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探讨
2021-11-28李希勇
李希勇,刘 熹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探讨
李希勇,刘 熹
(萍乡学院 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江西 萍乡 337000)
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理论分析和实践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施举措,其有效路径在于通过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平台,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创业意识。
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路径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欧美很多发达国家已有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施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经过近二十多年的探索与研究,也取得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但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方面还有广阔研究空间,尤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深入探索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新的时期,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使命,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应该积极探索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践,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平台四个方面做好两者的深度融合,不断深化创新教改教育模式,真正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开展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强化专业应用和创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信心。专业教育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发挥创新创业潜力;而创新创业教育也离不开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持,是专业教育落实到应用型转型的实践和推动,两者之间要相辅相成,要齐头并进,真正落实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应用型本科高校通常基于OBE理念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职业意识的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一致,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是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重构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描述,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已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中,但还要从实质上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管理方法、执行力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为日后的高质量就业和时机成熟时的创业打好良好的基础。
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确保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能力、素质达到预期要求,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在大学低年级时,学生刚刚从中学进入大学,需要逐步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此时的专业学习主要以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创新创业教育同步进行通识性创新创业知识传授,并将适合对应专业的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当中;在大学高年级时,需要大力加强专业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团结协作精神,进而在专业教育的实施中,加入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高效开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学习与创新实践的紧密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知识与创新应用同步加强,有序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思维和理念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在专业教学的实施中,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熟练,实现专业技术的转化和创新应用的延伸,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通过产学研教学和实训,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中,基于各个专业中不同要素的协同,必须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无缝对接到专业教育,形成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达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整合和优化,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深度融合。
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反哺创新创业教育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深入考查各专业课程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融合点,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和相辅相成,一是将创新创业课程和训练纳入学分管理,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质性强化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二是从专业学科建设角度,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案例与元素,积极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突出专业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塑造。基于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积极探索课程资源的整合,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创新创业资源,实现课程体系内在的融合,同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将前沿知识、技术应用、发展动态及相关创新创业案例引入专业课程课堂,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这样,一方面增加了专业课程课堂吸引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兴趣,进而两者相互映衬,互为支撑,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在具体实施中,低年级专业课中渗透创新创业基本素质要求,进行创新知识储备,如在专业课中结合先进专业理念、前沿专业技术加强学生对创新的理解;高年级专业课中侧重创业意识的建立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如在专业课中融入公司团队管理和创业风险管理等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在见习实习、毕业设计中融入创新创业实践,如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作为毕业设计,从前期创新训练、创业实践一直持续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甚至部分项目可延续到毕业后成为真实的创业项目。
通过构建以专业教学为基础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同时,在专业课程中适当融入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价值,有效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
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中,校级层面对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等创新创业公共通识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对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单独设计创新实践学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通识层面的要求。各教学学院和相应专业积极开发并推出相关融合创新创业理念的主干专业课程、特色品牌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项目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创新创业教育切实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反哺创新创业教育[2]。
三、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推动教学方式创新
应用型本科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一方面具备利用自身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具备基于专业思维的创新能力,这与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的实践导向高度一致,两方面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提升不同知识领域和不同应用场景中的实践能力。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下的教学模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教学内容的叠加,而是学科层面的渗透和融合。新的教育模式的推动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新型教学方式下,教师要打破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如设计教学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做中学”的形式进行专业教学;鼓励专业教师以工作室的形式分组开展实践教学,由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探讨,工作室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学生在教师引导和培养下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素质。同时,在课程教学中优化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学的关系,把专业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的全新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方式创新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实施之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教师自身不但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通过进修、企业锻炼、创新创业实践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素养;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校政合作,聘请来自政府、企业的一线岗位技术人员,聘请具有创新创业经历的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项目训练活动,打造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支撑新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高度重视专业课程的实践和实训,专业课程的实践实训能够很好体现创新创业理念,要打破学生对于传统课程中实践实训的认知,建立更完善、更科学的实践教学设计,让学生得到更有效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训练。在第二课堂中紧密结合专业技能训练和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的直观认识,激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第二课堂,构建由各类专业赛事的校级初赛、创新创业专项赛事、各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活动组成的学科竞赛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认知、团队合作意识、组织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素质,实现全方位育人。
四、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培养创新能力
设计适应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支撑专业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训练的实践平台[3],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在实践教学设计中,大力开展教学改革,精心设计探索型和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方法上采用研讨式、体验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实践平台的建设中,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也是关键举措,借助企业力量培养学生的职业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4],形成务实的专业学习氛围,校企共同打造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践平台,师生共同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实际运行,在提升教学实效的同时,形成教学案例,运用案例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在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过程中,高校要与政府、企业等外部资源进行合作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在资源共享、产学研方面实质合作,积极挖掘政府、企业的优势资源,增强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聚合力,让政府和企业把与高校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举措落实到企业运营之中,并有相应的政策机制提供保障。高校和政府、企业要在扩展合作领域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优化校政、校企实践实训平台,让学生走出教室和实验室,进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队列之中,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这不仅能提升高校在社会的影响力,也以全新的形式实现了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做好做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并发挥其耦合联动功能。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时代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融合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形式和建设实践平台,全面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联动融合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专业素质,是其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有益探索。
[1] 张艳萍.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探讨[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0(5): 99‒104.
[2] 赵亮.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高校课程体系重构——基于理论与实践角度分析[J]. 江苏高教, 2020(6): 83‒88.
[3] 苏明政, 张满林.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研究:原则、体系与保障机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51): 48‒49.
[4] 罗昆, 张廷龙.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路径与实践——基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2019, 21(5): 104‒107.
Exploration on Integra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LI Xi-yong, LIU Xi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Pingxiang University, Pingxiang Jiangxi 337000, Chin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Based o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ractical discussion,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conduct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effective path li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systematical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simultaneously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nsciousness.
application orient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deep integration; path
G647.38
A
2095-9249(2021)02-0102-04
2020-11-12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19YB287)
李希勇(1978—),男,江西萍乡人,教授,研究方向:软件研发与评估,大数据安全。
〔责任编校:王中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