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图像化与传媒时代的“复古审美”
—— 以李子柒为个案
2021-11-28方旭
方 旭
一、消费时代与“李子柒现象”
世界的图像化是主体性的彰显①世界之成为图像,与人在存在者的范围内成为主体乃是同一过程,“现代的基本进程,乃是对作为图像的世界的征服过程。”参见[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熊伟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86、88页。,文学的图像化是文学性的蔓延,这两者都体现了人对世界的征服过程。前者试图以世界是可认识和把握的为前提,让世界成为人可把握的世界,后者在现代传媒(电视、电影、电脑、手机等)推动下,使图像化的文学成为构建主体和世界的基本元素。可以认为,文学图像化使文学性散播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视觉文化的空前膨胀,从根本上是大众文化通过媒介生产、信息消费不断地实现世界的图像化的结果。正如英国学者汤林森所言:“资本主义的文化重点就是消费的行为过程与经验的商品化……资本主义文化的扩散,实质就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张扬,而这样的一种文化,会使所有文化体验都卷入到商品化的旋涡之中。”②[英]J. 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序言》,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页。这充分说明,消费是以媒介为形式的视觉文化的潜在逻辑。
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所分析的商品社会的生产逻辑是一切(需求、感情、文化、知识、人自身所有的力量等)在“生产体制中被整合为商品”,又“被物质化为生产力”。而如今这些(欲望、计划、要求,所有的激情和所有的关系)被抽象化为符号和物品被消费,“它的客观目的性变成了物的消费,而且还包括了过去象征此一关系的物品的消费”。③[法]让•鲍德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14页。可见,如今的时代,已从马克思的生产导向转向如今的消费导向,这一逻辑背后是“消费与信息”的合谋,由此二者结合成一个浮动漂移的符码系统,操纵和制约着大众,形成文化上的霸权。④参见黄可:《媒介消费新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年,第28页。
通过媒介演变来看,文学最早受到电视剧和电影的冲击,逐渐呈现图像化的趋势。而在网络时代,随着文学的门槛越来越低和受众越来越大众化,网络作为一个能够即时反馈的平台,使得创作和阅读越来越打破空间和时间的束缚。电脑终端到手机终端的演变再次带来技术的更迭,手机终端为各大媒介和平台赋能,媒介在变得便捷的同时,其既有产品和服务也在不断地升级。
单就文学的图像化而言,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影视化的整体叙事到短视频化的碎片叙事的过程。短视频化致使文学叙事的门槛对大众无限敞开。各平台不断涌现出风格各异的原创视频,展现了大众的生活百态。在各类视频创作中,李子柒的短视频迅速捕捉流量,脱颖而出,获得了国内外网友的关注和喜爱,乃至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事件。在传统的品牌意义上,李子柒将自己打造为品牌,用视频展现自我生存方式的同时,也在爆红之后开发出相应的产品周边,将其获得的流量变现成为资本,并成为一种示范的网红经济模式。
李子柒现象离不开消费主义时代背景下的娱乐导向和流量导向,而这一导向使得标准越来越明晰化而创作的内容反倒越来越容易同质化。李子柒的视频在追求“新”的时代立足于“古”,以古为新。可见,这里的“古”不仅是在文化价值意义上向传统回溯,还是在情感意义上向童年和乡村记忆的回溯。李子柒在各大平台上发布的短视频为受众营造出一个独特的空间和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背后所依托的是什么呢?或者大家为什么会喜欢这样的风格?但就国外网友而言,他们对李子柒的喜欢和中国人不同在哪里呢?
笔者试图分析李子柒的短视频背后所表达的内容,以及这种表达和传播带来流量聚集的现象背后有何意义和价值,具体展开从李子柒短视频的表达所营造的氛围以及其所具备何种异质性特征为国内外网友喜欢。下面,笔者以文学图像化在新媒体时代的衍生为切入点,具体从短视频化形态下“古”的意蕴、中国文学中诗性的契合、“诗画同源”三个方面来分析李子柒的短视频与中国哲学和艺术追求具有哪些互文性,以及短视频在给文学带来冲击和挑战的同时,是否能有一种另类启示。
二、短视频中的审美追求与“古”意的契合
“中国艺术的古意饱含着多层意思,复古,古趣,追求纯然寂静的境界,超越表象,反映世界的真实。”①引文出自朱良志讲座:《山西博物院“等观”系列活动——朱良志先生讲述“中国艺术的古意”》,文稿详情参见网址http://art.china.cn/zixun/2018-05/16/content_40338480.htm,发布时间:2018年5月16日,浏览时间:2020年1月5日。李子柒短视频中的古风旨趣与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的追求具有广泛的互文性。中国哲学中的“古”背后是中国哲学的“复归”和“寂静”的内在生命(时间)的展现。老子哲学中的“万物并作,无以观复”和“归根曰静”体现“古”的动静两个层面。“古”首先体现的是一种时间的流转和绵延,古人的时间讲究四时节律,而这种节律和秩序与人的生命体验是一体的。其次,“古”体现为一种超越时间之外的内在生命的寂静,这一静一动融洽自如地呈现在李子柒的短视频中。
首先,从内在生命时间的把握上分析李子柒短视频中所蕴含的古意。“不论是中国哲学或是中国传统史学,都将时间视为落实、具体的实有,不能脱离事物变易、成长等发展的过程而另成一物。换言之,抽象挂空之物、概念以及形式等,都与时间无关,时间一直被认为是生命脉动、创生、繁衍的属性,也是个体变衍的过程。”②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世界化》,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第189页。成中英认为中国哲学中的时间具体落实在个体的生命之中,而李子柒的短视频是将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呈现,这与现代工业社会中所流传的“时间就是金钱”的劳动时间概念形成鲜明的对照。被现代化裹挟的人也被劳动时间观所掌控,时间是被用来换取生存材料的本钱,意味着时间是异于自身的,某种意义上现代人所独有的深层紧张、焦虑和抑郁与这种内在时间被剥离不无关系。这也是现代都市人在看李子柒的短视频时能被治愈的缘故,因为她的视频是以四时节律的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为内容,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是现代都市生活难以实现的。
其次,从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绵延来分析李子柒短视频中所蕴藏的古意。“中国人的生命节律观侧重于两个向度展开,一是纵向展开,将一切时间都看成生命滋生化育的过程;一是横向展开,即是以时统空,世界万事万物被统一于相同的时间生命节律中,生命节律‘拥抱’万物,通过生命的关联和类推,将世界变成彼此相联的和谐统一体。”①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58—59页。从时间的角度分析,李子柒的视频遵循二十四节气的流转,安排作物的播种、生长和收获,并遵循节律准备时令季节的美食。例如,她的短视频中有记录过黄瓜、番茄、油菜、小麦、豌豆、大蒜、水稻、玉米等植物的一生,记录作物的播种、生长、开花、结果再到收获的阶段,其中每一个环节呈现为一帧帧的画面,于观看者来而言,从中不仅能感受到四时流转,还在时间流转中感受生命的绵长和繁衍,体验到人与自然的生生相息。这种时间的绵长和生命的流转,其背后是真正意义上的古意盎然。李子柒的古风视频并非一种简单的复古(或返祖),因为她的亲身劳作和身体力行,让她的视频充满生命力,其中洋溢的生命感更能唤起观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乡土的追忆和共鸣。
最后,从生命节律的横向展开来分析李子柒短视频蕴藏的古意。生命的横向展开体现为以时统空,时间的节律展开呈现在空间中亦是充满秩序和节奏的。李子柒短视频中的古意盎然不仅体现在画面中庭院的空间布局、美食制作的布局上,还体现为庭院中各种奇花异草、时令蔬菜的蓬勃生长。随手采摘的瓜果蔬菜,这充满泥土芬芳的气息唤起许多人的乡土记忆,当然这只是远离实际劳作的辛苦而暂时获得的虚拟满足。于观者而言,观看作物从播种、生长到收获再制作成美食端上餐桌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场景呈现都是充满生机的,这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存在方式更是让拥有田园梦的都市人羡慕不已,而现实的不得已只能让其在视频中获得短暂的满足,但这也为想要逃离都市生活的大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就现实而言,在如今的短视频市场上,很多人效仿李子柒返乡创业,亲身融入到田园生活来实现自己的田园梦。
整体上,李子柒短视频中所体现的“古意”,从根本上说,是以生命感的洋溢为底色的,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生生不息精神。而李子柒借助视频的形式,将这份生意呈现为动态的画面,一方面这更符合现代人的观看习惯,另一方面以更有生机、更为活泼的方式展现这份“古意”,将这份“古意”在新时代也能有所传承。而相应的,一方面,“古意”成就李子柒视频的独特性,并使其在短视频市场上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古意”在短视频中重新焕发生命力,这使得观看视频成为暂时治愈现代人的方式。
三、短视频中的审美追求与中国文学中诗性的契合
中国文学中的诗性,是一种音乐节奏化的情感,也是一种不即不离的日常境界。从内容上看,文学的诗性表达融进了日常生活,但是已被净化了的日常生活。从表现形式上看,音乐化的情感表达通过诗歌平仄的节律赋予音乐性而又与人的内在生命相契合,如宗白华所言:“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②宗白华:《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3页。可见,中国文学的诗性是由中国音乐化的宇宙观所决定的,而音乐化的宇宙观已内在于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之中。
“早期的中华民族确如维柯所说,有一种诗性智慧,以诗性的目光看待外物,将外物当作一种具有活泼性灵的生命实体。但是,中国文化在进入理性时期,进入如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时代’以后,出现了空前的思想繁荣,却仍然保持了这种诗性思维。可以说中国的先哲们既是诗人,又是思想家,将诗性和概念思考结合到一起,用诗性的符号来表现深刻的哲思。”①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99页。诚如朱良志所言,中国先哲们的哲学思考已与诗性相结合,而文学艺术的审美追求是在以诗性智慧融合哲学之思。反观儒道两家,诗性智慧在此两家思想中亦有不同程度的呈现。
老子说:“无名,万物之母,有名,天地之始。”②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页。“无名”意味着没有被人化所覆盖,人的命名意味着驱逐了未命名时自然的混沌状态和神秘性,这样蓬勃的生命和自然的造化被简单化为符号,因而也极易失去本真。而诗人恰恰在于寻找“有名”遮蔽后的本真,在神秘性丧失的日常中寻找本真,这在某种意味上与道家去除遮蔽追求本真的境界具有某种同构性。与现象学的还原相比,道家与其在去除认知的遮蔽上具有相通性:现象学以一种还原论的方法试图回到事物、身体不被命名的本真状态而去除遮蔽;道家影响下的诗性追求是要在非本真状态之中寻找本质。然而,由于受儒家思想影响,传统文人是要在非本真状态下去除世俗欲望还世界以本真,亦如“孔颜乐处”正是追求这样的心性之境。对比儒道两家,二者侧重点不同,其在诗性中的呈现亦是有别的。
儒家认为,“道在伦常日用之中”,“由于儒家的‘一个世界’观,人们重视人际关系、人际情感、感伤与生死无常,人生若寄,把生的意义寄托和归宿在人间,‘于有限中寓无限’,‘即入世而求超脱’”。③李泽厚:《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15年,第178页。受此影响,文学的诗性亦是源于日常而又超越日常,这种文学的诗性演变和内化为日常生活的诗意。就李子柒的视频而言,其整个画面、氛围的营造等都是立足于日常且又充满诗意的呈现,这种呈现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古诗古文中的氛围营造、意境追求等都具有互文性,这种互文性的呈现某种意义上也是李子柒视频的成功所在。总体而言,在形式上,她的视频在整体氛围和意境追求上表现出诗意的一面;在内容上,她的视频中的内容元素和镜头语言技法也呈现出诗意的一面。
首先,李子柒短视频中的呈现投射出中国文化中一直以来的诗性眼光,这一诗性的眼光支撑着诗意栖居的具体落实,诗意不在于它处,而在于日常生活。她在视频中展现的日常生活,确实是被镜头语言剪辑拼接过的,但这一拼接恰恰过滤掉了日常生活的辛苦和杂乱,恰恰是人们向往的没有辛苦只有岁月静好的田园梦想。这一镜头语言的诗意表达只是说其与中国文学的诗性表达有相契合的一面,但不意味着这就是真正的诗意。只能说,借此视频能投射出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对诗意的向往,但这种向往更像是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就李子柒个人而言,除了视频中的展现,视频之外的生活才是她个人的诗意栖居,而这一诗意栖居正是来源于她个人的生命的身体力行和辛苦劳作,因此,这一诗意是独属于她个人。
其次,李子柒视频中呈现为一种诗意的田园生活。中国人历来都有一个田园梦和归隐的情结:“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④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第198页。,这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中国人的田园乌托邦向往;陶渊明更是用生命践行这一田园乌托邦,他用文字描绘的隐居生活升华了中国人的田园梦。至今,仍有隐士隐居终南山以及更多的大众向往隐居的生活,这些现象背后一方面折射出中国人对田园乌托邦的集体想象,另一方面表现出现代人对现有生活逃离的渴望,而这种想逃离现实但又逃离不得的无奈在观看李子柒的短视频中获得一种暂时的缓解。
李子柒视频的整体立意是立足田园山水,且于日常生活中展现个体生命的诗意栖居,从一瓢一饮、一餐一蔬中展现自给自足的田园山居生活。田园生活的诗意与都市的喧嚣和压抑之间存有巨大的张力,正是这种反差和断裂让现代人逃离现实生活的渴望在其视频中得以短暂实现,其视频中的诗意在现代社会的非诗意语境下显得更为突出和稀有。现代生活,首先是远离了山川大地和充满太多人为和人化,这是诗意丧失的一大内在因素;其次是现代生活在城市化和科技化的加持下变得越来越同质化,这一多元性的丧失是诗意缺失的另一大外部因素。
最后,具体分析,李子柒视频镜头语言的表达手法与诗歌有相契合的一面。她的视频整体呈现为统一的风格,甚至可以说是重复的。在食的方面,内容大致围绕从食物耕种到加工再到端上餐桌的过程。此外是衣、住两个方面,展现出她做手工的一面。从整体内容来看,她的视频没有太多叙事性,但却是一直为人喜欢,这与镜头语言的诗意表达有很大关系。其一,她几乎没有面对镜头的独白,少言和关注于当下的事情是她镜头中的留白。因为太多的语言会使得整体的画面太过于杂乱和浮躁。其二,她的镜头语言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分别表现为镜头手法和拍摄事物的虚实结合。例如,视频中盆子里的花影、树影相互交错、摇曳生姿,让人联想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境。其三,动静结合,表现为视频中人物的活动和画面的相对静止,使得画面给人沉静和美好的感觉。其四,她将日常和自然相结合,将四季流转和朝夕变换以自然景观的形式穿插于日常的劳作之中。例如,像日出、朝霞、雾霭、云朵、夕阳、雪花等自然景观常常呈现在劳作的间隙,既体现时间的流转,又将自然融入到日常之中。
四、短视频中的审美追求与“诗画同源”契合
古代诗画同源,不同艺术门类在意境上具有相通性,这主要源于想象力。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字摩诘)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页。宗白华先生分析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不意味着诗画的完全同构,只是指出诗画在意境追求上具有相通性,而这背后离不开中国的气化宇宙观。
如今,文学叙事受到了图像叙事的挑战,乃至呈现出一种图像化的趋势。某种意义上,我们已进入一个读图时代,与其说文学阅读在不断式微,不如说它借助现代传媒将文学性注入图像叙事之中。与文字相比,图像的表达看似更为直观和形象,但内容的饱满或充溢却挤压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乃至造成了思想的懒惰。另一方面,图像的碎片化也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整合。目前的“两微一端加一抖”②两微,指微博和微信;一端,指一些自媒体平台的移动客户端或者说新闻客户端;一抖,指抖音。更是在各方面加剧了碎片化的趋势,碎片化不仅意味着知识的碎片呈现,还意味着这种呈现让人的主体性呈现出一种多元拼接的模态。
从“诗画同源”上来看,李子柒的画面呈现和诗歌追求具有相似性。下面,笔者将李子柒以“辛夷花”为主题的短视频和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诗句做对比,以寻找二者是否具有某种相通之处。李子柒视频中,纷纷飘落的辛夷花,落满一地,一袭白衣的女子躺在辛夷花的树边歇息,片刻之后,她便采撷一篮子鲜花,飘然而去。画面洋溢着诗一般的韵味,古色古韵充溢其中,但相较于诗歌,视频呈现只能说具有诗歌的韵味,但不意味着这就是诗歌的意境。因此,李子柒的视频呈现虽然能表达出诗歌的意蕴和美好,但将美直观呈现为视频,便已经挤压了观者想象力的发挥空间,由此也说明了阅读为什么不能完全被读图和观看视频所取代。
文学图像化,在李子柒这里更为准确地说是图像的文学化,李子柒以短视频的方式将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诗画境界通过拍摄剪辑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一呈现方式是现代文学图像化时代下的一种现代表达。如果把观看李子柒的视频当作对古典的欣赏,虽对古风古韵有所体会,但也只是停留在视觉上的欣赏。而文学的阅读因有想象力和理性的参与,读者即使多次间隔和断开的阅读,最终也会形成整体印象和阅读体验,这是文学阅读的特有方式。可以看出,观看视频和文学阅读调动出的人的感知和情感是不同的:观看李子柒的视频可以让人体会到田园生活的美好,但很难引起观者太多情感层次上的交替和波动。
李子柒视频中的文学味道,源于其视频与文学叙述、古典诗词具有同构性与互文性,这既是图像文学化的体现,也是它的特色所在,同时,还体现出古典和现代、城市和乡土之间的张力。在此,以“诗画同源”的视角来阐释图像文学化能够揭示出:一方面她的画面和传统乡村空间、古代传统文化具有同构性,另一方面她的画面又与现代文明之间形成张力,但这种张力并不具有批判性,因为她的诗意栖居是通过个人的亲身实践而最终落实的,她个人是真正和乡土通过血肉之躯联结的,个体的诗意栖居是更为丰富而真实的,而仅从图像文学化去阐释李子柒现象,并不能将其个人完全纳入其中。所以,文学的图像化或者是图像的文学化并不能将李子柒穷尽。
结 语
在文学图像化的背景下,李子柒短视频中的“复古审美”一方面是对文学性的一种再发现,通过普通个体的日常生活彰显出一种内在生命感;另一方面“复古审美”被普遍接受也揭示出新媒体时代下文学未来发展的可能样态。“文学的存在方式自古以来就在不断进化中”①蒋述卓、李凤亮主编:《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5页。,到了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应该研究‘新形态的文学’,从对文学的研究转向对‘文学性’的研究,并赋予文学性以新的内涵”②[美]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文学从其相对确定样态发展至现代社会呈现为文学性的样态,这一文学性的样态成为李子柒短视频的审美追求的点睛之笔。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视频已是文学创造,只是说其视频文本体现出了文学性。
李子柒的视频本就具有丰富性,仅从文学图像化去解释其文本的丰富性,只是借由一定的视角对其现象本身进行阐释。她的视频爆红使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一现象不仅投射出对李子柒的审美追求的肯定,更是映射出大众的审美期许。与其说“复古审美”的立意比较独特,不如说大众对“复古审美”背后的存在方式更为向往。然而,这一向往本身也寓意着对现实的逃离,这一来一往中凸显出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和冲击,也映射出现代人逃而不得的无奈,他们只能短暂逃离于视频娱乐中而寄托其对诗意生活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