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与“不变”
2021-11-28赵小文
洪 涛, 赵小文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的重大政治判断。习近平总书记还曾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因此,承担高校主要思政工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也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做到因时而变、随事而制、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把握其中“变”与“不变”之内核,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从而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四个“不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历史判断没有改变中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新时代的变化同样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没有改变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长期以来,中国积累的开展高校思政课的经验和把握的科学规律已然深厚,从而高校思政课的原则也必须坚守不变。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地位不仅不能削弱,更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
(一)精神坚守:高校思政课的指导思想不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2]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也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能否在高校站稳脚跟,关系到教育问题的根本。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4],因此,高校思政课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对人性的关怀,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还有其严密的逻辑、透彻的分析和实现的路径——科学社会主义。因此,高校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大众化的同时,还能为当代大学生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指明方向,从而坚定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还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理论武器。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指导思想,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并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从而提高大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其政治敏锐性。
(二)立德树人: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不变
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5]在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6]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变。立德树人必须坚持“立”为先,“德者,才之帅也”,立德既要立教师之德,也要立学生之德。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师德和立学德是关键所在。教师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思政课作为德育课程,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师德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教学生立德,必须首先自己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要明大德、守公德,要坚定政治信仰、厚植家国情怀、建立高尚人格,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立鸿鹄之志、担时代大任。立学德就是要立学生之德。要培育学生树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从而文明礼貌、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善谋实干、尊老爱幼、邻里和谐、坚定理想、爱国敬业……树人就是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6]。树心系民族国家的爱国爱民之人,树勤学求知明辨是非之人,树笃实干事勇于创新之人。
(三)灌输教化: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地位不变
关于思政课的地位,相关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规定得十分明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7]。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地位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不能改变。此外,“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8]。因此,可以认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也是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关于意识形态的灌输,列宁曾强调:“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9]327江泽民曾提出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10]的蕴含灌输意蕴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思政课提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本质理应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过去、现在乃至未来指引人们前进的科学思想。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抓住大学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通过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勇担社会责任,铸牢实现中国梦的意志和信念并为之努力,让高校思政课真正成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
(四)守正创新: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原则不变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总体要求。《意见》指出:“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1]守正创新,即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守正是指恪守正道、胸怀正气、行事正当,追求心正、法正、行正。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中国共产党对高校思政课的全面领导不能减弱。此外,长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其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这些规律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础,是高校思政课恪守正道、改革创新的根本和基础,不能改变。创新是指勇于开拓、善于创造、懂得变通,并不断推陈出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就要将创新摆在思政课建设的核心位置,通过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资源供给、加大思政课教研工作力度、加快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等多方面的举措,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实现历久弥新。守正与创新共生互补、辩证统一。守正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守正的补充。因此,高校思政课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如此,才能让高校思政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总之,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导思想,思政课是体现中国社会主义性质的特殊课程,只有在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才能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只有坚持这一思想,才能体现和坚持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灌输与教化的本质;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思想的指导下,才能使高校思政课在守正创新的原则下深化发展,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二、“不变”中求“变”:“不变”与“变”的辩证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观,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变”与“不变”作为矛盾的存在,亦需要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变”与“不变”是辩证统一的,“‘变’是‘不变’的实践智慧,‘不变’是‘变’的本质彰显”[12],因而需要人们把握好其“变”中之“不变”,在“不变”中求“变”。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之“变”与“不变”
方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达到一定的目的所采取的活动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思政课教学方法是将教育内容更有效地作用于教育对象,以达到教育目的和手段的总和。教学方法决定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是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基本举措。
1. 基本方法保持不变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高校思政课是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讲授法是必须坚持的基本方法之一,讲授法包含着灌输的蕴意。列宁曾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9]317同样,当代大学生也不可能本来就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而高校思政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坚持理论讲授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到大学生头脑中去的方法必须保持不变。
此外,高校思政课的常用教学方法还包括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运用这些方法共同构建起了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对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意义重大。因此,新时代开展高校思政课,基本教学方法要保持不变。
2. 方法延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方法之变
新时代,思政课处在新的环境之中,如信息获取多源化、媒体融合化、客体主体化以及教师主体地位削弱、思想多元化等,思政课教师要用系统优化的方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应对新的环境和挑战。
第一,在运用理论讲授法时,要改变以往“大盘混装”的方式,换之以“小盘精装”,让理论讲授既有“卖相”,更有“吃相”。同时,对于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已占据主导的“95后”“00后”大学生而言,单纯的理论讲授既枯燥乏味,又效果不佳。因此,要真正开启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展示高校思政课“思辨的性感”,改变以往“结论呈现式”的独白,换之以“过程—结论”式的讨论过程,从而让理论讲授“对学生胃口”,实现理论讲授这一教学方法的创新。
第二,在运用实践教学法时,应结合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普及的实际,通过拍摄微电影、践行微公益、开展微对话、制作微表情以及红色旅游、校史参观等活动增强学生体验感,进而增强获得感,提高课堂中的“抬头率”,创建有“吸引力”“亲和力”的思政课。
第三,运用榜样开展思政课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本土化”和“草根式”的榜样模范与道德标兵,让榜样“飞进普通学生中”,改变以往榜样只以照片、文字和视频出现的方式,可以让榜样人物走进思政课堂,亲身讲述他们以“无我”之境写就“大我”人生的至高境界,让学生与榜样实现“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手拉手”活动,创建有“风景”、有“故事”、有“温度”的思政课。
第四,在开展自我教育法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三统一”(统一时间、统一进度、统一考试)的传统上课形式已然不适应网络化的时代,“开放教育”的发展使课堂不再受时空限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强国”“慕课”(MOOC)和高校优秀融媒体“三微一端”等包含主流价值观引导、弘扬主旋律的学习平台上自主学习,从而创建“方向正”的思政课。
第五,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高校思政课虽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显性课程”,但也要注意适时适当,思政课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浸入”,从而创建学生要上乐学、努力践行、受益终身的有深度、广度、宽度、温度的思政课。
第六,坚持用系统优化的方式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是由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方法构成的统一整体。这些具体方法相互渗透、互相补充,彼此联系、不可分割,协同发挥着整体效能。同时,还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摆脱那种浮在表面的、看似“流畅”“热闹”而缺乏内涵的状况,坚持方法多样性与内容深刻性的协调统一,形成整体性优势,从而产生综合性效果。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之“变”与“不变”
教师素质,是指能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主要是指教育者履行职能所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道德、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基本条件的总和[7]。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因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本素质。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提升专业素质,与时俱进上好高校思政课。
1. 基本素质要求不变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征,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核心。政治素质就是教育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必需的政治条件和政治品质,是教育者的政治信念、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品德、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的综合表现。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同时,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6]。新时代的中国面临着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而新一代的大学生要全程参与完成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艰巨任务,就必须用坚定的政治信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因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继续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不移讲政治,理直气壮上好高校思政课。
此外,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良好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生理心理素质等必不可少。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较高的道德素质、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较高的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质,不论时代环境如何变化,这些素质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基本功,是开展有思想性和理论性思政课的前提和基础。
2. 素质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之变
在当前网络高度普及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信息繁杂、良莠不齐,高校思政课要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政课教师尤为关键。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6]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增强家国情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要掌握辩证思维,坚持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相统一;要拓展国内外视野和纵横视野,提高自律能力和人格修养,坚持释疑解惑和言传身教相统一;要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成长成才“搭桥铺路”。
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与管理。首先,导入环节作为“敲定”学生心思的“锤头”必不可少。其次,讲授重难点内容需要把握恰当的时间点,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选择时机的艺术。而要拿捏准时间点,遵循“黄金分割比”则可以完美找到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高潮”节点,这个“高潮”节点是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和求知欲的“黄金时间”,在教学重难点内容的落实上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最后,“课堂总结”的设计正如一篇好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能够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第三,在21世纪的世界和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尤其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最新代表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已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可。因此,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在细读、精读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著作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前沿学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如此才能担当起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的重任,依靠马克思主义帮助当代大学生守住初心,不忘本来。
第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掌握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及其他与教学科研有关的新技术。例如,在全民都在玩表情包,拍抖音、快手的时代,大学生更是表情包和抖音、快手的主力军,高效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思政课亲和力,就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制作与课程内容相关、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表情包和小视频,并将其运用到高校思政课课堂之中,“玩”出新花样,“抖”出正能量,从而创建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思政课。
第五,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还需具备大数据思维,掌握数据挖掘能力、维护能力、分析能力、呈现能力和共享能力,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偏好,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和有效引导。让大数据分析成为观察学生的“显微镜”和“放大镜”,从而创建集针对性和实效性于一体的思政课。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之“变”与“不变”
教学内容,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教学内容是高校思政课的重中之重。高校思政课内容体系自建国以来发生了四次大的变化,当前高校思政课遵循的是200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05方案”规定了课程教学基本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断涌现,因而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内容也要在“不变”中求“变”。
1. 主体内容保持不变
自建国以来,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名称、课时、内容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05方案”确定了2005年至今的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内容、名称、课时等,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纵观建国以来高校思政课发展的历史变迁,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导理论,一直未曾退出高校思政课的授课内容。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作为一门塑造人的思想和灵魂的课程,其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等科学理论内化。”[14]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科学理论思维,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高校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巩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四个自信、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因而不论时代如何变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是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内容,不容变更。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同样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内容中要保持不变。
2. 与时俱进——高校思政课内容之变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把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新的理论纳入到思政课课堂之中,从而保持思政课的“新鲜感”。
第一,新时代的人们面临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艰巨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到军事、科技、教育各个方面深刻思考、周密安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断涌现。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紧跟党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指示精神,领悟参透其中要义,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和深邃思考,从而让高校思政课紧跟时代步伐。
第二,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具备历史眼光和国际视野,随时随地关注国际形势和热点问题并透彻理解其实质,精心设置情境和议题,组织学生讨论发言,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当前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中国的国际战略、中国在世界和平中做出的贡献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从而客观理性地看待外部世界及其变化,让高校思政课能够充分为学生释疑解惑。
第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一系列矛盾和道德危机也相继出现,新时代的大学生面临着人的主体性物化、价值选择瓶颈以及道德焦虑等困境,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选择与判断。习近平总书记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1]因此,高校思政课要敢于面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搬”到课堂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价值观、真理观给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从而引导学生培育崇高理想信念。
综上可知,当前高校思政课遵循的“05方案”,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多门课程,要探索加强完善各科教材内容之间的系统化、逻辑化、科学化,实现各科内容之间的衔接性、自洽性、圆融性,让各门课程之间不再“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而是努力建成体系化和完整性的高校思政课。
(四)高校思政课教学媒介之“变”与“不变”
教学媒介最初仅仅是指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美国的教学机器,现在泛指“任何用来传播知识的通信手段”。新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媒体融合不断深入发展,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更加智能化的教学媒介。与此同时,传统教学媒介也在课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媒介也要坚持“传统”与“新型”的组合,最大效度地发挥其作用,保证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落实。
1. 传统教学媒介保持不变
传统上,教学媒介包括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等印刷材料,还包括模型、图片、幻灯片、录音机、录像机、电影、电视等视听辅助设备。目前,从各高校思政课授课现状来看,普遍以“教材+PPT”为工具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理论,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而教材是大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因此教材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手段之一,不可偏废。PPT作为一种幻灯片播放形式的教学媒介,能够融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开展教学,为高校思政课实现“图、文、声、像”并茂提供了载体。此外,虽然当前PPT替代了最早“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但是“粉笔+黑板”仍然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辅助形式,其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媒介,虽有书写慢等缺点,但适当运用板书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梳理内容逻辑有重要作用,因此,“粉笔+黑板”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媒介之一,同样不可偏废。
2.智慧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学媒介之变
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大数据应用越来越普遍,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日趋增强。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媒介也要及时更新。
第一,要充分利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前沿技术优势打造优质、高端且令受众喜闻乐见的高校网络思政课,实现教学过程设计由“教师+PPT”到“视频+学生+教师+PPT”的转型升级。后者中,视频可以用其他高校优质网络课代替,也可由授课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等软件录制呈现,还可以由授课教师通过快手等社交软件直播,实现与学生线上零距离、面对面交流互动。由清华大学与学堂在线研发的“雨课堂”就是这种智能教学方式的现实体现,通过复杂的信息技术手段,利用PPT 和微信,覆盖教学全过程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为高校思政课创新教学媒介、打造智慧教学提供了借鉴。
第二,建设智慧教室,实现教学手段的全面智能化。智能手机如今已成为影响高校思政课效果的重要因素,各大高校都在设法让智能手机“出课堂”。矛盾具有两重性,合理利用智能手机既能顺遂学生心愿,也能为建设智慧课堂搭桥铺路。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支撑的“超星学习通”学习软件可以提供图书馆藏书借阅查询、电子资源搜索下载、图书馆资讯浏览、视频学习和小组讨论等,是推动教学手段智能化的移动学习专业平台。此外,智能手机还能承载“学习强国”等诸多学习软件。总之,以智能手机为载体,能够搭建低成本、智能化的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为高校思政课个性化教育提供数据源,从而推动高校思政课智慧教学大变革。
第三,大数据时代,“数据改变教育”成为智慧课堂的核心理念。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提供的智能分析技术,对课堂教学行为数据、过程数据、结果数据等进行全面采集、汇聚,利用数据挖掘、智能分析等技术进行智能处理,可以实现基于数据的学习分析、评价与决策,进行课堂互动、学习行为、学习结果、校园社交等重点领域的分析应用,从而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互动环节等,建设个性化的高校思政课课堂,为学生提供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服务,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智能化发展。
三、结语
新时代环境下,人们依旧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观,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原有的合理的部分予以保留,而不合理的部分予以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变,灌输教化的本质地位不变,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不变。同时,高校思政课要在延续基本方法、主体内容、传统手段和坚持教师基本素质要求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展教学内容、延展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质和更新教学媒介,在“变”与“不变”中推动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