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教学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2021-11-28巩永丹
巩永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和引领时代的典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能够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立场、精髓要义和历史贡献,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逻辑,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想创新和生动实践,从学理上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理论基础。笔者以“原理”课教学为例,着眼于原著原理与现实观照的有机统一,着重探讨在“原理”课教学中融入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宏观思路、内容架构和原则方法。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宏观思路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首先应该明确融入的前提,确定融入的要点,优化融入的方式,即解答“为何融入”“融入什么”和“如何融入”的问题。这就需要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要义及其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精准提炼“新思想”融入“原理”课的知识要点,合理设计二者的衔接进路。
(一)明确融入前提:全面把握“新思想”与“基本原理”的内在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内核和灵魂,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真理性理论,是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为己任的科学。在不同的时空场域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理论形态是不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形态和实践结晶,它系统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从理论谱系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人民中心论、初心使命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论、时代方位论、发展阶段论、发展动力论、发展理念论、国家治理论、现代化经济体系论、精准扶贫论、生态文明论、强军兴军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等一系列重大前沿性理论命题,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这些原创性贡献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书写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21世纪的新篇章。
从基本方法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蕴涵着深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新时代拓展了实事求是、历史分析、矛盾分析、阶级分析、群众路线等思想方法,开拓了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精准思维等思维方法,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光辉典范。
从理论旨趣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全人类的解放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聚焦人类整体福祉和每个人的美好生活。与此一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一思想精髓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改变世界的实践精神和谋求人类进步的价值情怀,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意蕴,只有将之融入“原理”课,才能从整体性、世界性、创新性角度全面领会其核心要义。
(二)确定融入要点:精准提炼“新思想”融入“原理”课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聚焦新论域、作出新概括,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将其融入“原理”课,必须解决“融入什么”的问题,即精准提炼“新思想”能够与“原理”课融合和衔接的核心内容。
一是提炼“新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不断升华而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马克思、恩格斯着眼于19世纪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创立了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但他们并没有领导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升华,丰富了无产阶级政党理论。这就需要提炼其中涵括的新论断,主要包括党的领导核心论、党的全面领导论、党的自我革命论、全面从严治党论、党的政治建设论、党的初心使命论等。将这些理论创新融入“原理”课,能够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创造力和凝聚力。
二是提炼“新思想”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不断升华而形成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和重要论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这就需要提炼蕴涵在其中的原创性思想、观点和论断,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论、特色论、内涵论、历史方位论、价值立场论、发展阶段论、发展目标论、发展理念论、发展动力论、建设布局论、战略安排论、文化自信论等。将这些理论创新融入“原理”课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牢牢树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坚定“四个自信”。
三是提炼“新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升华而形成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动力、趋势作出了解答和预测。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中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围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了全球治理观、新型文明观、国际交往观、和平发展观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理论。将这些理论创新融入“原理”课,能够引导学生以中国特色、世界眼光、人类情怀看问题,能够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辩证统一中增强理想信念,在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坚定前进的信心。
(三)优化融入方式:合理设计“新思想”与“基本原理”的衔接进路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必须解决“如何融入”的问题,这就需要合理设计融入方式和衔接进路。从整体上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就是要全面深入掌握贯穿其中的核心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结构中融入其核心要义、价值旨趣和思维方法。
一是有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观点”的衔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居于核心位次的内容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创性理论贡献,这些原创性贡献展现了这一思想的基本轮廓,建构起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梁八柱”,它们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观点内在融通,因而只有将之置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进程中,才能把握其真谛真义,悟透其思想精华。
二是有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立场”与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的衔接。“使马克思的理论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的是他的经济学说”[1]。政治经济学以唯物史观为立论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主体作用。为无产阶级谋解放、为人类谋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这一立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只有将二者有机衔接起来,才能理解“新思想”的人民性。
三是有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维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方法”的衔接。“原理”课既是原理,更是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一系列方法论,这些方法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蕴的“思维方法”是一致的。有效推动二者衔接,就是要在“原理”课中融入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化解矛盾和提高科学思维的能力,展现党的创新理论的方法论原则和意义,展现党在新时代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内容架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发展阶段论、社会主要矛盾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论、国家治理理论、世界历史理论、政治经济学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将之融入“原理”课教学,就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发展理念和战略安排、国家治理和制度建设、精准扶贫和保障民生、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等重要论述全面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原理”课的逻辑架构中讲清楚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融入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结合唯物史观讲清楚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明确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最直接的标识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新时代”和“新矛盾”的理解,既要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把握,也要从历史唯物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融合点来阐释这一问题:一是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教材(以下简称“教材”)第三章“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讲清楚“新时代”是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催生的标识中国发展方位的理论判断,这个新时代不同于“技术时代”和“经济的社会形态”,而是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坐标和新的发展阶段。二是结合教材第六章“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进程”讲清楚“新时代”在理论性质上应该归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历史阶段上应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变化,在空间定位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结合教材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讲清楚“新时代”的“变”与“不变”,即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标定了新时代的新特征,但这个“变”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了,而是正好印证了中国进入了“发展起来以后的时期”,但这个时期依然没有改变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判断。
(二)融入发展理念和战略安排:结合政治经济学讲清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新时代的战略安排,标定了新发展阶段,明确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依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演化建构了新发展格局,指明了当代中国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重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理论和实践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论域、新境界。在“原理”课教学中融入发展理念和战略安排,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融入当代中国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是结合教材第三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讲清楚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安排是根据新实践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更加突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更加强调“没有水分的发展”,更加强化内外联动、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确保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二是结合教材第四章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讲清楚要更加鲜明地强调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更加注重产业间、地区间、城乡间、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人与人关系的改善。三是结合教材第三章“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讲清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协同并进,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主体力量,强调人民是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融入国家治理和制度建设:结合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在“原理”课教学中融入国家治理和制度建设,就是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国家治理和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实践经验,结合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总要求。一方面,要围绕教材第三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在“政治上层建筑”中讲清楚国家的历史起源、国家的本质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优势,讲清楚当代中国所进行的一切上层建筑的改革,都是在既定的社会主义方向上的继续前进,都是牢牢抓住了党、国家、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另一方面,要围绕“国家的职能”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讲清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搞西方化、资本主义化,而是使中国的制度更加完善定型,更好地发挥优势。从“原理”课的视角看,中国的国家治理和制度建设始终坚持“改革不改向”“变革不变色”,绝不照搬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绝不放弃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所以,必须从唯物史观的理论视角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激发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在更高的起点、层次和目标上推进国家治理,完善国家制度。
(四)融入精准扶贫和保障民生:结合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讲清楚党的最大执政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在“原理”课教学中融入“精准扶贫”“保障民生”,就是要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增进民生福祉、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理论与实践融入课堂教学,讲清楚党为人民谋福祉的决心、勇气和底气。一是在教材第三章“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中融入“增进民生福祉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福祉的实践融入唯物史观,确证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内在关系,阐释抓民生与抓发展的内在统一。二是在教材第三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中融入党中央精准扶贫的政策实践。从“原理”看,精准扶贫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分配方式的更新,是分配正义的中国实践。在“原理”课教学中融入“精准扶贫”“两不愁三保障”以及“五个一批”工程,归根到底就是在唯物史观视域下讲清楚当代中国的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的调整,为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提供学理阐释,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七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的事实,展现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能够在国际比较中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靠人民执政的底气。
(五)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结合世界历史理论讲清楚推进全球合作的必然性
在“原理”课教学中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结合世界历史理论讲清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和可能性。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提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和经济全球化大潮。从“原理”课教材体系看,可以在“社会形态理论”“世界历史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中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道路”“‘一带一路’倡议”“新型国际关系”等创新理论。一方面,在教材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中融入当代世界所处的历史方位,即讲清楚人类处于从第二大社会形态向第三大社会形态整体过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3]。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实现人类的共同福祉。另一方面,在教材第五章“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当代表现、主要动因和现实影响,特别要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全球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结合“一带一路”倡议,讲实讲透各国在全球化大势中应该坚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新路,摒弃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驳斥“中国威胁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六)融入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结合无产阶级政党理论讲清楚党的初心使命
在“原理”课教学中融入“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结合无产阶级政党理论讲清楚党的初心使命,辨明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本色。具体而言,就是在教材第六章“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中融入“党的领导”“新时代党的初心使命”“全面从严治党”等论断,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鲜明品格。一是在讲授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第三条”时,突出强调无产阶级的目的和使命,在此基础上融入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及其相互关系,突出强调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最鲜明的品格。二是在讲授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第八条”时,突出强调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在此基础上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重要论述。三是在教材第七章“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融入党的理想信念,突出强调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在新时代必须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把“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情怀与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
(七)融入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结合辩证唯物主义讲清楚党解决基本问题的本领
在“原理”课教学中融入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是要融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全面协调、坚持底线思维、注重调查研究等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结合辩证唯物主义讲清楚党解决基本问题的本领。一是在教材导论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对于透视时代和分析当代中国问题的方法原则,讲清楚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工具”。二是在教材第一章“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中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精准思维等的重要论述,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重视提高思维能力的优良传统。三是在教材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中融入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讲清楚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历史问题、阶级问题,以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为“两个不能否定”辩护,驳斥历史虚无主义。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原则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要在教学中将二者融合起来,应该在贯通核心要义与基本观点、坚持解疑释惑与守正创新、强化学理阐释与现实观照的统一中动态融合,既要确定重点难点,也要分清逻辑主次,避免交叉重复。
(一)确定融合重点,贯通核心要义与基本观点
“原理”课教学,既重在“理”,也难在“理”,在“原理”课教学中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在于融“理”,即确定融合重点,提炼核心要义与基本观点,为其提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视域下的学理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两种主义、两种制度较量呈现新态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新生机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必须将之置于马克思主义170多年的实践历程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框架中加以理解。在融合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即融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系统论述但在当今时代被深刻解答了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这就要确立核心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理论体系中分层级融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方面的基本问题,全面阐释“新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时代价值和世界性、历史性意义。由此,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内蕴的方法论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回答了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战略安排、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问题,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意蕴;运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视野阐释资本主义的当代矛盾,分析逆全球化新趋势,论证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阐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学理依据。
(二)化解理论焦点,坚持解疑释惑与守正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世界经济、国际安全和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方案,集中回答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是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涌现的,是在世界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加速推进、人类命运与共的背景下产生的。当今人类面临的问题虽然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场和问题域,但并没有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系统解答。在全球治理层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对“世界怎么了,应该怎么办”的集中解答;在中国发展层面,这个思想正是对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走向何方”“如何走”等重大时代课题的解答。由此,在“原理”课教学中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新思想”化解热点焦点问题,解疑释惑。具体来说,在全球层面,人类面临逆全球化、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等极端思潮,面临全球贫富分化、数字鸿沟、网络安全、气候变化、重大传染病等威胁,面临人工智能异化、数字资本主义在全球的铺展和圈占资源等问题。人类究竟如何解决当下这些全球性问题,截至目前还没有哪种思想能够起到引领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人类历史前进的大逻辑和大潮流中观大局、谋大势,提出的一系列理念和主张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理论方案和实践选择。在民族复兴层面,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铸就强国伟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究竟走向何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对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发展阶段、未来走向的集中解答。因此,在“原理”课教学中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以“新思想”解疑释惑,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大时代”中绘就“新时代”的全景图,在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历史规律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三)坚持动态融入,强化学理阐释与现实观照
从核心要义和逻辑体系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内在统一,它逻辑严密、体系完整、思想深刻,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形态新境界。但从历史维度和未来指向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体系,它既从内容上(横向)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又从时间上(纵向)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还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产生新的具体的内容。为此,在“原理”课教学中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能故步自封、一劳永逸,机械地将各个模块融入“原理”课的各个知识要点,而是要坚持动态融入、及时跟进、强化热点、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原理”课授课中,及时融入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讲话精神,融入重大时间节点上的重要理论论断。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在“原理”课教学中全面融入时政热点问题,而是要在筛选的基础上融入典型性的重大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强化学理阐释并观照现实。例如,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应该在“原理”课教学中增强以唯物史观解读党史的自觉性,强化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以大历史观观照中国共产党历史,讲清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中的关键抉择、历史成就,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