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
2021-11-28李林
李 林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
李 林
(蚌埠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篇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内容。当前,针对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应发挥好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主渠道作用,讲清楚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本质内涵、生成逻辑和时代意蕴,把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行为能力作为教学重要的目标,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素养。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思想道德与法治”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1]。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强调:“大学生应接受国家安全系统化学习训练,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能力。”[2]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要求“持续推动国家安全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头脑”[3]。因此,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主渠道,本文在分析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探寻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
一、新时代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现状检视
加强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提升其国家安全意识和国家安全行为能力,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分析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现状,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进行针对性教学的前提。
(一)部分学生在维护国家安全责任上知行脱节,呈现狭隘化、功利化倾向
2020年春,笔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期间,随机抽取1160名学生进行了“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状况”的校本问卷调研,其中有效问卷1126份,有效率97.07%。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整体呈上升态势,但与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目标还有一些差距。一方面,多数学生能较明确地认识到新时代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及其重要性,但也有少数学生缺乏科学导向的行动力。调查发现,96.27%的学生认为“国家安全在任何时候都是关系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的大事”。大部分学生懂得“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道理,对维护国家安全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但在国家安全遭遇威胁时又有可能表现出行动上的困惑和畏难,即不敢报告、不知向谁报告或不予理睬,难以履行《国家安全法》规定的“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线索”义务。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国家安全教育价值的认识狭隘化、功利化。在问卷调查“我国目前面临着哪些安全威胁?(按严峻性排列)”这一问题时,43.16%学生将政治安全威胁列在首位,而对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没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警惕。长期的和平繁荣环境使得学生对当下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缺乏切实的感受和必要的了解,选择“国家安全问题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仅占36.41%,还有63.59%的学生对国家安全威胁认识不清或认为距离自己生活很远。同时,在工具理性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狭隘地认为“国家安全教育对专业能力和就业赚钱没什么用”,甚至在高薪兼职等幌子下可能做出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在网络上以求职招聘、学术研究等名义为掩护,欺骗、勾连在校大学生窃取、出卖国家秘密的案件时有发生[4]235,这些问题的发生凸显了加强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迫切性。
(二)部分教师对国家安全观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把握不准
高校教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高度认同,但对国家安全教育“教什么”把握不准。一是将国家安全教育简单混同于国防教育或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有专门讲授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但有教师却将国家安全教育的重点定位于入学军训和军事理论课,“将国家安全观教育简单视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或“单一理解为国防教育”[5]。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确实离不开上述教育载体,达成增进国家认同以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等目标,从而实现情感教育、规范教育的统一,同时教师更需通过全方位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二是国家安全教育偏重于安全知识教育。有的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国家安全知识讲授和法律条文阐释,仅满足于国家安全理论、历史、形势、战略与制度等方面的知识灌输,“不是以阐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任务”[6],未把国家安全意识和行为能力看作是时代新人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治素养,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难免会背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政治理论属性。当然,国家安全教育不仅依托国家安全知识,更依赖于国家安全意识培育,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统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知识教育,正确把握价值引领、能力提升与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
(三)有些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有待构建,渠道融合与管理机制尚需完善
高校是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重要主体,在国家安全教育渠道和管理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探索,但也存在渠道间各自为政、缺乏有效协调等问题。首先,国家安全教育渠道分散化。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是一项需要各部门协同创新的系统工程,而“在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一些学校存在活动形式固定、内容陈旧、覆盖面小、参与度低、重形式轻内容等诸多问题”[7]。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一定程度地存在程序安排、氛围营造、内容供给等方面的碎片化和浅表化问题,思政课相关教学内容对此往往缺乏整体目标的统筹,学校和社会蕴含的教育资源未能充分挖掘利用,教育内容的设计和教育过程的指导有待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次,国家安全教育管理机制虚化。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不能单靠知识灌输和突击活动,还需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来保证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高校推进国家安全教育的纵深发展有一定的基础,但完整的国家安全教育管理机制和具体实施方案并不多见,如有高校把涉及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多方面的国家安全教育划归保卫或学生工作部门,这就难以全面保障教育的实效性。因此,亟待构建整体谋划、合力推进、力求实效的立体化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切实解决国家安全教育激励不足、督导不够等问题。
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核心要义
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外延同思政课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高度契合,利用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内在逻辑上的可行性。”[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9]。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在有限的教学内容中讲深讲透并非易事。因此,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要从整体上把握其核心要义,强化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本质内涵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安全”“国家安全”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概念的内涵。“安全”与危险、威胁相对,亦指向对和平、美好的维护。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寻求安全、认识安全并积极维护安全的历史。个体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领域都离不开安全的保障,安全更是保证国家有序发展的头等大事。1983年,我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使用“国家安全”概念,“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和加强反间谍工作,国务院提请这次大会批准成立国家安全部,以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10]这时,“国家安全”主要涉及传统对外的反间谍工作。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概念,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新《国家安全法》规定:“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11]可见,国家安全需要风险防范、威胁化解和环境营造的国家安全行为能力的保障,同时不可盲目将个体人身安全或企业生产安全等非国家主体、尚未上升至国家核心利益和其他重大利益高度的一般安全泛化到国家安全范围之中,“只有以特定意义上的国家安全问题(troubles),而不是以一般意义上的安全问题(issues)为研究对象,才能避免研究泛化,才会对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可操作性”[12]。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在“总体”[13],不仅包括各领域“量”的广泛性安全,更是系统性、辩证性和统领性等“质”的规定性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严格遵循五个基本要求,正确处理五对基本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谁的安全”“什么威胁安全”“谁维护安全”“怎样保障安全”等议题,阐释其与追求自身绝对安全的资本主义国家安全观的本质不同。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生成逻辑
全面立体地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需要进一步阐述其生成的逻辑性。首先,从历史逻辑看,古代中国国家安全问题集中于政治安全、与少数民族摩擦碰撞的军事安全和社会安全等领域[14],各王朝在治国理政中形成的国家安全观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生成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近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没有“发展”就没有国家“安全”。新中国的建立,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安全、主权安全与政治安全等,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党的国家安全战略随着国际格局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创新。其次,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国家安全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求存图安、当家作主、富民强国的实践中得以升华,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我国国家安全观历经从保卫革命政权、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求生存”安全观,到符合改革开放需求的“谋发展”安全观,继而向新时代“要复兴”安全观的转型和跃升[15]。马克思主义安全观和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安全思想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塑造的理论基石。最后,从文化逻辑看,中华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以和为贵”“天人合一”和“居安思危”等理念,蕴涵着对个体生命安全的关怀、对社会安定的追求和实现国家安全的方法论等安全战略文化。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内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对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重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等,是对传统文化中治国安邦智慧的时代诠释,有着不同于西方国家安全观的文化底色。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时代意蕴
在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外延、时空领域、内外因素都发生巨大变化的新形势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有其现实必要性,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时代意蕴。一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必然选择。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国家主权和尊严、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受到境内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而国家安全是国土、国民和文化等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依托,没有国家安全则可能造成山河破碎、骨肉分离、文化断流。因此,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坚持维护国家发展主体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保障。二是引导学生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回应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新期待。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安全”成为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人民期待国家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上更加全面有力,在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和化解生存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突出问题上更加有效,而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行动指南。三是引导学生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武器。实现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夙愿,但它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近代社会中华民族复兴进程多次被打断的教训告诉我们,国家安全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明显增多,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任务繁重艰巨”[16]。在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过程中,要继续以总体国家安全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三、“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7]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不仅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要义,还要找到有效路径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转变教学理念,把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行为能力作为教学重要目标
目标是教学的航标,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指向。“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承载着“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10的教学目标。然而,受传统价值取向的影响,一些教师忽视了该课程在提升两大基本素质中内蕴的国家安全素养教育功能。实际上,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既是做忠诚爱国者的思想道德需要,也是履行法律义务的必然要求。因此,“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作为教学重点,并从战略上认识其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需要注意的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涉及政治学、军事学、外交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诸多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思政课教师需要在坚持统一目标下发挥多学科研究的支撑作用,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思政课程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重点应定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6]范围内,形成多样一体的思政课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体系。同时,还应打破学科界限,将国家安全知识、历史、战略、法律等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为大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国家安全教育。
(二)丰富教学内容,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新教材延续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绪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四大模块。虽然该教材第三章专门设置有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但从国家安全教育目标来看,“大学阶段,重点围绕理解中华民族命运与国家关系,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18]。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除了安排系统的专题讲授外,应在遵循“在大学现有相关课程中丰富和充实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2]要求中突破个别章节,从更宏观的视角与内在脉络来展开教学。如在“绪论”部分,强调大学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增强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身份意识;在“思想教育”部分,强调要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就必须将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案例和数据引导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人人需要为、人人可以为、人人必须为,强化大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发展的忧患意识;在“道德教育”部分,以培育大学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为主要目的,强化大学生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领域积极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在“法治教育”部分,通过法律权利义务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要结合课程背景、性质和特点设计融入路径,而避免“千课一面”,更好地发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三)改进教学方式,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素养
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除了一般的讲授法以外,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如通过小组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和案例,运用参与式、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认识到危害国家安全的现象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必须加强警惕和防范,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使命感。要实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化,理论的透彻理解与实践的感知体悟缺一不可,“发展和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19]。在实践教学方面,第一,开展国家安全知识竞赛。如在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在讲授总体国家安全观专题内容后,以“三新融合”(借助新媒体、利用新资源、拓展新形式)模式开展了“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利用“全国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知识竞赛”平台组织竞赛,通过以赛促学,在课堂内外掀起学习国家安全知识的热潮。第二,普法宣讲活动。教师可组织大学生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或周末、寒暑假期间,到基层开展普法宣讲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宣传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等内容,增强大学生的法治实践能力。第三,现地教学。思政课教师可组织大学生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综合性和专题性教育基地调研学习,如了解周边人群的国家安全观念,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实践,促进总体国家安全观入脑入心。在一系列实践中,抽象体系化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得以丰富现实化,并形成珍贵的思政课教学资源。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17-10-28(1).
[2]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EB/OL]. (2018-04-09)[2021-09-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804/t20180412_332965.html.
[3]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 (2020-04-28)[2021-09-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
[4] 本书编写组. 思想道德与法治[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5] 吴跃东. 大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影响因素分析[J]. 当代青年研究, 2019(3): 39–45.
[6] 黄爱宝, 陈瑞昕. 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定位与多维价值[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10.
[7] 马乔恩, 吴玉军.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9(11): 4–8.
[8] 江天雨. 讲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课[N]. 中国教育报,2020-11-06(8).
[9]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20-03-19(1).
[10] 政府工作报告——一九八三年六月六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N]. 人民日报, 1983-06-24(0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M].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5: 3.
[12] 李文良. 国家安全:问题、逻辑及其学科建设[J].国际安全研究,2020(4):3–23.
[13] 杨海. 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总体性”探析[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9(12):54–63.
[14] 辛文,韩鹏杰. 国家安全学理论视角下的西周国家安全思想研究[J]. 国际安全研究, 2020(6):105–128+155-156.
[15] 王雷. 调整与完善, 继承与创新——论建国以来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演进[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4(6): 31–37.
[1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 8.
[17]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39.
[18] 教育部. 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EB/OL]. (2020-10-20)[2021-09-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010/t20201027_496805.html.
[19] 第斯多惠.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 袁一安,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78.
The Education of General View of National Security for Students in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Based on the Course of “Ideology,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LI Lin
(School of Marxism, Bengbu Medical College, Bengbu Anhui 233030, China)
A general view of national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t is an integral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presen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 of a general view of national security for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course of “Ideology and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the main channel, expound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generation logic and era implication of a holistic view of national security, and strive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security awareness and behavior ability in the education path, integrate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into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and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security literacy with rich and diverse teaching activities.
college students; the education of general view of national security; the course of “Ideology,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2021-09-25
蚌埠医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9jyxm21)
李林(1989—),男,安徽固镇人,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G641
A
2095-9249(2021)05-0103-05
〔责任编校:王中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