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性与演奏诠释探究

2021-11-28谭嘉琪

黄河之声 2021年8期
关键词:小调肖邦和弦

谭嘉琪

肖邦是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在19世纪西方音乐的发展中,做出杰出贡献。肖邦在钢琴艺术领域上尤为突出,有“钢琴诗人”的雅称。肖邦一生创作钢琴作品200多部,钢琴体裁多元,创作手法丰富,作曲技巧精湛,音响表达华丽,思想内涵深刻,体现对国家及生活的热爱,还能体现其对民族危亡的悲愤。

一、肖邦与叙事曲体裁

(一)叙事曲体裁

“叙事”本为文学用语,即对某个事件加以客观描述,而叙事曲则是一种独立的音乐题材,顾名思义是具有叙事性、戏剧性特点的独唱或独奏曲。这种音乐题材在14世纪前为载歌载舞,发展过程中歌曲与舞蹈两种艺术形式各自独立,中世纪末后的叙事曲单指歌唱,不跳舞,叙事曲通常为单乐章,结构自由且以ABA型为主,语言极具表现力,内容多为古老传说、民间故事及文学作品,发展至19世纪中叶,肖邦独创钢琴叙事曲这一表现形式。器乐叙事曲受声乐叙事曲影响其叙事与描绘功能较强,虽然无明确文字内容但却通过旋律节奏及曲式编排来体现极具个人风格的艺术表达,结构跳脱出古典主义固定形式的束缚,希望通过表达方式的精巧布局及音符的灵活运用来实现演绎方式的发展创新。

(二)肖邦叙事曲创作

肖邦经反复推敲与精细构思,首次将叙事曲体裁应用在钢琴创作中,在保留原有模式的基础上,赋予乐曲庞大规模及深厚内涵,不仅具备歌唱性且戏剧性十足,钢琴的表现力因此得到充分展示。《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在华沙起义失败的背景下创作的,好友密兹凯维奇诗中的鲜明人物形象成为了他音乐创作的动机,以奏鸣曲为基础进行精巧布局,将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全部融入编曲之中,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

二、《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性

(一)曲式结构特性

引子部分即我们常讲的序,这一作品的引子部分可划为八个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均以g小调为主,前一句为缓慢深重的上行分解和旋,降至二级六和弦以迎合后一句轻柔的抒发情感,以两个乐句间的鲜明对比来赋予听众更加强烈的听觉感受,将听众带入深厚且庄严的音乐氛围之中。以第一个二分音符为例,音区较低,需演奏者双手弹奏,随着叙事内容的逐渐开展而转换为疑问音调,6、7小结和弦注重强调悲剧情感,在节奏及节拍上展开变化以更好地承接主部内容。

将《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呈现部分为三部分,主部分(8~36小节)用于承接引子的尾部,一问一答,21小节后调性突变、旋律更为饱满,延伸至32小节时给人一种以重见光明的视听感受。连接部(36~67小节)中后一乐句为前者的重句复,八分音符结束后单位改变,此时导和弦与主和弦交替进行,演奏导和弦时速度相对较快,营造措手不及的感受,而主和弦部分主要营造惊恐感受,左手伴奏致力于创设沉重的音乐氛围并实现形象主题的准确表达,副部则由降E大调开始,采用8+7复式结构,以左手琶音为主要旋律,强调沉暗与明快的对比。

展开部中包含了《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高潮部分,从第94小节开始,同样包括主部与副部,其主题旋律及主题内容表达是在a小调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过程中创新的应用了变奏模式,同时在句子的连贯性上予以高度关注。106小节后副部主题内容凸显,调性也进行了相应的转换,高音区八度a大调给人以愉悦感受,一扫之前的悲伤气氛,这也是副歌情感的第一次转变。126~137小节属于即兴演奏部分,这一部分的旋律较为模糊、和声较为简单,但速度却明显更快,随后以降E大调为基础展开半音上行与渐进,最后以独特的和弦结束这一小节。

再现部相对特殊,副部在前而主部在后,即采用前后倒置的方法,这一部分的调性并未与主部调性进行统一,色彩更为雄厚,在呈示部中凸显乐曲的抒情性以此来突出乐曲的主题。以166小节为例,再现部以副部为主,由此开始情绪高涨直至180小节,转变调性以突出作者的无奈之感,随之调性返还至g小调,由于缺少连接部此处节奏更加紧密,完美的突出了不安的情绪,情绪随音乐变化而变化,进而营造一种乌云笼罩、光亮微弱的意境。

尾声部分的情绪基调为紧张,为此节奏感较强,右手采用柱式和弦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情境,这部分是整个叙事曲中最难演奏的部分,对演奏者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低音部需要与弹奏力度进行完美配合,转向高峰时才能洋溢出激烈的感情,小节音阶自由转变,以悠长的音乐来突显悲剧性主题。

(二)音乐结构特性

区别于传统的奏鸣曲式,肖邦大胆的在《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创作过程中加以创新,希望通过变换主题的方式来展现叙事曲独特的戏剧性特点。以主部及副部为例,主要是为了抒情而创作,两者在塑造音乐形象及表达情感的过程中分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音调及旋律方面有着共通性,主部与副部在变奏及变形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因为两者之间的抒情性有所差异,为此作者并没有采用结构分裂的创作手法。肖邦在创作时灵活运用了主题变换这一技巧,主部与复部各出现三次,二者之间相互独立,同时又以连接部对二者进行紧密联系,最后以内容的插入来构建既有变奏又有回旋的结构。

分析《G小调第一叙事曲》一曲,顾名思义,作者将主部安排在g小调之上,对于调性的布置与编排采用了独特的构思,通过乐曲本身色彩的明暗调整来突出整个乐曲的悲剧性气氛,以副部调性的处理为例,肖邦创作时决定由g小调转向B大调,希望以此来凸显钢琴音乐的抒情性特点,同时在展开部予以创新处理,使主部的a小调与副部的A大调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布局上的创新区别于传统的奏鸣曲式,为此更能凸显肖邦钢琴叙事曲的个人风格及音乐特色。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曲式结构相对特殊,为了凸显整首乐曲的戏剧性特点,肖邦在创作时特意在再现部中运用了倒装结构,即先呈现副部再呈现主部,并对副部进行变形处理以顺利回归原调,同时做好乐曲的收尾工作,在将故事情节发展推向高潮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结构布局上相互呼应的优点,从而实现并凸显了曲式结构上的对称性与平衡性。结尾部分主题内容应当得到突出与深化,即更加突出悲剧性结局,为此肖邦在对结束部及尾声部进行处理的时候,摒弃了沿用的传统曲式结构,采用了新结构补充气势并营造宏伟的结构,最后的高潮部分由此升华,为此也可以说《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肖邦基于原有结构并融合其他形式结构的一次创新改革试验,是一种创新创作行为。

(三)节奏特性

《g小调第一叙事曲》节奏特性较为明显,在设计节奏与节拍的过程中融合了鲜明的波兰舞蹈节奏特点,从始至终贯彻6/4节拍,主部主题为玛祖卡音乐风格,玛祖卡舞曲大多由三拍组成且重音全部在第二、三拍上,肖邦在1831年创作这一叙事曲时常说“我的心常在切分的跳”,由此可见作者在创作这一钢琴叙事曲时,切分节奏的应用完全展现其内心情感状态,全曲以六拍为主,整个乐曲更具有民族及地域特色。创作时以g小调根音为主部结束音,从而创造更加立体的音乐形象,将每个乐句的结束音符做延长处理,通过延长一拍进而形成不对称的切分风格,从而在音响效果上体现不安及焦灼的情绪,和声进行加厚处理,不稳定和弦以休止符代替从而增强音乐的表现力、突出音乐形象并丰富音乐情感。

(四)旋律特性

肖邦为了凸显其钢琴叙事曲的旋律特性采用进行方向及和声布局,为渲染出悲情、壮烈及豪迈的主观情感感受,作者在引子部分进行过度设计,在主部主题的前两个小节中主要采用6/4拍子,旋律的线条感较强,短短三个音符就形成了一个下行四度接连上行三度的巧妙设计,随后这种下四上三的旋律被广泛应用在全曲的各主题之中,其中以第二主题部分最为明显,小字二组的g下行四度到d再上行至f,迂回的旋律重复在再,从而使音乐透露出悲情叹息。

三、《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演奏诠释

(一)作品演奏技术的诠释

肖邦叙事曲浪漫主义色彩浓郁,演奏其作品不仅要逻辑清晰、结构严谨,还需诠释肖邦叙事曲创作意图,体悟其情感,使演奏含蓄、自由且注意细节。从旋律上讲,《g小调第一叙事曲》旋律多样,饱含浪漫主义深情,富有戏剧性,突出旋律特点,以旋律宣叙性为例,犹如说话般娓娓道来,演奏时需控制速度,逐个音节表现肖邦思想内涵,引子部分为广板4/4拍,突出朗诵气质,演奏时需指尖用力,手指高抬,尽量连贯表达长句,音符深沉稳重,发声清晰响亮,渲染悲壮气氛,第一个音弹奏时同时踩踏板,用手脚共同演奏的方式突出旋律连续性,起初为力度较大的长音,为悲壮情绪发展奠定基调,使用同音连线酝酿情绪,紧接双手一串八分音符,营造沉思之后的诉说意境,第2句用到3连音及附点节奏型,使叙事曲旋律起伏明显,手指贴键演奏,琶音演奏以及降E音的使用,有利于情绪递进。乐曲起初主题旋律多次出现,用低沉的语气讲述故事,渲染昏暗音乐气氛,用弱起的方式弹奏,节奏为4/6拍,3拍子为基础节拍,右手高声部呈现2分音符长音,旋律连贯并具有歌唱性,中声部旋律沉稳,左手低声部、右手中声部呼应,尾音弹奏稍轻,达到衬托目的,高、中、低3音自然和谐、融会贯通,共同推进旋律。装饰音在本曲演奏中属于重要部分,并非简单的修饰性附加物,还起到充盈乐曲及画龙点睛作用,将肖邦想象力渗入演奏技巧处理中,展现即兴表达魅力。例如,171小节弹奏倚音渲染梦幻般的叙事气氛,倚音演奏短促,强调装饰功能,不占用大量时间,不影响原拍子时长,演奏一带而过,要有主次性,主音、倚音间隔要合理控制,优化倚音效果,亦不可过于紧密,避免弹奏不整齐。再如,173小节处的波音,推动力较强,旋律富有动感,演奏此处波音时需控制三四指的波动,四指需灵活,通过反复练习控制时值。华彩部分演奏独具亮点,以242小节为例,旋律音阶式向下、向上推进,发展到250小节处情感居于高点,手指需在琴键上快速且灵活跑动,弹出指定音型,双手间隔八度同音演奏需整齐,在句子开头可踩下踏板,演奏一气呵成,和弦断奏、低音区演奏需用较弱的方式处理,突然变慢,与之前演奏的收拢性构成对比,紧接上行琶音节奏型,演奏速度较快,为音乐情绪冲击做好准备,从254小节起较长旋律上行模进,演奏力度较大,表现激烈情绪。

(二)作品演奏情感的诠释

1、悲情戏剧性表达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全篇贯穿悲情的色彩基调,缓慢且肃穆的引子部分暗示着悲剧性戏剧的开展,长短两个小句及双手齐奏的二分音符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演奏力度直透人心,配合延音踏板以延缓低音带来的低沉气氛,通过和声来营造背景氛围,左手把控音程以凸显和声效果,右手控制力度与速度以突出不协和音程的效果,从而加强悲剧性氛围。如果说切分节奏是为了准确塑造悲情形象,那么在第二次切分模进时应当对和声进行加密处理,抓住主要的旋律音从而促使悲伤转变为悲愤,多连音的使用加剧了冲突的激烈程度,将第一部分音乐推向高潮,凸显肖邦心中对故土灾难的不安及悲愤感受,左手切分音和弦要平稳,右手跑动并靠指尖接触,由强到弱的21连音收尾实现了情感的爆发。

2、英雄气概的表达

英雄形象的塑造及民族精神的体现是肖邦曲目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肖邦借助低沉变奏以及不和谐音程来突出主题情感,通过高声部极尽旋律配合和声收缩来实现雄壮英雄史诗的主题导入。左手的第一个音对塑造恢弘气势具有铺垫作用,需要配合同音踏板实现低音的延续,采用通透的力量发出的低音效果可以塑造稳定的音乐形象,通过突出这一高音给人以刚毅好卖的英雄形象,左手强有力的柱式和弦带来的音响效果是雄壮的,到达高峰时这种强烈的情绪并未停止进而转为单音的快速跑动,成功的转换为喜悦心情。再现部营造的是一种宏伟宽广的形象,同样是六拍节奏,左手的旋律伴奏织体加快一倍,右手旋律主题仍然以接近主部主题为标准,试图带领听众产生一种回忆的情绪。

结 语

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中独具特色的一位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极具文学性色彩,戏剧化表达较为常见,且大多由钢琴创作而来。《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揭示叙事曲本身富含人文精神及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思想,我们需要用联系发展逻辑及形象创作动机来进行演奏诠释,希望以此加深对曲子本身及肖邦钢琴音乐作品的理解。■

猜你喜欢

小调肖邦和弦
“钢琴诗人”肖邦
重属和弦构成方法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Colorful you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小调[六首]
小狗圆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