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苓白术颗粒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研究

2021-11-28

北方药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菌群失调白术小肠

石 洁

(河南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院医学科,河南 洛阳 471000)

前言

消化系统疾病是十分常见的疾病,是人体内部肝脏、肠胃、食道等器官发生功能性障碍引发的疾病,在临床中所占比例约为内科门诊病患的二分之一。消化道疾病受饮食习惯、生活作息等因素的影响,此外,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该疾病的发展趋势有着莫大的关系。肠道菌群是最庞大的微生物群体,主要聚集在宿主肠道内部,菌种繁多,能够促进消化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行。肠道菌群通过肠道起作用,各菌种相互制衡并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具有相对稳定的比例和数量[1]。乳酸杆菌、双岐杆菌等是较为常见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够将蛋白质和糖类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为人体提供能量,同时可助力吸收微量矿物质,维持生理功能所需的常量元素,此外,还可以将摄入的食物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和维生素,补充必要的养分[2]。当肠道环境发生变化,加上抗生素的长期影响,较活跃的敏感肠菌将会被抑制,其他细菌乘虚而入并且大量繁殖,扰乱了正常的菌群结构,此时所引发的病理症状即为肠道菌群失调[3]。因此如何保持调节肠道菌群是临床十分关注的话题。

1 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消化道疾病

肠道具有分解吸收、消化排毒双重功能,平衡的菌群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肠道环境,对维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菌群无法得到平衡,势必会直接作用于消化道,从而引起消化道疾病。近年来,功能性消化不良(FD)、炎症性肠病(IBD)以及结直肠癌(CRC)均为临床常见疾病,疾病发生率居高不下。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衡影响着消化道疾病的生长于发展,该话题是临床中的热点话题[4]。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P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该病发生频率较高。患者大多表现为小腹胀痛、恶心呕吐以及食欲不振等,病症呈现间歇性,也可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们的饮食作息以及身体健康[5]。有文献指出,肠道菌群失调是引起消化不良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肠道菌群组合发生改变。肠道中生存着的微生物可分为三大类,有抑制病菌、增强免疫力的益生菌;有影响肠胃蠕动和吸收的致病菌,有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中性菌。有研究把健康人群和消化道患者进行比较,发现体内有益菌所占比例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健壮人群的肠道益生菌比例占7成,普通人群占3成,便秘患者、癌症病人体内有益菌只占1成[6]。由此可见,有益菌数量减少,人体病变的几率就越大。当有害菌增多时,肠道会因膳食纤维不足导致粪便大量囤积,由此造成肠道堵塞,此时引起细菌感染导致腹泻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此外,不健康的肠道会滋生病菌并不断腐蚀肠壁,增加肠壁负担,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病原体侵入[7]。肠道菌群失调的另一方面表现为小肠细菌生长过剩。小肠瘀滞是引起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主要原因,在小肠中,细菌量是极少的,但小肠细菌过度繁殖时,优势菌种将逐渐减少,结肠样菌群占领小肠,此时会直接损坏紧密联系的蛋白质。小肠环境的改变,使肠胃黏膜的通透性大大增加,从而减低肠屏障功能,无法抵抗病原体的入侵[8]。此外,小肠细菌的过度增长,对肠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具有直接作用,滋生的细菌可以争夺膳食中的维生素B12,消化功能被削弱从而引起消化不良。该种原因引起的症状一般包括吸收不良和原发疾病两方面的症状。轻重患者具有很大的差异,轻者仅有较轻程度的腹泻、贫血和体重减轻;严重者可出现程度较大的脱水,电解质紊乱,脂肪泻,腹胀、贫血,血压下降等症状。

1.2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大多发生于回肠、直肠和结肠,是由肠道发炎引起的疾病,是消化科的多发疾病。克罗恩病(CD)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同属于IBD,患者表现为排便出血、腹部胀痛、频繁腹泻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结肠中毒、肠穿孔等危重病症,严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许多研究表明,IBD的诱发因素与肠道细菌密切相关。有学者在动物试验中,以剔除炎症因子的模型小鼠作为对象,观察肠道细菌引发的组织变化以及IBD炎症反应。观察发现在结肠和回肠处,是频繁发生IBD的地方[9]。此外,使用UC患者肠菌分离出的细菌进行培养,在所培养的变形梭状杆菌上清液中,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给予小鼠灌肠,观察后发现小鼠的肠道变化与人类UC病变相似。该试验表明,微生物在IBD的发生与发展中是触发因素。此外,被广泛关注的还有黏附侵袭性大肠杆菌(AIEC),AIEC具有强烈的黏着性和侵蚀性,直接侵蚀并繁殖大量病变细菌,使肠黏膜屏障遭到严重破坏[10]。此时肠道菌群处于失衡状态,菌群的组成发生了非正常性改变,加上免疫功能出现漏洞,抗炎性物质生成受到阻碍,此时炎症因子有机可乘,开始蔓延,从而引起机体慢性炎症。

1.3 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CRC)是当代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该病早期症状并不显著,随着病情的加重临床病症会越来越明显,早期可表现为腹泻、血便、便秘交替以及局部腹痛等,病情晚期可出现营养不良、体重减轻、贫血等全身性症状。当前,肠道微生物与致癌机制尚有待证实,但不可否认的是结直肠癌的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1]。已知菌群的比例、数量以及组合的改变与结直肠癌有密切联系,菌群的失衡是引发结直肠癌主要因素。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下,致病菌的数量增加,不断侵蚀肠壁,破坏正常的肠道粘膜,同时诱导氧化应激反应,促使DNA完整性受损,容易诱导炎症以及肿瘤发生。此时,肠道菌群的组成核功能发生改变,使致病菌更易在肠腔定植,易引起CRC[12]。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如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CETBF)可引起腹泻,致病性大肠杆菌可引起食物中毒,具核梭杆菌是引发大肠癌的嫌疑菌[13]。另外,肠道中越往下菌群越多,据统计结肠中的细菌是小肠的1010倍,而患癌的风险大肠约为小肠的12倍,因此在消化道肿瘤中应对肠道菌群给予更多关注。

2 参苓白术颗粒在肠道菌群的调节机制

肠道菌种的平衡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的益生菌在肠道内部扮演者重要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例如:①当人们摄入食物时,益生菌负责分解和消化,吸收营养,输送水分排解粪便;②形成均匀、规律的蠕动速度,促进排便通畅;③助力合成维他命,供给人体热量产生、止血和骨骼形成所需元素;④及时抑制有害物质,保证肠道环境;⑤提高机体免疫力,抵制病原菌在体内大量繁殖。良好的肠道环境中,生存着数量很少的有害菌,它们的代谢物显示为毒性,但这对人体的健康并不产生影响[14]。当肠道环境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时,有益菌与有害菌的增长将呈现反比趋势,此消彼长,有害菌将处于占据主导地位,菌群的失衡将引发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不良反应,严重威胁人体健康。肠道菌种失调除了上述所描述的消化道疾病之外,还可能引发肥胖、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甚至癌症等[15]。因此引起肠道菌群的调节的高度重视。

中医认为,消化性疾病主要与肠胃虚弱有关。该病主要是因为肠胃虚弱导致肠道通畅性受阻和分泌紊乱,究其根源则离不开肠道菌群的失衡。因此需给予药物干预,只有调节好肠道各菌群的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引发的消化性疾病。参苓白术颗粒,其成分营养价值、药用价值高,属于中成药,由甘草、人参、茯苓、莲子、山药,砂仁、桔梗,麸炒白术、薏苡仁以及白扁豆组成。参苓白术丸属于一种温和的中草药,药性温和,对人体副作用较小。配方中,人参是最为常见的补品,被东方东方医学界誉为药中极品,主要治疗机体虚损、反胃吐食等不良症状,能够起到调理肠胃、补充元气、安神益智的作用;白术、茯苓能够中和体内湿气、热气,健脾益气,在临床中对于体内湿邪过盛具有非常好的作用;甘草、山药药性甘平,二者具有相互补养的功效,具有补脾止泻,补脾润肺,益气复脉,益肾固精的作用;桔梗作用于肺,有润肺止咳、疏通瘀滞、稀脓排毒的功效;薏苡仁、白扁豆温凉互补,可健脾、补肺、清热解毒、消肿利尿、止泻固本等[16]。在多种药材的共同作用下,益气补血、调节肠胃作用更佳,患者服用后可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肠胃吸收,及时恢复健康。参苓白术颗粒可促进正常肠胃运动的恢复,药物机内人体后,能够扫除肠道内部瘀滞、有害物质,有利于疏通肠胃、减少肠胃负担,使肠道功能、肠道粘膜逐渐得到恢复。当有害菌被陆续清除,肠道内部的有益菌又占据了主导地位,维持着菌群的平衡,逐一排除病发的隐患。

综上所述,参苓白术颗粒可缓解消化道疾病引发的不良症状,能够助力患者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有利于患者恢复身体健康,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使用价值。

猜你喜欢

菌群失调白术小肠
大剂量生白术合加减黄芪汤治疗气虚型老年性便秘的治疗效果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一根小肠一头猪
慢性腹泻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分析
肥美汆小肠
宫颈高危HPV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相关性研究进展
双气囊小肠镜:对肠道进行无死角检查
白术治小儿磨牙
小肠深处来“探幽”
耐多药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52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