵由求辙(ou)。在没有音乐背景的情况下仔细读来,也会有一种调韵。也就是说,歌词押韵能够使原本涣散的音节紧密相连,以韵脚为点牵制住整首词的曲调。

歌词的韵脚可以根据歌题来确定:

晚霞照叶垂 明月逐人归/风冷笛声脆 人隔千山水/当年青山翠 春潮声如雷/携手伴同归 如今几人回/春风吹呀吹 吹皱一江水/浪花呀浪花 波波连烟翠/春风吹呀吹 眼里一汪泪/故乡去不回 夜夜人不寐(《一江水》作词:王安石/二水)

《一江水》每句押的都是灰堆辙(ei)。恰好上面两例的脚韵都与歌题脚韵一致,不过有一部分原因在于题目就是内容的一部分,作者故意把题压到了“脚”处。

除了用题目韵脚押词韵外,也有根据情绪定韵脚的情况。韵可分为响韵和哑韵。顾名思义,响韵开口大,发音洪亮,哑韵开口小,发音低柔,譬如以下这首:

不问归来路 不问明日光/且听鼓阵阵 任霞红染衣裳/星月伴剑眉 风吹石割伤/云何同行无旧友 只因芳魂荡平疆/莫叹辜负春花暖 莫惜少年好时光(《少年行》作词:王维/阿布)

这首词押的韵脚是江阳辙(ang),开口度大,发音豪放明亮,方便演唱者高音处理。与上面押韵例子不同,这段歌词并非句句押韵,而是选择了“逢双押韵”,在降低创作难度的同时,也让整首词读来有了些许起伏。

歌词不是单纯的艺术语言,词作者一定要有音乐意识。节目歌曲大多是基于古典诗词改编的,自然也承袭了押韵这一优良传统,光是读歌词,就能感受到音乐和谐的律动之美。

(四)歌词具镜头感

在节目中重新改编创作后的歌词,在音乐的加持下,营造出了其独特的镜头感,不像是原有的诗词仅仅具有画面感,仅仅如照片一般。它更像是一台电影放映机,音乐一起,一幅幅活泼的画面便呈现在观众听众的眼前。

天地不现寒鸦 万里寻不见人家/在群山环抱之下 安处于江心之上/任大雪潇潇的下 苍华了簪起的发/那悬崖盛开的花 是水墨泼出的画/蓑衣 箬笠 手上一点 握力/我泛舟 过隙 心中再加一点 魄力/于寒风矗立 闭目也 凝神聚气/何谓那勇者无敌 何畏这万籁俱寂/……/飞绝了心中的悲切让我空空如也/冰封了万径都踪灭铺满皑皑白雪/所有苦难的历练尽管更加凛冽/我站在浩瀚的江面迎接更多考验(《江雪》作词:柳宗元/董宝石/王朝)

开头是环境描写,天地无物,唯有雪飘,“我”在千里冰封的景象里孤独泛舟,俨然构成了一处“寒江独钓”的镜头。《江雪》是出自柳宗元笔下人们耳熟能详的名作,这段歌词是在诗的基础上化译并融入自己的思考。原诗具有多样化解读的特征,有人认为“孤舟蓑笠翁”带有自喻色彩,而歌词作者改编后完全将自己代入了歌词,成了这个镜头的主人公,让整个表达更加明确。整篇歌词传达的主题是虽穿行在冰雪之境中,但“我”会从冰冷沉沦里吸取高洁的勇气,字里行间隐隐投射出一股安然和自信。镜头语言的细致阐释可以使人进入沉浸式体验,感受从未经历过的人生,丰富阅历,激发艺术潜能。

在那条装满故事的老街/当夜深人静雪落满屋檐/我陪着爷爷坐在那座火炉边/听他讲那斑驳的岁月/当一朝春尽花落红颜老/叹西风残阳往事多感伤/他望着窗外回忆碎雨入梦乡/……/人生无根蒂 飘如陌上尘(《岁月不待人》作词:陶渊明/王雅君)

歌词的开头,通过使用“老街”“深夜”“落雪的屋檐”等意象,塑造了一幅温馨的情景,像是有摄影机般对场景从外到里进行气氛渲染,镜头慢慢拉近主人公,刻画了一卷带有年代感的斑驳影片。“望着窗外回忆碎雨入梦”,将镜头切回了外景,前后照应,也体现了歌词塑造影片镜头感的完整性。具有画面感镜头感的歌词容易带领歌众[5]入境,引发同种情绪的爆发,有记忆点,也就容易让人喜欢、容易令人记忆深刻。

歌曲所呈现的画面感又往往与意象的选取关系紧密。意象是诗歌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歌词里将这种带有主观情感的具体事物也称为“意象”,但是歌词里的意象更加注重开发感觉、呈现意义。歌曲立象是为了衍情,不同的歌曲传递的情绪不同,因此选择的意象也不同。

小黄灯 白月影 光阴赋秋冬/有个他 窗棂下 沧心咏天涯/苦乐多 衣衫薄 诗句里荡长波/旅中人 途上客 一生一阕歌/……/海上花 雾中塔 枝上吐新芽/循着他 声声扬 回响缭云崖(《一生一阕歌》作词:白居易/王海涛)

作者选取了“小黄灯”“白月影”“海上花”“雾中塔”作为意象。白色是一种独特的中性色彩,它合纯洁与虚无为一;黄色又是典型的暖色,小小的黄色油灯在无尽的白月光下渲染得更加凄苦。在这样的情境下,窗棂下有个他在吟咏天涯,孤苦伶仃之感跃然而出。意象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积淀,海和雾经常被用作困境逆境的喻体,花和塔又通常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旅中人,途上客,漂泊之人渴求的正是可以支撑精神的“花”和能够指引方向的“塔”。移情入景,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一生一阙歌”的思乡愁苦。

总之,丰富多彩的语言镜头能够拓展歌词的内涵和深度,语言利用人的视觉进行加工创造,对丰富歌词创作也是大有裨益。

(五)听觉语言渗透艺术情思

好的歌词可以营造画面感,但是,艺术的表达往往要依赖于创造者的思想和价值观的传递,词作中透露出的细枝末节的情感哲思往往能成为一首歌曲的灵魂。

诗歌本身就带有诗人的情感,节目中的歌词是基于经典诗词的再创作,通常情况下也需要继承这首诗的精神,甚至会在此基础上进行情感升华。比如克莉丝汀演唱兼作词的《一百万个可能》:

昔者 庄周梦为胡蝶/梦着 栩栩然胡蝶也/飘着 蝶不知周也/醒着 则籧籧然周也/觉着 周与蝶必有别/想着 翩翩游寒野/在一瞬间 有一百万个可能/该向前走 或者继续等/这冬夜里 有百万个不确定/渐入深夜 或期盼天明/云空的泪 一如冰凌结晶了 成雪花垂/这一瞬间 有一百万个可能/窝进棉被 或面对寒冷(《一百万个可能》作词:克莉丝汀)

这首歌曲引用的是“庄周梦蝶”这个典故,庄子阐述了他在梦里变成蝴蝶的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人和蝴蝶所在的场景,哪一处才是真实的世界?但克莉丝汀在歌曲中所传达出的思想是不同的:事物的发展具有随机性,无论是原地不动还是向前走,你当下面临的每一个选择都会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人生会有不止一百万个可能。这种“一瞬间会有一百万个可能”的思想实际上是对庄子“追寻实质”这一哲学的延伸。

除此之外,还有通过塑造人物来传达价值观的歌曲:

开元诗我唐 朝霞仿酒妆/愿得致君王 尧舜上/胸中万卷 裘马轻狂/秋风破 唤我 野老野老/茅屋风雨扰 长安万里遥/然一身莫保 漂泊入风涛(《望岳》作词:杜甫/丁玲)

节目歌曲创作首先要选词,演唱者选了杜甫的《望岳》,但词作人却在歌词里融入了杜甫的一生。盛世开元,以诗颂唐,诗人酒后脸庞如朝霞般潮红,愿辅助君王使之功高于尧舜之上,胸中万卷诗书,恃才轻狂。前段表现了杜甫匡君济世的抱负和政治理想。然而现实给了他一重击,“茅屋为秋风所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远离长安,居无定所,理想破灭。但纵使漂泊无归,杜甫仍然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之情,“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之志,在苦难面前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抑郁不平中寻求精神的超脱。纵览全词,歌曲《望岳》讲述了杜甫飘零的一生,以及其对苦难的抗争,豪情满怀。

在所有文学创作中,吐露情思素来为语言的旨归,歌词创作也不例外。但是,跻身艺术领域的歌词不应是仅供娱乐的载体,也应该承载着弘扬民族文化、诗词精神的功用。

三、结语

以“和诗以歌”的形式为定位的《经典咏流传》节目,将流行音乐和经典诗词相结合,让观众体会到了传统文化之美。节目中的歌词改编创作,是对经典诗词的再解读、再赋予和再传承。笔者从歌词的口语化倾向、语言雅俗共赏、歌词具韵律感、歌词塑造镜头感、听觉语言渗透艺术情思等五个方面分析了《经典咏流传》歌词的艺术特色,发现经典诗词和当代音乐相结合也能很好地展现传统文化的意境,冲击观众的视觉,引发人们的共鸣。在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歌词再创作,是对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有效手段。

[1] 白亭亭, 张向东.《经典咏流传》的审美文化评析[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4(5): 125–128.

[2] 陈世骧. 陈世骧文存[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3] 刘多多. 林夕歌词的文化与诗学阐释[D]. 漳州: 闽南师范大学, 2018: 47.

[4] 陆正兰. 歌词艺术十二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43.

[5] 陆正兰. 从《经典咏流传》看歌曲的经典化方式[J]. 中国文艺评论, 2018(9): 68–74.

: Based on the Recreation of Lyrics of Classic Poems

PAN Mao-miao, Yi Zhi-we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Pingxiang University, Pingxiang Jiangxi 337000, China)

The study on lyrics composition has always been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 of the lyrics research. The CCTV programis a TV program that takes “classical poems” as the content and “singing” as the means, perfectly integrating poems and music to introduc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ocusing on the lyrics i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ypes of lyrics created in the program, elaborat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reated lyrics, and reveals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lyrics created in the program.

; lyrics creatio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G222

A

2095-9249(2021)02-0106-06

2020-12-21

潘毛妙(1996—),女,浙江永嘉人,汉语言文学2016级本科生。

易志文(1971—),男,江西萍乡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管理,Email:yizhiwen88@163.com。

〔责任编校:吴侃民〕

猜你喜欢

经典咏流传诗词创作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一墙之隔》创作谈
《经典咏流传》: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
《经典咏流传》
传承诗词之美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
创作随笔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