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困境及策略

2021-11-28杨靖范家茂

普洱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办学

杨靖,范家茂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8000

随着近些年地方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招生人数逐渐增加,地方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2020年5月28日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办学要求。可见,转型将成为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1]。基于此,探析我国地方高等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当中遇到的困境,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从而帮助地方高等院校构建科学合理的机制,实现向应用型高校的顺利转型。

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概述

(一)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内涵

地方高校是直接隶属于各个省、市、直辖区或自治区的普通高等院校,其受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依靠地方财政划拨经费。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以“服务地域”为导向,致力于培养能够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除具有大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同属的市场导向性外,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区域指向性及地方特色性。从横向看,地方高校的转型是服务于地方的普通本科高校的多元化提升及差异化发展;从纵向看,地方高校的转型是职业教育的“本科化”转变,也是本科高校在办学形式、教学结构和办学内涵上的质变[2]。

(二)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动因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不仅是社会高等人才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自求发展壮大的需要[3]。一方面,从外部动因上看,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转型,社会从低端劳动力到高端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且在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甚至“创造大国”的转型升级大背景下,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大。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是促进地方高校错位竞争、摆脱同质化发展的必然路径。现如今,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高校与政府、企业等合作模式开始出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应用型高校的建设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从2013年就开始倡导地方高等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但是由于我国在之前的几十年内都以学术作为衡量高等院校的重要标准,因此形成的政策惯性、学术价值以及市场规则等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就为民办高等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造成了严峻的制度性困境,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现状不佳。2015年政府颁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后,我国300所地方高校开始试点转型,但仍有2 200余高校尚未投入试点改革;2019《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仍将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列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发展项目,可见,当时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力度仍旧不足。2020年学者孙翠香在基于河南、云南、重庆及黑龙江等地的6所地方高校的调查研究中指出,虽然地方高校在建设产学园、校企合作、增加实践课程等方面大力投入,但仍收效不佳,高校的“产教融合”浮于形式、“政学研”结合缺失,高校在输送地方人才、服务于地方的整体转型机制上尚未完善,我国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4]。

二、地方高校转型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转型深度不足,过程流于形式

首先,为了积极引导地方高等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地方院校的战略转型保驾护航。但是这种政策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据政策的生命周期理论,完善的政策需要经历新生期、上升期、繁盛期,然后再到衰退期[5]。因此,地方高校在战略转型的初期面临着巨大的政策惯性困境。即尽管有一定政策扶持,但是扶持力度并不足以应对转型过程当中的困难。其次,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大学的建立向来是以学术为基础的,部分高校管理者仍然认为学术型高校的传统培养模式较为正规。这就导致我国地方高等院校在建校和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仍然参考学术型学校,并没有根据自身应用型高校的特色而进行特殊的培养。最后,由于我国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时间较短,因此尚未形成应用型地方高校的规模化案例,部分地方高校直接借鉴甚至照搬国外的成熟转型模式,并不适用于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地方经济条件,使得转型深度不足、高校之间转型模式趋同,缺少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所应有的“区域性特色”。

(二)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缺乏企业经验

一方面,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是地方高校存在的共性问题。与重点本科院校相比,地方院校的师资水平及整体高校的学术实力本身就相对较弱。许多地方高校教师不仅要面临既有学术类考核,还要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在科研压力加重的情况下,其对于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视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可见,我国地方高等院校在转型的过程当中大多数面临学术价值的困境,这种制度禁锢了地方高等院校的转型步伐[6]。另一方面,《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明确表示,高等职业教育包含应用型高校,且应用型高校内的高职教育层次及教学水平,需在职业专科学校甚至职业技术学校之上。然而,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大多为学术型教师,教师缺乏企业经验,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职业引导时浮于理论,这也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浮于形式的原因之一。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地方服务脱节

一方面,地方高校的发展难以形成和市场的良性互动,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广度也不足。学者朱建新在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进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指出,高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多为企业在高校开设职业讲解大会、企业提供部分实习岗位给学生实践等形式,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政产研”的结合度不够。例如以浙江等地经济条件发展较好的地区,校企合作的广度尚且不足,企业多愿意与重点的高等本科院校合作,与地方高校的黏合度不够[7]。另一方面,由于地方高校的门槛相对较低、文凭含金量较低,导致地方高校的招生形成一定困难,无法从社会上吸取优良的生源、资金以及软硬件等资源。在此情况下,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人才所能提供的社会服务脱节,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服务于地方”的最终目的没有达到。

三、地方高校转型的路径

(一)明确转型目标,基于区域进行特色办学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并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在转型的过程对办学模式、理念等各个方面均进行更新转换。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对自身的定位具有清晰的认识,设立明确的转型愿景,结合各地的地域特色,重构教学体系、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地方高等院校从属于地方,其在办学的过程当中具备一定自主权,是市场当中相对独立的个体,因此可以根据地方人才需求的变化甚至整个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自身的办学规范和目标。例如重庆市长江师范学院的“渝东南音乐文化课程”,专门教学巴蜀音乐文化;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根据四川盆地地域风貌开设的“农田种植课”,赣南师范学院基于赣南革命老区所开设的“文化旅游服务课程”等,均是植根于地方特色,服务于地方艺术经济、农业经济及旅游文化经济的课程体系。可见,地方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找准自身的地域特色、明确转型定位和今后社会服务的转化方向,促进自身向应用型高校的特色转型、专项发展。

(二)建设双师双能队伍,提高师生转化质量

基于地方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普遍性问题,设置“双师双能队伍”,促进学术教师向应用型教师的转化,从而推动学术型学生向高素质的社会实践型人才的转变。“双师双能队伍”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同一教师的“双师双能水平”;二是地方高校的“双师双能”教师体系。一方面,提高现有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高校需改变目前教师的评估体系,摒弃以“科研评估”为主的旧有职称评估模式,进行“双师评估”、达到“双能水准”,即教师不仅要有教师资格证(教学能力),还应具有至少一类专业的职业资格证(或职业经验/职业能力)[8]。另一方面,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制”教师体系,企业可对地方高等院校一对一帮扶,企业当中具备一定资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可以走入校园,成为地方高校学生的兼职导师。

(三)完善试点合作模式,搭建行业发展平台

在2020年5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促进市场化就业,高校和所属地方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一方面,针对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的问题,高校可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多角度办学输出及校企共同建设地方性的实训基地等策略,完善试点合作模式,促进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首先,订单式人才培养。即针对地方企业的特定岗位,针对性的选拔、培养能够服务于地方的预备性人才。其次,多角度设置办学制度,以四年制大学为例,高校可采取“3+1(三年学习、一年实训)”或“2+1+1(两年基础知识学习+一年专业技能学习+一年实训)”的方式,为校企合作中的人才输送打下良好基础[9]。最后,为加强校企合作的黏性。企业可以直接在高校“安家落户”,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在资金支持上,积极向地方政府寻求支持。另一方面,针对校企合作广度不足的困境,地方高校可建议地方政府可以出台减税免息等政策,搭建行业发展平台,鼓励社会中的各行企业参与到民办高校的应用人才培养当中。

四、结语

地方高等院校在转型的过程当中应该清晰自身的定位,在政策的帮扶下利用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实现应用型转型。通过明确转型发展目标、对外开放办学理念、建设双师双能队伍及搭建行业发展平台等策略,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困境能够得到相应解决。高等教育对我国目前和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保障地方高校合理转型,使地方高校能够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出创新应用型人才,是我国地方高等院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仍要重视的课题。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办学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