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霉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合理用药

2021-11-28陈章敏

北方药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肌肉注射血药浓度青霉素

陈章敏

(石门县人民医院,湖南 常德 415300)

青霉素即B-内酰胺抗生素,在临床上是一种应用范围广泛、毒性低以及高效率的抗生素,在其钠盐形式或者钾盐形式在物理性状上均表现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特性臭味,具有吸收水分的特性,易与水相溶。同时其PH值为中性,因此在中性溶液中具有较好的共存效果,但遇碱类、氧化剂或者重金属类,易发生药物效果降低。

1 青霉素的发现史

青霉素的第一位发现者是英国著名细菌学者弗莱明,于1922年,弗莱明发现人的分泌物中存在一种可将细菌溶解的物质,他将这种发现命名为溶酶菌。而在次年夏日,弗莱明发现菌群培养基中存在一种特别的培养基,在此培养基中,霉菌周围并没有其他细菌繁殖,但稍远的细菌却存在细菌生长。经过综合数据分析和菌群实验后,弗莱明发现此类药物对于凶猛的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极大的杀灭作用,但对于革兰阴性菌的作用微乎其微。在长期的实验观察下,弗莱明对此类霉菌进行了推断,即此霉菌分泌了一种可杀灭其他细菌的药物,1929年6月此类药物被命名为青霉素[1]。

2 青霉素的药理作用

2.1 过敏性休克

休克是由于遭遇不同环境因素或者自身病理作用影响致使机体微循环出现功能障碍,导致全身重要器官或者全身组织血氧供应不足的一系列病症表现。过敏反应是一种免疫缺陷或者功能不全、过激致使的一种不良反应,区别于过敏反应,不良反应随着用药剂量的不同发病程度有所恶化;过敏反应与用药剂量无相关性,极小剂量的不良药物即可诱发过敏反应,而过敏反应造成的休克是过敏性休克。过敏反应发病危及,若不及时处理,极易造成患者巨大伤亡。青霉素药物的应用在过敏性反应发生中具有极大的发作率。因此,注射青霉素前需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试剂以青梅素G进行配制。

2.2 药热

区别过敏性休克,药热同为全身性过敏反应的一种,发作率约为3%到5%。易诱发药热发生的原因,多为注射青霉素、甲基多巴或者阿司匹林等药剂[2]。

2.3 皮肤反应

除以上全身性过敏反应,其余皮肤反应同为全身过敏反应,虽然皮疹、荨麻疹等常出现在局部,但伴随全身性症状,而常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蛋白尿等因素。

2.4 赫氏反应与治疗矛盾

青霉素在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等疾病时,可能存在病原体死亡过量积攒毒性过多,机体代谢不出毒性物质导致病情恶化,此类病情加剧的现象称为赫氏反应;治疗矛盾多发于梅毒治疗中,在系统性的治疗后梅毒病灶消失,但是在病灶消失后,组织恢复和病灶纤维发生收缩反应,致使机体发生异常反应,对机体器官功能造成损伤。

2.5 交叉感染

青霉素在应用过程中可出现青霉素金葡萄菌、革兰阴性杆菌或者念珠菌等二次感染,此类细菌可存留在物体或空气中,若正常人接触病原体,则造成交叉感染[3]。

2.6 过量反应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杀菌效果显著,但过量后易导致不良反应发生。若用药过程中对患者应用大剂量的青霉素钠则可导致机体摄入大剂量的钠盐诱发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发生。

3 青霉素的临床用药

3.1 氨苄青霉素

3.1.1药物应用

氨苄青霉素是一种光谱合成青霉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极低。其抗菌谱效应与青霉素极度类似,而对青霉素具有敏感性的细菌具有较低的效力,在草绿色链球菌的抗菌应用中与青霉素的作用效果相仿;而对于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杆菌类具有与青霉素相仿的应用效果;而对肠球菌或者李司忒菌的药用价值高于苄青霉素。而耐药葡萄球菌和青霉素酶等菌群并无明显的抗菌作用。此类药物应用对革兰阴性菌有效,但极易出现耐药反应,临床上主要将其应用于伤寒或者副伤寒的救治中,也可应用于消化道或者泌尿道的感染创伤。

3.1.2用药剂量

成人日用剂量约为2到4g,以4次肌肉注射;静脉给药日剂量约为4到12g,以2到4次进行肌肉注射,日剂量最大不得超过16g。小儿日用剂量以体重进行衡量约为50到100mg/kg,以4次进行肌肉注射;静脉给药日剂量约为100到200mg/kg,以2到4次为宜。对于满月的婴儿则可参考体重以12.5到50mg/kg,予以静脉缓注或者肌肉注射。而新生儿(出生不足2d)可以12h为一周其进行给药。处于3d到2周的新生儿可予以8h为1周期,定期给药,2周后的新生儿则可6h定期给药[4]。

3.1.3药效学机理

氨苄青霉素与革兰阳式球菌和杆菌的杀灭作用与青霉素的杀灭作用基本相若,但对于粪球菌的杀灭作用则与之相比较弱。革兰阴性细菌包括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以及沙门菌等对氨卡青霉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绝大部分的大肠杆菌与志贺菌与此药同具有敏感性,但后者易出现较大的耐药性。氨苄青霉素对于军团菌或者胎儿弯曲杆菌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去除脆弱性状的杆菌,厌氧革兰杆菌多对本药的敏感性较低。

3.1.4药动学效果

肌肉首次给药氨苄青霉素后,血液中的血药浓度可在0.5到1h内迅速达到阈值,血药浓度峰值约12μg/ml;6h给药后血药浓度约为0.5μg/ml。静脉给药0.5g后于15min和4h时患者的血药浓度达到1.1μg/ml。而T1/2时间约为1.5h。新生儿与早产儿多参考体重进行肌内注射10mg/kg或者25mg/kg,给药1h后,药物浓度达到最大值,浓度值为20与60μg/ml,T1/2时间约为1.7到4h。本药物的分布容积约为0.28L/kg,蛋白有效结合率为20到25%。其中12%到50%的本品多经由肝脏代谢。而氨苄西林的肾清除率对比青霉素而言较为缓慢,其中小部分经由肾小球滤出,而少部分有肾小管进行分泌作用。

3.1.5不良症状

本药类属于过敏性休克反应,因此皮肤反应的发作率高于青霉素,偶然出现药热反应,因此在注射前需进行皮肤试敏。

3.2 羧苄青霉素

3.2.1药物作用

此类药物常应用于绿脓杆菌感染的发生中,如绿脓杆菌败血症、泌尿道感染等症状。同时可应用与儿童绿脓性杆菌脑拮炎症或者女性生殖道感染等症状。

3.2.2用药剂量

对于患者出现的尿路感染症状,多以每日4到8次g用法剂量,分为3到4次予以静脉注射或者肌肉注射。对于系统感染或者严重的尿路感染症状,日剂量多为200mg/kg,按照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实验。绿脓杆菌的系统性感染症状:日剂量多为400到500mg/kg,以静脉滴注或者连续滴注的药物应用途径为主要措施。若为儿童尿路感染则可予以日剂量50到200mg/kg;而系统感染的日剂量多为300到500mg/kg,同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注射。本药品可与胸腔或者关节腔进行注射,若病情恶化可按照实际应用效果进行剂量调整。

3.2.3药效学机理

此药物对于革兰阳性菌的杀灭作用较氨苄西林的作用效果小,而肠球菌对于本药品的敏感性较低。其中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效果低下。而羧苄青霉素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谱范围相对于氨苄青霉素范围更大,同时涵盖绿脓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大部分的绿脓杆菌对于本药品的敏感性较低,因此仅在药物耐药性的选择上和菌群浓度较高时方可采取本品进行菌群杀灭,同时队厌氧菌具有兼具一定的作用[5]。

3.2.4药动学效果

静脉滴注5g后,血清中的药物浓度大于300μg/ml,出现药物浓度降低的现象,半衰期为1h左右,体内血清蛋白的有效结合率约50%,而吸收入体的药物浓度大部分均经尿液进行排出;经肌肉注射1g后,尿液中药剂浓度在2h内达到最大值,此项药动学效果对于尿路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治疗效果。本药可通过血脑屏障,而在胆汁中的血药浓度与机体的血清浓度一致。

3.2.5不良反应

多发于过敏反应,可与其他青霉素药物发生交叉过敏反应,药物应用前可将本品与青霉素进行试敏,用药方式与青霉素相关,过敏体质者慎用,应用过量的羧苄青霉素后会致使机体出现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血药浓度发生改变致使急性酸中毒或者电解质平衡出现紊乱,若出现恶心、呕吐等轻型黄疸类肝炎症状则可能为血清转氨酶增高,在活检中显示为点状肝细胞发生坏死;若不慎对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此药,则可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者凝血功能障碍诱发紫癜。

4 小结

青霉素作为一种抗菌谱广、毒性作用低的高效杀菌药物,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临床医生对此药的药效依赖性增大,造成药物滥用现象的发生。过量的药物会致使细菌出现耐药性,扩大了抗菌广谱的范围,同时为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二次感染、过敏反应、赫氏反应以及药热等现象。因此对于青霉素药物的研发过程中,对于新剂型的选择尤为重要,而对青霉素的临床合理应用同样十分必要。

猜你喜欢

肌肉注射血药浓度青霉素
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患者万古霉素腹腔内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情感障碍患者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临床中的作用价值分析
真实世界中联用丙戊酸盐对奥氮平血药浓度的影响
“青霉素皮试”5误区,你中招了么
烟草可降低血中药物浓度
细菌为何能“吃”青霉素
青霉素类兽药在临床上使用注意事项
应用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注入MTX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分析
金黄膏外敷缓解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疼痛39例
新生儿臀部肌肉注射不需要进行血液回抽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