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业单位改制中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2021-11-28高文娟
文/高文娟
(利津县投资促进中心)
我国经济社会在加快建设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新时代条件下,事业单位的传统理念和体制已经无法满足新的要求,难以让事业单位真正发挥其作用。因此,加快推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刻不容缓,要使事业单位的改制真正有所成效,首要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改制
事业单位改制就是要立足于当前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单位人员实际需求和资源问题后进行的体制改革,要因时制宜,大胆创新,促进经济发展。这样既能保障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又可以最大程度激发职工对工作的热情和创造性;既能妥善安置好分流、离职、退休人员,又可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事业单位作为特殊产物,具备服务性、公益性、知识密集性的特点,相对于政府和企业组织有着更多优势。
事业单位的改制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实现对传统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事业单位“公司化”改造,让事业单位可以逐渐融入社会市场,遵守社会市场的经济运作规律,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主体,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也可以让事业单位在新形势下得以更加良好地发展[1]。根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要求,事业单位改制后,逐渐走上全面实行聘用制的道路,打破过去固有认知的“铁饭碗”局面。未来的事业单位会实行绩效工资制,而在养老保险制度上也会进行改革,努力改变传统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优势,最大程度展现事业单位的效能。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它能够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对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不断优化,可以实现工作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可以为单位培养出更多聪明、有智慧的人才,发挥出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聪明才智,让每一个工作岗位人员都体现出自身的工作价值[3]。然而事业单位覆盖着教育、卫生、医疗、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以此带动各个行业的发展需求,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单位的岗位资源和效益上的可持续发展。
三、事业单位改制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数量较多,政策管理不足
纵观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历程,长久以来事业单位中职工人员的妥善安置一直是一个大问题。机构冗杂、人员数量众多的原因在于政策支持不足、管理有待完善,很多事业单位的内部机制陈旧、落后。因此在事业单位的改制中,如何妥善安置原有事业单位在职职工是要先解决的重点问题。编制内和编制外人员的混淆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改制过程中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对此,政府部门也尚未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阻碍了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二)缺乏科学规划,浪费人力成本
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的战略实施上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本身事业单位拥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在岗位配置中不够科学,导致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无法真正让每一位职工居于合适的工作岗位,真正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而多数事业单位遵循着在实践中调整的原则,这样容易打击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且大部分事业单位比较封闭,未能真正面向市场,这就导致很多事业单位的职工素质发展并不全面,缺乏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事业单位又拥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但这些人员只能够完成本职工作,无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无形之中还会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2]。
(三)缺乏健全机制,后备人才不足
在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中,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激烈日益白热化,当前的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变成了人才竞争。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是各行各业趋之若鹜的“香饽饽”,而就我国事业单位在人才选聘和培养上来看,聘用人才是会受到国家的一些政策与体制的局限,导致事业单位的人才选聘机制比较单一,很难真正选出理论和实务都过硬的人才,并且后备力量不足。事业单位在在职职工的培养上,也有诸多的不足,缺乏一套科学、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体制内竞争不如一般企业,使得很多人进入体制内就处于“躺平”状态,职工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四)考核有待创新,难以发挥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绩效考核,这往往也是很多人重点关注的内容。绩效考核对职工自身的职业发展与其经济收入有直接关联,事业单位在改制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原有的考核机制进行调整和创新,要综合考察职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果,构建一套全新、更加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但是这个需要耗费一定时间和精力,所以很多事业单位为了节省人力和成本,继续沿用着以往的考核机制。以往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这样既不能推动改制的深化,也不能反映出职工的能力和水平,甚至有时会侵害到一些职工的利益,从而让职工降低对于岗位工作的参与积极性。
四、事业单位改制中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一)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
为了有效地解决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机构和人员冗杂的情况,在事业单位进行改制的过程中,就需要立足于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已有职工进行合理的安排。对于单位内部机构和人员应进行适当精简,及时为已满退休年龄的职工办理离职手续;对编制外的职工要考察其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后决定是否留任;对待编制内的职工也要进行考核,如果达不到考核标准的人员,要进行相应的岗位调整,降低事业单位结构负担。政府部门应当针对事业单位的改制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指导事业单位改制及后续工作展开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
(二)提高工资分配的合理性
集体主义的优势在于全面的职工管理,劣势表现在很多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反映了集体主义不得不违反现有的市场操纵机制。因此,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改变集体薪酬分配方式,必须实施多劳多得的绩效工作分配模式,建立这种模式并融入运行机制,标准化为现有的系统要求,应取消绩效工资平均分配原则。各级要严格遵循分配方案的代表性要求,严格探讨如何制定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薪酬分配原则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职工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使绩效工资真正激发其职工的积极性,确保分配合理性。
(三)加强人员培训与发展
培训可以帮助事业单位人员充分发挥和利用其潜能,减少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应当注重对职工的人力资本投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其次是加强培训模式建设,事业单位应根据职工的岗位属性和工作分工,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逐步开展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保证基础性培训,建立岗位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和团队整合培训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适当组织带有奖励性质的培训,使职工在趣味性竞赛中进步,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
(四)改变观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随着历史发展和新时代的进步,人事管理也应随之发展。我们必须放弃旧事物和老旧理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新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实际管理中要结合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现状,摒弃一些传统的管理理念,把现代管理体制融入工作,以制度创新和工作方法转变为主要出发点,继续做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调整劳工标准,有效应对新的管理需要和改进职工管理技能。比如事业单位可以优化原有的就业制度,转为人才选拔提名制。
(五)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最重要的是,事业单位应当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还应当确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实际上,绩效考核指标应该是灵活的,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和职工的实际需求来选择,才能将职工的工作能力真实地反映出来,以此为合理调整职工岗位提供思路。事业单位改制后,理应针对职工工作的差异,为不同的职工及工作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明确不同指标占比,力图全面反映职工工作能力。结束考核工作后,还要及时公开,让职工看到考核结果使其反思,让职工明确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优势值得继续发挥,从而使其对自身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内容有更加透彻的理解,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终身学习,完善自身,提升职工整体素质。职工如果对考核结果有异议、有疑问,可以同考核人员作进一步沟通,保证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事业单位还需要参考最终考核结果,就职工的薪资待遇、岗位晋升、奖励惩罚进行调整和完善,给予职工更多工作动力。
五、结语
结合当前事业单位改制情况的分析,发现在事业单位改制中,人力资源管理上问题颇多,不利于事业单位发展和社会进步。例如政策管理不足、缺乏科学规划、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等,对此,需要事业单位制定科学可行的解决对策,推动事业单位顺利改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关部门必须要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来支持事业单位改制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事业单位自身也要树立先进的人才观念,发挥人才作用,不断优化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让人力资源管理效果达到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