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优化评价”的中学室内体育课设计
2021-11-27俞燕君
俞燕君
1 中学室内体育课设计中需要展现的信息
1.1 教育设施设计
室内体育课相对于室外体育课,在空间上自然会受到更为严重的限制,那么这就要求教师所选择的授课课程本身,就需要对空间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可以以双人参与或者三人参与的模式为主要选择的运动类型,之后对相关设施进行合适的设计。比如教师在室内体育课的运用项目选择过程,最终所确定的项目为乒乓球或者羽毛球,那么此时教师就需要根据学校当前的硬质条件建设水平及相关设施的配置方案,全民研究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是否需要对这类设施进行进一步的确定,当然也需要考虑到,在相关设施的配置中,很可能会对其他的环境因素提出相关要求,那么当此时就需要让教师全面分析这类设施的配置中,可否经过进一步的处理,比如对室内通风条件的调整、对于其他辅助类设施的加入等,从而让学生在参与课程过程中,让相关运动本身所受到的负面影响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削弱。
1.2 教育方法选用
室内体育教育过程,教师要能够采用科学的方法,将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充分性的提升,当然当前的体育课堂教育中,已经开始更加强调理论性教育知识的全面利用,从而让学生可以通过对理论知识的了解,防范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运动伤病,并强化知识分析水平。在室内教育过程,无论是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还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都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在今后的教育阶段,教师就需要对教育过程中所需要选择的教育内容和相关教育方法得到科学性的选择。
1.3 教育环境构造
在教育环境的塑造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综合性的处理,对于物理环境的建设,教师主要是需要分析,在学生参与到相关运动过程中,相关运动本身对空间方面的要求、对室内条件的要求、对于各类资源使用方面的要求,乃至于各类设施在使用中占据的空间参数要求等,所有的信息都必须经过全面的处理之后,才可以完全根据相关活动的具体参与模式和学生的实际要求,对整个教育环境进行整理。对于人文环境的建设,则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所有的教育事项,同时教师本身的从业能力和工作水准也都需要得到同期性的提高,让其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教师要提高对学生的教育质量。
1.4 教育效果跟踪
中学的室内体育课设计过程中,不是意味着教师只需要完成相关的教育任务即可,而是必须实现对学生接受教育事项和教育内容的全面跟踪,以了解当前学生所接受的实际教学水平,并在跟踪阶段,教师要建立长期和短期的专业跟踪模式。长期跟踪主要是分析一段时间之后,学生所能够取得的各类教育成果,短期则是在每节课堂上分析学生当前所受到的实际教育水平,全面发掘目前的教育问题并将其排除。
2 中学室内体育课设计中的“动静结合”方法
2.1 教育思想转变
中学室内体育课设立过程中,所谓的动静结合,教师必须要能够通过对相关教育思想的全面转变,选择最佳的动态教育内容和静态教育内容的结合模式,实现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其中动态教育模式是指,学生在参与到相关活动时,必须要能够全面参与到相关的教育体系和学习内容,让学生可以全面接受最为完善的教育知识,此时通过长期性的实践,以了解目前在个人能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将其解决。对于静态教学,主要是通过理论讲解的模式,乃至于播放视频资料的模式让学生接受教育,因此针对教育方法的转变阶段,教师就要了解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接受理论教育,并且分析接受了理论教育之后,如何通过直接性的活动参与方法,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可采取的方法是,以理论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投入实践,同时教师该过程中起到一个纠正者的身份,全面研究学生是否可以按照理论知识指导个人的活动方式。
2.2 教育目标设定
教育目标的设定中,要建立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组合模式,其中长远目标是要针对某一种体育项目,让学生进行全面、充分性的了解,并且具备一定的操作水平,该项目的分析依据是,在整个工程项目的教育时间,通常以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为研究对象,之后将其分解成各个短期目标。比如确定在经过一个月之后,学生必须对某项目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全面性的了解,那么当此时,教师就需要分析这一个月内采用何种方法,才可以让学生增进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水平,并且对相关知识的具体利用方法进行分析,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将这类知识和相关的学习目标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并分析在一个月之后,学生是否能够完全根据当前的设定目标完成应有的学习任务。此外要注重各个短期目标之间的衔接方法,根据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取得的教育成果分析机制,研究是否需要对学生进行其他项目的教育。
2.3 教育资源投放
相对于室外教育,室内体育课在相关的资源投放方面需求度较低,不过中学的教育阶段,相关的体育教学项目也并非要能够和室外教育项目完全脱离,而是在一些情况下需要借用新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具有了解。比如对于足球项目,对场地空间的需求极大,而学校方面为了避免学生的运动伤病,并且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具有进一步的理解,教师会通过开展室内教育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到理论知识的学习,那么针对这类课堂,教师就可以将整个教育项目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针对各类理论资料的配给阶段,另一个是学生的实际操作阶段,這两个阶段要做到室内外环境的转变,即让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之后,让学生立即到操场上进行实践操作,从而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掌握水平和知识掌握能力。
2.4 教育方法选择
教育方法的选择过程,教师可以充分采用当前已经开发出的多种新型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并强化对各类知识的理解,比如该过程可通过采用目标导向方法,分析学生在一段教育时间之后所需要具备的知识,那么针对最终设定的目标,就可以直接等同于长远目标。目标导向法的分析过程,则该目标要分解成多个子目标,帮助学生分析可否凭借这类方法,对相关的目标规划方案进行理解,同时针对相关目标的使用方法以及学生的接受情况,教师都需要进行跟踪,比如在教育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配置到不同的小组内掌握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就需要跟踪询问学生对当前的小组建设方面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替换小组成员,让所有学生能够更加融洽。
3 中学室内体育课设计中的“优化评价”方法
3.1 学生素质分析
学生素质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接受了体育教育过程中的素质分析,另一个是在经过了较长时间锻炼后的效果分析。前者包括相关的体能测试工作,比如长短跑时间、身体柔韧性、身体爆发力等,从而将这类信息全面记录在案,以了解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平均参数,以及所有学生的独立身体素质档案,在经过了一段的教育时间之后,教师要根据相关体育活动让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最佳的教育成果,分析学生当前的素质表现情况,比如教师所采取的教育内容为羽毛球,该项目对学生的耐力、反应能力以及爆发力提出的要求较高,那么需要在半学期或者整个学期时,集中组织学生参与体能测试与分析,分析学生是否在该过程中,可让个人的身体素质提高到設定目标,如果发现未能达到设定目标时,则需要反思目前在教育方法中的问题并解决。
3.2 学生能力分析
学生的能力分析并不单纯是指身体能力,还包括其他多种项目,比如学生的团队的合作能力、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力等,在室内体育课程的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对学生的最终教育目标以及教育理念。实现对个人能力的全面建设,之后需要研究如何通过体育锻炼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教育。比如选用的方法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可以投入到不同的小组训练体系中,在一段时间之后替换小组内的学生,此时学生就不得不尝试和其他的团队进行融合,此时从取得的教育成果上来看,可以实现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充分性建设,不过此时教师要保证,所有学生都要在个人能力以及在接受一段教育工作之后取得的团队合作能力,如果发现某个能力的建设中依然存在问题,那么就需要分析该方案能否继续利用。
3.3 学生意见分析
在当前的中学阶段,教师和学生之间已经开始通过建立一套新的交流机制和交流渠道,让教师可以更为直观的从学生群体内收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但能够激发教师的教育灵感,也可以直接说明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并希望教师解决,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分析学生的各类意见,比如学生给出的意见和建议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将教育速度放缓,因为大部分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知识时,虽然可以经过立即性的验证,但是后续的课堂内已经开始讲解新型内容和知识,则大部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过低,此时教师就需要分析该项意见或建议对现有教学体系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分析该意见或建议可否正式使用,若能够使用,则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3.4 教育模式分析
教育模式的分析过程,要全面根据当前所需要完成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并对教育模式进行科学设定。比如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模式是建立一套单节课堂内的室内和室外的共同教育体系,那么当此时,一方面教师要分析该教育体系的实际作用表现,以及是否能够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让学生的教育水平得到良好性的构造,另一方面就需要分析当前的教育机制之内,学生实际所取得的教育成果是否和设定的方案进行有效匹配,从而让学生可以从最终所享受的教育模式、教育水平和教育方法上具有良好的科学性与完善性,也就是说针对相关的教育模式建设阶段,要能够根据学校当前所实际接受的教育内容和教育信息做出规范,此外在所有的学生能力评价过程,教师必须要建立专业的评价模型,以全面综合当前的研究事项,此时教师要采取专业化教育机制,并分析能否让所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享受应有教育。
综上所述,中学体育课程的教育过程,针对动静结合过程,教师需要对相关资源的投放方法、课程的时间分配方法以及相关目标的设定方法进行全面性的分析和了解,从而让学生接触最佳的教育。对于优化跟踪模式,主要是分析学生当前的活动知识掌握情况,需要对教育内容以及相关教育体系的构造模式,让学生可以处于最佳的教育环境。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北干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