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话之会的后期活动*
2021-11-28川野明正杨川力
[日 ]川野明正 著 杨川力 译
一、中国民话之会和我
中国民话之会(1967—2011,以下简称民话之会)包括其前身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整个活动可分为前期和后期。1986年开始,饭仓照平负责事务局,《中国民话之会会报》也于是年更名为饭仓主编的《中国民话之会通信》(以下简称《通信》),从这一年起到2011年算民话之会的后期。
1990年入会以后,几乎每月的例会我都参加。1987年,我高中毕业后到北京留学。回国后考入东洋大学本科,期间帮助高我一年级的星野孝司翻译了《19世纪美国人收集的中国鹅妈妈童谣》,翻译这本书使我对中国民间文学产生了兴趣,于是参加了民话之会。1990年是东京都立大学从东京中心部的目黑区迁到八王子市新校区的前一年,参加每月例会的同时,我在收藏了丰富的中国民间文学、少数民族相关资料、现代文学资料的东京都立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里搜罗阅读各类资料。之后,我到云南进行实地调查, 1992年考进东京都立大学研究生院,师从饭仓照平先生。博士毕业后,2008年我转任到位于东京中心部的明治大学,从那年起到2011年,我担任民话之会每个月研究例会的企划和会场运营工作。
以下,我把月例报告会和《通信》分类,介绍一下我所知道的民话之会后期活动的基本状况。关于本会的活动记录,饭仓照平写了题名为《中国民话之会•刊行物一览》,刊登在《通信》100号特集号上。通过此特集可以了解民话之会全部活动的概要。关于后期的活动,《通信》的每一号都刊载有例会报告,通读后可以详细了解民话之会的活动情况。
以下,分类列举我印象深刻的例会报告,以及按照题目内容分类的《通信》刊载的文章,回顾后期民话之会的活动轨迹。
二、后期民话之会的例会报告
1.月例报告
月例报告会每月举办一次,常常会邀请外部人士做讲师。
(1)民间故事研究:何彬《苗族民间故事和日本民间故事》(1986.9)/野村纯一《日本阿伊努人“神威”叙事诗和“老鼠嫁女”》(1989.10)/中田(千野)明日香《冲绳的“熊妻”故事与中国类似的故事》(1992.8)/千野明日香《田螺精的故事和日本类似的故事》(1998.9)/上田信《从历史看徐文长的故事》(1991.7)/松原孝俊《韩国民间故事研究的新阶段——崔仁鹤〈韩国民间故事研究〉以前和以后》(1993.2)/竹田晃《现代中国的鬼话》(1996.11)/阮氏莺《越南的〈兰池见闻录〉和日本的民间传承的比较》(1999.5)/小岛璎礼《喜地•呼尔传说的展开——以“画上的媳妇”为中心》(2000.1)/立石展大《日中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的意义和问题点》(2000.6)/马场英子《浙江省金华曹宅镇的民间故事》(2003.8)/毕雪飞《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的在地化、讲述方式和传承》(2010.3)
(2)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史:马场英子《韦大利和〈北京儿歌〉》(1986.9)/中田(千野)明日香《中国的“童话”研究的开端——以周作人和赵景深为中心》(1988.9)/小川利康《江绍原的民俗学》(1998.5) /石井正己《论柳田国男和中国,论比较研究》(1998.10)/马场英子、濑田充子、千野明日香《〈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中的浙江省金华民间故事的位置——和曹松叶的交流为中心》(2001.10)/濑田充子《艾伯华的民间故事研究》(2003.11)/饭仓照平《南方熊楠和中国古典》(2007.7)
(3)民间传说研究:武田雅哉《“看过”长江源流的男子——围绕徐霞客的科学和传说》(1993.3)/铃木健之《围绕水没城镇传说》(1999.1)/逵志保《寻访中国的徐福相关的地区》(2002.5)/中生胜美《台湾雅美人的洪水传说及其在社会上的意义》(2008.5)
(4)民歌研究:坂卷里代子《关于吴歌》(1986.4)/涩谷瑞江《关于中国的“逃婚歌”》(1991.5)/星野孝司《马虎子——虚像的怪物们》(1991.11)/吴翠华《中国的童谣集——关于〈演小儿语〉和〈天籁集〉》(2001.12)
(5)神话研究:谷野典之《电脑画卷——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1991.1)/佐佐木睦《中国月亮世界的文学序说》(2000.12)
(6)民间艺能/戏剧研究: 吉川良和《在湖南看目连戏剧及其他》(1990.4)/稻畑耕一郎《中国的傩戏及其他》(1990.12)/寺村政男《关于满族语所写的〈尼山萨满〉》(1999.4)/落合守和《在北京看影戏的语言及其周边》(2001.5)/广田律子《女神的冒险和巡回地狱——从浙江省的鼓词艺能来看》(2001.6)/星野纮《从熊祭看民间艺能的开端》(2006.3)/马场英子《中国舟山木偶戏“侯家班”的工作场地》(中国木偶戏研究会共同举办)(2007.9)
(7)民间音乐研究:更科慎一《甘肃青海的音乐情况》(2002.5)/星野孝司《关于“月琴”的渊源》(2009.6)
(8)俗谚研究:千野明日香《围绕〈中国的谚语〉》(2010.11)/铃木健之《围绕俗语故事1》(2010.11)
(9)对联研究:木之内诚、川野明正 《有文字的风景——云南编》(2003.11)
(10)语言学研究:黑泽直道《纳西语的学习和纳西族的语言传承》(2006.11)/清水享《凉山彝语、彝文和彝族的民间故事》(2008.9)/山田敦士《语言研究和民间故事资料─中国云南省佤族的田野调查》(2010.9)
(11)历史学研究:矢岛初穗《关于“虫”的观念的中国史的研究》(2009.4)/立石谦次《关于云南大理白族的历史认识——以梵僧观音故事为中心》(2010.7)
(12)古镇研究:川野明正《巴蜀古镇——“现在”和“场镇组成”》(2009.10)
(13)影像论:藤冈朝子《围绕云南藏族的生态环境的话语——从郭净的纪录片影像来看》(2008.7)
(14)文艺理论:千野拓政《“内部”和“讲谈”——口承文艺和近代文学》(2001.4)
(15)民俗学/人类学研究:佐野贤治《蒙古族的“敖包”(标志物)信仰——从比较民俗学的视角看》(1986.12)/山下纪久枝《关于中国灶神》(1987.1)/松冈正子《岷江流域的羌族》(1990.1)/横山广子《大理坝子的白族——从少数民族吸取汉文化的侧面来看》(1992.3)/金丸良子《关于云贵高原东部少数民族的分散居住情况》(1992.4)/金丸良子、田端久夫《白苗的生计形态——以中国和越南为例》(2001.11)/伊藤清司《中国的巫术和习惯法》(1996.10)/王建新《新疆穆斯林的饮食文化》(1999.7)/中生胜美《萨哈林原住民聚落“奥多斯之杜”的战后》(2001.9)/川野明正《东亚的“搬运灵”信仰——有关特定家庭盛衰的灵物传承》(2004.11) /足立雅敏《湄洲岛的妈祖传承和沿海文化》(2005.3)
(16)调查报告: 星野纮《彝族和纳西族的歌舞》(1987.7)/星野纮《瑶族盘王节的舞蹈》(1988.2)/伊藤清司、中原律子《关于贵州省威宁地区的彝族的“撮泰吉”》(1988.11)/内田瑠璃子《寻找吴歌》(1989.1)/百田弥荣子、萩原秀三郎、星野纮《布努瑶的一支白裤瑶的文化传承》(1989.5)/渡边欣雄《马来西亚槟榔屿华人社会的中元节》(1989.6)/直江广治《浙江省民俗调查》(1990.2)/吉野晃《关于泰国北部的瑶族仪礼》(1990.3)/末成道男《梅县客家的葬礼》(1990.10)/山口如夫《摩梭人的狮子山节》(1990.11)/加藤千代《湖北省西部的讲故事的人——探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刘德培先生和丹江口市伍家沟村》(1993.11)/岩间千佳《探访不丹民间故事》(2002.1)/广田律子、丸山宏、吉野晃《2008年湖南省蓝山县瑶族的“度戒”仪礼调查报告》(2009.7)
2.中国、海外访日研究者的报告
李子贤《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艺的发现和研究》(1987.5)/刘魁立、邓敏文、关纪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代表团报告会》(1988.10)/索岳勒扎布《草原生活以及民间故事》(1990.6)/ 张承志《蒙古游牧民的世界》(1991.6)/苑利《朝鲜民族的文化与中国南部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1992.1)/白庚胜《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色彩》(1993.12)/刘金吾《云南少数民族的舞蹈》(1995.1)/陶立璠《河北农村的“捉黄鬼”仪式考察》(1997.5)/[俄]李福清《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与我》(1998.2)/刘魁立《关于中国俄罗斯族》(2000.2)/张正军《中国内部开发和民族文化的保存——以云南为中心》(2001.7)/麻国庆《现代中国客家农村社会的家族分工以及宗族的作用》(2002.5)/郑土有《关于民国时期的上海民间故事的出版》(2002.10)
三、《中国民话之会通信》的论文、调查报告及连载
1.论文
(1)民间故事研究:斧原孝守《“八石山”“犬头丝”和中国民间故事》(5号,1987.7)、《吐金石狮子的故事——中国民间故事在日本》(7号,1988.2)、《魔术师和白骨》(95号,2011.1)、《〈老虎外婆〉和金锁子》(46号,1997.11)、《猴子和毛蟹》(66号,2003.2)/马场英子《关于中国的“谎话连篇”型的故事》(23、24合刊.1992.4)、《在松江张泽镇所听到的——王荣森先生讲述的故事以及其它》(64号,2002.7)/饭仓照平《从台湾的民间故事集、民歌集里所看到的“日本”》(36号,1995.5)/伊藤清司《巫术和习惯法》(上集44号,1997.4;下集45号,1997.7)/宫本神酒男《穿越喜马拉雅的丧失文字的传承——从尼泊尔到云南》(48号,1998.5)/铃木健之《老妪和碗——围绕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弃母山》(90号,2009.10)、《关于中国的俗语故事或者关于谚语和民间故事——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为例》(96号,2011.4)
(2)民间文学研究史:饭仓照平《柳田国男、周作人、谷万川——民间故事采集者的青春》(25号,1992.7)/陈仲奇《钟敬文先生和中国民俗学》(65号,2002.11)/何彬、饭仓照平《娄子匡先生的生涯和工作——百岁“冥诞”纪念研讨会的报告——人生的轨迹、工作》(76号,2006.1)/何彬《娄子匡先生——人生的轨迹》(76号,2006.1)/中村翠《七理重惠和中国歌谣——以〈同仁〉为中心》(正篇:89号,2009.7;续篇:99号,2011.11)
(3)民间叙事诗研究:宫本神酒男《“格萨尔”的地狱、目连的地狱》(62号,2001.12)
(4)民歌研究:涩谷瑞江《关于哭嫁歌》(23、24合刊,1992.4)
(5)神话研究:斧原孝守《从中国北部报告的月蚀神话的问题》(91号,2009.12)
(6)民俗学/人类学研究:依田千百子《朝鲜的妖怪——魔物独脚鬼》(1号,1986.7)/川野明正《云南的神像咒符“甲马子” 调查报告》(28号,1993.4)/渡边欣雄《中国的风水塔和断脉故事》(34号,1994.3)
(7)报告:饭仓照平《围绕村松一弥老师》(66号,2003.6)(我本人提出的请求,邀请村松一弥先生参加的座谈会)
2.连载
足立雅敏(笔名:寝太郎)《听耳头巾》(13号,1989.7—35号,1995.3)、《水牛亭玩话》(36号,1995.5—40号,1996.5)/铃木健之《引玉录——录自研究笔记》(15号,1990.1—44号,1997.4)/谷野典之《晋南采风录》(29号,1993.7—39号,1996.3)/曾士才《贵州苗族的民间信仰1》(39号,1996.2—40号,1996.5)、《贵州苗族的民间信仰2》(42号,1996.10)/大林太良《阿佐谷夜话》(41号,1996.7—56号,2000.6)/饭仓照平《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史——资料摘要》(48号,1998.5—59号,2001.4)/星野孝司《韦大利和植物》(52号,1999.5—57号,2000.11)/村松一弥著,饭仓照平编《中国民间故事的略图——村松一弥讲述集成》(57号,2000.11—62号,2001.12)/百田弥荣子《录自研究笔记——传承曼陀罗点画》(29号,1993.7—34号,1994.1)/伊藤清司《烧炭富翁的故事》(69号,2003.12—82.号,2007.9)《金银的所在(续)》(82号.2007.9为遗稿.82号为追悼伊藤清司先生特集号)/濑田充子《关于艾伯华的笔记(一)》(70号,2004.3—73号,2005.2)/安部敏夫《关于中国大学生的“民间文学”的接受》(78号,2006.9—84号,2008.3)/[俄]李福清著, 萩原真子译《东干民间故事传说集(全35话)》(86号,2008.10—99号,2011.11)。
3.来自中国的投稿
刘守华《关于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状》(27号,1993.3)、《中国故事学的近况(提纲)》(71号,2004.8)。
4.特集号
《欢迎钟敬文先生》(6号,1987.10)(为欢迎钟敬文先生访日而编,但遗憾的是访日行程中止了)、《特集 纪念村松一弥先生退休》(16号,1990.4)、《追悼钟敬文先生》(63号,2002.3)、《追悼伊藤清司先生》(82号,2007.9)、《中国民话之会•刊行物一览》(100号,2011.11)。
四、结 语
民话之会对我来说,既是学习中国文学和民间文学的摇篮之所在,也是中国之窗所在。我受益于人才济济的该会,以及会员们所共有的自由无阻的精神,由此才有了后来我的大学教员人生。
关于民话之会基本的常态,我深有感触的是,会员不仅是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包含了在野的研究者和一般的中国文化爱好者。连同会长伊藤清司先生在内,这个会是没有上下级关系的组织。村松一弥和饭仓照平两位老师都努力把一律平等的精神贯彻到底,依靠的是面向广大群众敞开大门的运营方针。这是和东京都立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的精神一致的,研究室也为一般人员敞开大门,不仅阅读书籍和外借书籍是自由的,搬到八王子校址之前的目黑区时代的中文研究室,没有教职人员的专用研究室,而是并排摆着教员座椅的,谁都可以自由出入的研究室。
在如此和蔼、自由平等的氛围之下,当时还在别的大学读普通本科的我,被吸引参加了民话之会的例会活动。对我来说,90年代例会的所有的研究发言都是那么新鲜,每个人的发言报告都令人感受到在中国做田野调查的乐趣,使我向往着去中国做田野。中国民话之会活动所涉及的范围,不止于民间文学研究方面,也广泛延伸到历史学、语言学、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这些领域的研究发表和调查报告,教给我民间传说如何成为研究材料,启示我故事传说研究作为方法论是如何地有效。举一个例子说明,我想到了历史学者上田信的《从历史看徐文长的故事》(1991.7),从民间故事的角度探求绍兴师爷的历史位置,它超越了研究领域的限制,显示出跨越学科边界开展研究的多种可能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话之会的这种“跨越单独研究领域尊重多样性”的特征,我想是受到这个会的创立者村松一弥先生很大影响的。村松一弥先生在中国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艺术研究方面,都有诸多先驱性的研究成果。我的恩师饭仓照平先生从大学时代开始直至晚年,都一直埋头于研究孟姜女传说。他还整理编辑了多部南方熊楠①南方熊楠(1867—1941),日本博物学者、生物学者、民俗学者,去世后留下大量资料。著作并因此获南方熊楠奖。此外饭仓还研究周作人,整理竹内好②竹内好(1910—1977),思想家,东京都立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的开创人之一。饭仓先生是竹内好的学生。著作,这充分体现了他是一位具备了东京都立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研究者特性的有着综合研究能力的学者。
虽然我能力不足,但也努力在例会的运营上,注重跨学科多样化研究,尽力策划各个学科年轻学者们的发言计划。
民话之会里年轻的研究者们充满活力的活动状况也是应该大书特书的。民话之会,是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年轻研究者的摇篮。举一个例子,聚集了相对比较年轻的研究者的另一个研究会“仙人会”,是1981年创立的,如今也是拥有多名具有旺盛的活动业绩的年轻中国研究者的研究会,村松一弥的学生曾士才(文化人类学)、吉野晃(文化人类学)、横山广子(文化人类学)、桐本东太(历史学)等很多该会创立初期的主要会员,都同时也是民话之会的会员。他们后来活跃在日本相关研究各领域,研究业绩显著,都成为著名学者。
以西亚之外的亚洲全域为对象,立足于多领域间研究者的对话以及发挥彼此相互影响所带来的知识的综合性,踏实稳定地开拓中国民间故事研究,我想,这是民话之会存在的历史意义所在。在如今日益专业化、细分化的人文学研究上,民话之会的形态给学问的理想状态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