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符号翻译学的壮族典籍英译方法分析
2021-11-28陆辉
陆辉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壮族作为我国人口规模仅次于汉族的民族,对其古籍进行英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大壮族文化的传播范围,提升壮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深度,还有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符号翻译学可以有效翻译事物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的各种意义以及符号与人类多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对壮族英译能够产生很强大的支撑作用。
一、壮族典籍英译原则
(一)深入理解原作展现的史诗原貌
译者能否准确地理解和传递原文中所包含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是翻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各民族的文化环境和思维方式不同,人们理解信息的能力常常受到文化内涵和理解能力的限制。译文要想使目的语读者与原著读者有同样的阅读效果,那么译者就必须要透过文本的表层意义来理解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为此,在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根据诗歌翻译理论,结合语言文化的特点进行翻译。
(二)缩短语言差距推介民俗文化
由于壮语和英语的不同特点,使其各自独特的美感难以进行相互传递。这主要是因为英语是拼音文字,一个单词可以拆分组合,几行就可以构成不同的意象,壮语具有一字一声等特点,英语很难复制壮语无时态、无人称、无标点、无单数或复数,无现在时或过去时,无被动式或主动式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壮语不需要大量的介词词组来表达时间、地点、方向等关系,这就成了壮族古籍英语翻译的一大障碍。尽管两种语言的差别很大,但在双语转换中不同的语义结构在外化语言中表现出了不同的形式。从核心句的基本框架和整体内涵来看,两种语言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二、基于符号翻译学的壮族典籍英译方法设计
(一)语言维、文化维与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在不同层面和不同层次上,语言空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都在有序进行。在文化层面上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指的是译者注重翻译过程中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解释[1]。适应性转换的文化维度主要关注源语言文化与目标语言文化在性质和内容方面的差异,避免从目标语言的角度对源语言进行曲解。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其要求译者除了关注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外,还应关注交际层面,以及在翻译中是否体现了原语的交际意图[2]。例如,《布洛陀经诗译注》主要使用了四种语言对相关内容进行描述,这种情况就需要译者对这几种语言都极为熟悉,而且还要熟悉古壮词的翻译,并掌握英语和壮语的语言特点和句式。如壮语中大量的定语后缀,壮语中大量的句式都体现了复合思维[3]。另外,因为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壮英双语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下所示:
Ro raouz hengz conz byat.我们做一桌祭品还愿。
Ro raouz HAB Congzien.我们备一些供品解怨。
Guh byatnaj baed sien.在佛仙面前来做禳解。
Faenz ien najmehlauz.在母神面前来行还愿。
壮族的信仰是先辈们能让孩子们平安快乐,幸福快乐,并能帮助他们战胜灾难[4]。这种祭祀文化是布洛陀史诗中布洛陀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译者应注意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在翻译时注重文化因素的具体作用。例如:
We’d better offer ample sacrifice in great sincerity.我们最好真诚地做出充分的牺牲。
We’d better give enough sacrifice to do away with enmity.我们最好做出足够的牺牲来消除敌意。
So here goes the sacred rite for Buddha and immortals.所以佛祖和神仙的神圣仪式到此为止。
So there goes the sared ritual for Mother Goddess.所以有了圣母女神的萨雷德仪式。
由于翻译与原作在表达、语序以及词汇等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在翻译过程中应更注重动态等效理论的运用。另外,还必须更好地反映翻译的交际意图,由于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进行翻译,能够使更多的英语读者理解壮族文化[5],扩大目标读者的范围,达到交流的目的,以此体现交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的转变[6]。
(二)在翻译时要以实形神兼备为重要原则
目前,壮族典籍的翻译和传播取得了一些长足进步,但对民间典籍文化的翻译与介绍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7]。由于翻译是两种语言进行转换的过程,因此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两者间的转化关系。此外,还要对翻译的文本和词汇进行多方面考察,以保证其语义的正确性,从而达到形与神兼备的目的[8],提高翻译质量。
形神兼备指的是译文能够和原文的内容、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关系。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它代表了中国古诗的最高水平,被译成多种版本,其中一个就是以此为例[9]。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原文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译文如下:
At dusk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withered vine fly crows.
Neath tiny bridge besides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n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在这首词的翻译过程中摒弃了原作中的形式美,在理解原作想要表达的含义后,根据其本质含义进行作品的翻译使译文体现了英语意合语的形式美[10]。而要想使壮族典籍的内容得到最真实的翻译和转换,就必须要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其原文的本质内核,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翻译。
(三)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实现文化自觉
翻译是一门涉及文化意识的学科,壮族民间艺术的翻译必须要以强烈的文化意识和翻译精神为重要内容。梁启超曾经在《政治小说序》中说:“专选外国名著,而对中国的现况,则将其译为第二种。”这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外国翻译的文化意义不应局限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简单转换[11]。因此,对原作进行翻译时必须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式,诸如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以示壮族典籍的英译水平得到有效提升[12]。
归化与异化在文化翻译中有着不同的取向,归化是对原语的本地化,目的是让作者接近读者,因而容易丢失民族文化的因素;而异化则鼓励译者在尽可能尊重作者表达意图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翻译。从翻译的角度出发,可采用异化、模糊、补偿等翻译策略对广西壮族民间文化进行英译。比如壮族创世史诗《布罗陀》的英译[13],就采用了“音译+释义”的方法,对壮族文化中的重要特色词语进行处理:布 罗 陀(God Baeuqloegdoz),娅 皇(Queen Yahvuengz),图额(the Ngieg dragon)。
异化翻译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民族文化特色,避免造成翻译过程中原文含义的改变,从而使两种语言更好地进行对话和沟通。针对民间美术的图象特点,运用图像解读的方法,可通过图形来传达民族文化。例如《广西织绣文化》一书,将鲤鱼纹、万字、太阳纹等民族特色图案翻译成图片,不仅能有效地传达壮族特色文化[14],还能使英语读者对具体事物产生更深入的认识。
(四)贴近作品受众实现英译的传播指向
在对外翻译交流过程中,贴近作品受众是实现英译的重要指向。为此,在壮族典籍英译过程中必须树立“读者意识”。为了使壮族典籍得到更好的翻译,必须贴近作品受众实现英译的传播指向。壮族典籍的目标受众是广西民间美术文化的英译读者,译者需要对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产生清晰、具体的认识,还要对目标读者的思维偏好、阅读习惯、阅读风格、阅读期待、认知水平、阅读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这是因为不同的读者存在身份、职业、心理、个性等多方面的差异因素。因此,在进行壮族典籍英译时应注重受众的特点。例如,对青年学生、企业白领甚至家庭妇女等普通读者,应更注重增强壮族典籍翻译的艺术感染力,即利用读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15],对壮族民间文化进行翻译和介绍,传播广西民族文化形象。
(五)构建壮族典籍语料库实现英译的科学化
研究和实践证明,建立语料库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对外翻译和传播。在语料库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双语真实语料库为对象,以电子文本为基础,构建民族文化英译语料库,为壮族典籍英译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全文本语料库中的某一字段是逐句的形式,在选择同一字形的读音和同义词时比较困难,因此译者可以将原书中的某一字段作为字段,逐字对应原书中的读音、词义和拼音文字,并与全文本语料库建立联系。
第二,对各字形对应的音义出现频率进行统计,选取标注各字形音义出现频率的不重复记录,按音序排列,形成壮语异体字基本数据表。壮字笔形规范过程如下所示:
依据上述内容完成对异体字的整理以及使用规范,从而发挥出壮族典籍语料库的积极作用。
三、结语
对外翻译是广西民族文化进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超越纯文本翻译的限制,促进文化交流。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更进一步展现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使壮族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到世界各国,促进壮族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