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模式
2021-11-27郭文璐房裕东
郭文璐 房裕东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武术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武术表演就是其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近年来,武术表演专业发展的如火如荼,各种影视表演、演出也都需要武术表演相关专业的人才,各体育院校也积极开办武术表演专业。
武术表演最早出现于祭祀与节日欢庆中。武术的竞技功能逐渐取代娱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武术竞技性的要求降低,对武术的表演及视觉感受加强。与此同时,大众传媒成为人们了解认识新鲜事物的重要途径,武术相关的素材以及武术的竞技功能被搬到影视作品和舞台表演中,其表演功能再一次的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近年来,武术表演活动越来越喜闻乐见,无论是大型运动会、舞台表演、影视剧作、运动会开幕式、校园剧等,以场面恢宏、内容丰富与现代科技灯光等特效融合为新的闪光点,使武术表演走向舞台化、艺术化。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种类齐全、学科专业覆盖面广、具有一定规模与特色的学生培养模式体系。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对于武术表演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且培养模式缺乏特色,存在“弱化、同化、矮化”的弊端。为了提升武术表演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依据,本篇论文将对武术表演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1 武术表演专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武术由于其长期以来所具有的影响力以及民族性,在各行业领域都得到蓬勃发展。由于市场的需求,于2012年各高校开始陆续招收武术表演专业的学生,弥补了市场对于武术表演专业人才的这一空白。武术表演专业是将武术和表演融为一体的跨学科的新专业,以在动作类影视、舞台表演、体育艺术教育教学等工作中打造表演、动作指导、动作创编、教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目标。 然而由于武术表演专业是新兴专业,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尚未健全。为了能培养在基础技能和基础知识,能在各类文艺团体、动作影视、综艺表演、学校、文化(艺术)馆、青少年宫、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从事文艺活动策划与编创工作,适合在政府职能部门、公共事业单位从事文艺宣传、群众文化等文艺指导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分析目前武术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旨在探索一条系统、稳定、有指向、标准化地培养能促进武术事业的发展和百花齐放的时代需求的武术表演专门人才。对武术表演专业的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更优的培养武术表演专业型人才,为武术的推广与宣传做出贡献,更进一步的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2 武术表演专业培养目标
适应市场、针对表演、强调实用。要将武术与艺术、文化与表演相融合,立足于把学生培养成集表演、编导与教学、训练于一体的武术艺术表演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具备和掌握影视动作表演、综艺表演与表演创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表演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同时,全面掌握武术的艺术形式、武术的基本功、拳术、器械以及武术对练等技巧,能够在动作类影视、舞台演艺、网游动漫游戏动作设计、体育艺术教学等工作领域培养高级专业性人才。
3 武术表演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3.1 人才培养理念陈旧
通过对武术表演专业的老师和武术表演专业学生的走访和询问,了解了武术表演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以“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为主,传授武术技能以及其他舞蹈、舞台艺术等,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为目标,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的掌握更多的武术、舞蹈、舞台知识和技能,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虽然“传授—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优点,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中的缺点。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我国当前主要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人才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而在武术表演培养学生的传统模式中,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放,机械地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自我的理解。与我国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不相符合,且现在对于武术表演专业的培养模式更多还是“填鸭式”教学,最根本的教学理念还没有改变。学生疲于思考,总想等着老师来教,总是希望能把现成的东西给他们,自己就拿着现成的东西去运用,这就导致在学校学的就会,而没有接触过、没有学习过的东西就不会,我们应当合理的利用“传授—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在老师教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老师教与学生自己自主研究学习各占一半,使知识融会贯通。
3.2 人才培养模式内容不明确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方案,以较为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武术表演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武术表演的学生具有表演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能在各类文艺团体、学校、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从事文艺活动策划与编创工作,在政府职能部门、公共事业单位从事文艺宣传、群众文化等文艺指导、自主创业创新等方面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充分挖掘体育特色的艺术元素,培养体艺结合、专业突出、全面发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采取多样化的特色教学手段,充分挖掘学生的竞技水平与表演能力,融体育与艺术元素于一体,采用体艺结合教育手段,培養会演、会教、会编、会导,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如今武术表演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问题,统一化、同质化是两个主要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和“模式”两个概念构成的。所以要从这两个概念入手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性。对于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对人的培养。在对武术表演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只追求学历和“求快”的思维而忽视真正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与创造中、理论与实践、专业素质与普通素质等一系列的关系上存在着矛盾关系,这些也正是影响人才的培养的因素。
4 加强本科体育院校武术表演人才培养路径
4.1 确立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
确定武术表演学生的培养定位要从目标、类型、层次、规格这四个方面去进行定位;认识到“理论与应用”其实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转变“强理论知识,弱实践应用”的培养思路与做法;把单纯的学术研究转向知识的开发与应用性知识的转化;摆脱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办学理念的惯性束缚,要重视“硬件”与“软件”的建设重视“规模扩大”与“理念的提升”,形成适合自己学校与适合武术表演专业发展的培养定位;正确认识“学校内部权力”,武术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要加强对学术权利提升,调动教师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完善高效评估制度;制定符合社会市场需求,对人才的类型进行合理规划;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技能与人格的培养,从而达到德智体美勞全面发展。
4.2 加强校企联合,做好就业对接
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所思所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武术表演专项是顺应时代需和社会的需求所设立的,动作指导以及舞台导演的招聘不同于普通大学生就业,武术表演学生就业对于学生的人脉,能力等都是一个重要的考核,学校在武术表演学生就业问题上需要设立专门的协调机制,通过学校资源倾斜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可以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全方位开放式的发展,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要求审视武术表演专业的发展未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武术表演人才更好的走向社会。要与全国体育院校合作,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重视演出互动的交流与学习、加强对外的联系以提升影响力、加强对外宣传。
4.3 加强“武术表演”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以及创新能力
由于武术表演专业有其本身的特点,所以武术表演专业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的专业相比较起来,他们的个性化、特色化、时尚性和自我表现能力的特点极为明显。所以,加强“武术表演”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以及创新能力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更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智与技能。也要开展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培养舞台能力和增强自信。将武术表演专业的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游刃有余、自信的面对每一场演出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学习,提升武术表演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5 结论
综上,武术表演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有一定的优点,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武术表演专业类的书籍;培养的单一化、模式化;人才培养目标同化、模糊化;与外合作较少,学生表演机会少;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不够完善;教学的模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不够创新等。需要学校在以后对武术表演学生培养工作上不断改进。同时,武术表演专业正处在发展阶段,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与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培养目标定位及培养体系尚不准确,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现象。培养途径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导致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求不相适应,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进而影响了人才的质量。固守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且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同质化”目前最要紧的问题就是武术表演专业的学生该如何培养,建立怎样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等。武术表演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双结合的“具有时代特性的高级人才”,要运用自己所学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人才济济的社会,对于武术表演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应该先行一步,对武术表演专业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提高人才的质量与素质。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