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
——以北京市K中学为例
2021-11-28杨莹
文/杨莹
(北京城市学院)
青少年阶段是人们形成职业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进行及时探讨和介入研究,有利于帮助他们在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方面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为学校等相关层面进行青少年的职业教育和指导咨询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
北京市K中学贯通学制学生较特殊,不需高考即可升学,但专业受限。笔者前期调研发现,K中学青少年的职业价值观存在含混不清、认识单一等问题,认为职业就是获取物质的路径。
本研究以K中学贯通年级高二学生为例,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其职业价值观现状开展前期调研,得出当前问题与需求;其次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在需求层次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的指导下,帮助服务对象澄清职业价值观,走出误区;最后对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理论与实务运用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实践经验并提出相关建议。
研究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与学生直接交流,对学生职业价值观方面的诉求、心理、行为等进行观察和记录;访谈对象来自贯通班级中六个小组的成员,共21人接受了访谈;编写《针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现状的调查问卷》共发放114份,回收112份,回收率98.2%。
本研究的服务对象是参加贯通培养项目的学生,学制为“5+2”,前5年学习达标即可取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通过专升本考试,后2年学习达标即可取得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层次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他们无须承担高考压力就可取得本科毕业学历,但需提前接触专业课,同时学习高中课程,接受封闭式教育,故不完全等同高职生。此外,贯通体制学生较于普通高中生的差别不甚明显。
笔者对贯通班级中21位有接受意愿的同学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了解了同学们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需求。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的专业选择意向主要在高中阶段得到明确,同时仍有意向迷茫未知的同学存在;在决定专业选择时,大多数人都会参考他人的意见,受外界影响较大;在影响青少年作出专业选择的人群中,父母家人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其次是学校老师和朋辈群体的影响;在理想月薪方面,同学们普遍倾向单纯选择高薪,少部分人会根据现实状况制定理想薪资水平;绝大多数同学期望在大城市就业,而对于需要发展的中小城市、农村地区以及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没有较高的就业意向。
通过对贯通班级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笔者了解到其职业价值观的现状,拟从青少年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个人层面,首先,过于关注自我价值,较少关注现实需求。调查显示,高达95%以上的同学选择专业的目的是生计需要和实现自身价值,而对于促进社会发展较为关注的同学不超过半数。访谈中学生表示,选择一份工作时,最看重这份工作能够能否发挥自己能力、展示特长,并将其列为进行职业选择时的重要参考因素,单纯在自身兴趣、喜好以及技术特长的基础上进行择业判断。其次,缺乏精神层面引领,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调查显示,在职业选择因素中,薪水福利占比98%,而职业发展空间、为社会服务等因素则遭到超过半数同学的忽视。在工作的薪酬福利中,选择初始薪酬高的人数为89人,占比最高。访谈中很多同学把收入水平高低作为进行职业选择时的第一衡量要素,其中甚至有人将职业收入的高低和是否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概念同一化,对于精神层面需求的关注度很低。
家庭层面,首先,学生太过依赖家庭、缺乏独立自主性。调查数据显示,在影响青少年作出专业选择的人群中,父母家人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访谈中,有些学生明确表示“爸妈说了不用找工作”,自己也没有什么想法。青少年在进行价值判断和职业选择时若完全依赖父母,对于父母的安排言听计从,长远来看,会对青少年个人的身心成长和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其次,家庭的价值观教育存在误区。很多家庭中对青少年的教育存在不当现象:忽视自身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行动和言论背道而驰,从而树立了反面典型;教育内容上重才轻德,在科学知识方面大把投入,忽略品德修养、社会适应、竞争与合作意识等能力方面的培养;对孩子的一些不良心理状态无法及时发现和引导,致使其出现自我效能感低等一系列问题。
学校层面,首先,学校对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青少年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对自身能力、优势以及匹配职业没有明确概念,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甚至有一部分同学目前尚不认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访谈中学生表示,对未来没有形成相应的规划,将来想要做什么工作很迷茫,甚至可能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拍脑袋决定”,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走向非常模糊,喜欢幻想,却又不了解社会现实。其次,学生的素质培养环节较弱。在笔者进行的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在学校接受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很少,会从老师、同学等方面受到一些影响。
社会层面,首先,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盛行。调查显示,青少年在了解专业相关信息的途径中近八成选择新闻媒体,青少年在进行职业价值判断时大多会参考社会媒体的舆论倾向,对最终进行职业选择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访谈中,学生表示社会上种种不良现象在强烈刺激着他们的感官,同学之间在物质享受上的互相攀比等,都在无形中深化着他们的消极价值观,导致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出现价值取向的偏差。其次,职业偶像成为反面“榜样”。青少年是偶像崇拜的主流群体,访谈中学生谈到会将偶像当作成长发展的标杆甚至心灵寄托,名人所表现出的美丽外表、成功的事业、极高的知名度、可观的经济收入以及奢侈的生活条件等,都强烈地吸引着他们。
针对以上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具体分析他们的需求情况如下。
个人层面,首先,明确职业价值倾向,探索与澄清自我认知。本文中,研究对象作为处在青春期的高二学生,对于自身价值观和职业选择处于迷茫不清的状态,应帮助他们探索和澄清职业价值观,发现、思考和梳理其职业内在需求。其次,走出择业误区,具备正向的择业心态。面对职业选择时,青少年需要坚毅的心志,可能短时间内会出现目标不清的问题,但不能因此止步不前,也不宜由于对现状不够满意就得过且过,更不能心浮气躁、盲目攀比。再次,增强独立自主能力,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职业价值观没有绝对的对错,但作出独立且匹配的职业选择,是目前青少年群体存在的又一需求。
家庭层面,改变家庭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错误观念是家庭层面的最大需求。首先,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自主决定的习惯和能力。扮演引导、陪伴的角色,而不是占据青少年生活中“主角”的戏份,导致青少年自身独立自主能力的缺失。其次,家长需要改变自身的错误观念,切忌一味重视科学知识文化学科,而忽略了孩子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交往、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学校层面,调查结果显示,老师在影响青少年进行职业选择时,是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一个人群,学校也是影响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我国青少年的职业价值观所体现出的职业成熟度明显较低,如果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盲目地选择学科或升学志愿,许多人会在不久的将来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已选的专业,不得不面临或转专业或坚持学习下去的艰难选择。而在此过程中极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同时对于青少年自身的时间、经历、金钱等资源都造成很大程度的浪费,对于国家公共资源和教育资源同样也是一种浪费。
社会层面,经济的发展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社会上崇尚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现象屡见不鲜,处于快速学习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虽然具备了较强的吸收和学习能力,却在思想意识和价值判断方面缺乏成熟完整的价值观引领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容易出现价值选择“偏差”的现象。如不及时发现并纠正,甚至可能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研究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介入。其一,笔者在该中学担任助教,便于前期调研和介入的开展;其二,服务对象存在相同需求,组员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影响度,均为需要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同质性群体,可以进行小组活动介入;其三,通过成长小组帮助服务对象满足其澄清自我职业价值观的需求,通过朋辈支持,端正负面或错误的择业心态,缓解焦虑感与疏解不良情绪,形成良好的择业心态,引领自身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职业选择。
小组活动分8次,于2018年5月—6月每周四下午在北京市K中学进行,学生42名,年龄在17-18岁,笔者亲自带领的小组人数为8名,过程中另有两位助教协助开展。由于参与小组活动的青少年为同班同学,故简化破冰环节,8次小组活动分别为:了解我自己,什么最重要,价值拍卖会,生存的选择,天生我材,我为我掌舵,榜样的力量,人生的角色。小组成员在对小组活动的总结与分享中也表示,通过8次活动的学习与成长,对自己的职业价值倾向和职业选择较为明确,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和信心。在本次小组工作的评估过程中,主要采取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在小组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笔者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对整个小组的运动过程进行评估;在小组活动结束后,通过满意度调查表以及跟踪访谈的形式,收集组员对小组活动的评价与建议等,对比评估组员在参与小组活动前后的目标达成情况。
对于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职业价值观得到的结论与反思,主要体现在社会工作理论和社会工作方法两方面。
社会工作中的理论和工作方法可适用于帮助青少年弥补职业价值观上的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在未来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利用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完善青少年职业价值观是种新型介入途径。目前关于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不多,且基本集中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一些学者对青少年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这些研究在实际中的操作性把握不佳,所以在解决青少年职业价值观偏差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社会工作能发挥操作性强的优势,在介入青少年职业价值观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融会贯通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来阐述青少年在青春期这个阶段发生职业价值观偏差的原因,并且可以通过开展需求调研,为服务对象专门制定个性化的小组工作等具有极强操作性的工作方式,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提高青少年独立自主的能力,帮助其最终能够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社会工作方法上,第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体现出较大优势。首先,本研究中小组工作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区别于传统问题视角,对具有职业价值观偏差的青少年进行内在潜能的激发和引导。其次,小组工作方法并非固定模式,可为青少年提供相对开放、活跃的空间展示自我、促进发展;小组制定契约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约束,为其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最后,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乐趣性和开放性,研究发现,青少年对于参加具有较高娱乐性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共同思考、团结协作等方式获得较为全面的能力提升。第二,自身潜能的发挥是满足青少年精神需求的关键。青少年这一群体存在探索和澄清职业价值观、端正择业心态、树立理想信念等诸多需求,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不能最大限度实现青少年的自身利益。运用优势视角和需求层次理论,鼓励、引导青少年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和需求,积极寻求自我转变,才能帮助其达到作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的目的。第三,重视志愿领袖的挖掘及其作用的发挥。在小组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志愿领袖的作用明显。首先,他们可以活跃现场气氛,对其他组员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其次,志愿领袖能够以人格魅力等来解决一些全组面临的问题,团结紧密组员关系,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持续发挥作用,组织成员继续开展活动,实现自助助人。
对于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笔者建议:在个人层面,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增强青少年独立意识、锻炼其自主能力,摒弃功利主义,注重精神信念追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需科学文化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两手抓”,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