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模式融入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应用分析
2021-11-27周鹏
周鹏
中职学校在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策略与发展工作上,较为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理论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培育。设置体育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以及后续的岗位工作中能够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总体上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与身体素质培养意义。体能训练作为体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其展开模式与教学引导方式等都影响到学生体能的提升程度,部分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工作没有过多重视体能训练模式的引入,而主要偏向体育项目的教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体能素质的培养质量。对此,为改善当前的体育教学模式,中职学校与教师需要重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通过深入研究教学模式等途径,为学生拟定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体育课程,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培育质量。
1 引言
体能作为体育运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中职学校的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应对其进行重视。在以往的中职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工作中,部分学校或缺少学生体能培养的意识,或缺少相应的教学模式构建,使得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与运动中缺乏较好的核心式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身的体能素养提升。体能训练模式可分为基础性与专项性两种,前者可视为后者的前提,对于后续的专项性体育课程指导工作以及专项性体育训练项目具有重要影响。
2 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2.1 可以满足职业发展的需求
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策略与教学目标上较为关注社会发展的动态,文化课程、专业课程与体育课程之间也存在面向职业发展的性质。体能所涵盖的身体素质种类较多,对于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与岗位实践而言,良好的体能影响到实际的岗位实践质量。随着岗位性质的不同,学生所需要付出的体力存在一定差异性,为更好适应自身的职业发展需求,体能训练不可或缺。在学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内容中引入体能训练,有助于学生在该阶段逐步养成较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以及身体素养,从而为后续的职业发展奠定较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2.2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强大的意志观念
强大的意志观念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岗位实践学习等,该过程有一个重要前提,即较好的身体素质。随着当前社会发展的整体环境愈加复杂以及人才竞争的愈演愈烈,学生的学习心态与观念容易产生多样的变化,进而逐渐延伸出心理問题与精神问题等。在体育课程中可以开展不同模式的体能训练模式,帮助学生通过体能训练的模式调整自身的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压力与情绪的释放,体育运动属于一种有效方式。在体育运动中,学生通过体能训练等项目实践,有助于找到心理压力的释放口,同时可以在体育运动或者体能训练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较好的精神品格。
2.3 可以推动专业课程与体育课程的相互结合
中职学校在人才培育的目标与发展方向上,主要面向社会发展与工作岗位实践等,在此过程中,既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求学生同时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随着课程性质以及后续所面向的工作岗位不同,体育课程的体能训练模式可以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向进行训练项目与教学内容上的专项性制定,以此促进学生在当前的专业课程理论学习爱与岗位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体能训练的模式对自身的身体素质进行较好培育,以此满足当前职业发展的相关需求与岗位实践要求等。因此,在当前体能训练模式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措施方面上,中职学校与体育教师需要积极面向专业课程的教学内涵与后续岗位实践的相关要求,推进体能训练模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开展质量。
3 体能训练的相关原则
3.1 持续性原则
体能的培育属于一项长期、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与制定上应将目光放至学生长远的体能培养工作上,在体育课程的体能训练项目与内容的制定上,确保学生可以紧跟课程中的体能训练模式,逐步在原有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体能训练的实际教学工作中,首先需要在基础体能的训练环节上,通过基础奠定的方式,引导学生街进行相应的体能训练;随后,在后续的体能训练过程中结合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以及对体能训练的可接受范围,进一步加强体能训练环节的内容丰富度与训练强度;最后,在后续的体能训练工作中,应建立长期的体能训练指导目标,同时培养学生长期进行体育运动的观念。
3.2 层次性原则
随着生源群体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特殊性演化,体能训练模式在设计、训练项目引进以及强度制定上,需要遵循层次性原则,即根据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制定、优化相应的体能训练模式,以此适应当前学生群体体能成长的需要。此外,在体能训练的教学指导工作中,还应重视学生群体所表现出的运动能力差异性,由于性别、生理等方面因素的差异性,不同学生群体对于体能训练的可接受范围、上限均存在一定差异。为保障体能训练与学生整体的生理情况以及成长情况相适应,中职学校与体育教师在体能训练与指导环节上,一方面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需要在体能的训练指导环节上通过教学方法优化、革新等方式,使学生在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体能和训练模式中,可以进行较好的训练成长。
3.3 创新性原则
体能训练的相关教学内容与以往的中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一定差异,体能训练所关注的身体素养项目较多,可以包含多种运动项目的基础性训练内容,具有一定广泛性。其次,学生对体能训练缺乏学习热情、兴趣的情况也需要引起中职学校与体育教师的重视。在体能训练的内容制定与教学方法上,应紧跟学生的观念变化、兴趣情况与关注事物演变等,通过引入“新鲜血液”的方式,使学生可以在创新性的体能训练模式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性体能。
4 体能训练模式的融入策略
在体能训练模式的内容制定与项目引进上,除了需要遵循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以外,还需注重训练模式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如根据学生的专业课程性质在体能训练项目或者内容上,采取多样化的项目引入。中职学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种类较多,体育教师对于体能训练项目的设计和侧重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定。
4.1 强调基础素质训练
体能训练包含的内容或者训练项目较多,主要面向学生的力量、速度、身体柔性以及耐力等。关于力量的体能训练项目,这一项目影响到学生后续岗位实践的质量,同时也是相关体育运动与体力劳动中的重要身体素质;速度的体能训练项目主要影响学生的敏捷度与身体反应能力,与身体柔性存在较大关联,而身体柔性主要涉及学生身体关节、韧带的延展能力;耐力则主要指学生在体育运动或者体力劳动中身体可持续性运动能力。在体育课程的体能训练指导过程中,首先需要基于众多基础性体能要素对学生进行指导,该过程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项目,如短跑、中长跑、跳远以及基础性的韧带拉伸运动等,使学生在初期的体能训练过程中可以具备较好的基础身体素养。
4.2 优化体能训练教学模式
从必要性的角度上看,体能训练可以有效面对当下学生体能下降、身体素质变差等情况。中职学校在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体能训练指导工作中,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通过体育课程的合理安排与课时优化,使体能训练在实际的教学指导工作中可以得到有效落实。其次,体育教师在教学指导模式上,需要在原有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通过多样性的训练指导模式与教学内容引入,确保学生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建立起运动兴趣。此外,还可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通过基础课、选修课和职业实践体育教学指导模式的整合,使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体能训练,还可在课外实践上,通过组建兴趣小组、开展社会实践以及团团体能训练的方式进行训练。最后,在体能训练教学模式的内容设置上,体育教师需要制定一定周期内的训练内容,确保学生可以在一段训练周期内逐步养成体能训练的习惯。
4.3 注重体能训练指导的分层性
随着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壮大,在体能训练的内容引入与教学指导模式上,需要注重学生群体的生理特征、身心成长等特点。体能训练属于持续、强度逐步增长的体育运动内容,部分学生由于运动能力较差或者受限于生理限制,在进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难以深入学习与实践。基于此,体育教师在实际的体能训练指导工作中,应结合学生群体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与内在需求的差异性,前期可适当采取通用性体能训练指导模式,使学生群体的整体身体素质可以逐步具有均衡性,随后可适当提高体能训练的强度与训练项目,持续提升学生的体能素养。最后,在学生所表现出的体能差异、擅长运动项目差异等,在体能训练项目的内容制定上,可采取分组训练的模式,针对学生在体能训练中存在的不足项目,开展相应的体能训练教学指导。
4.4 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制定针对性体能训练内容
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较多,体能训练的内容也需要面向学生的成长需求,比如在文职性质较强的专业学生体能训练指导中,针对该部分的专业成长性质,教师可注重身体柔性的训练与指导,可开展项目可引入跑步、体育舞蹈以及呼啦圈训练等方式,使学习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性质进行针对性体能训练;对于户外劳动或者体能需求较高的专业学生,体育教师可适当增加学生的身体力量训练与敏捷度训练,使该部分学生在当前的专业课程实践上可以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在训练内容上可引入铅球、引体向上或者俯卧撑等训练内容。此外,面对要求精细化较高的专业学生,在体能训练的项目与内容制定上,体育教师可加强身体协调能力、平衡能力等项目,使学生在当前的体能训练过程中可以逐步提升适应专业岗位工作要求的身体能力。
综上,在当前的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工作中,中职学校与体育教师需要注重体能训练的模式优化与教学工作制定,同時在教学观念方面需要积极响应时代发展对人才成长的需求,确保学生可以在全面、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模式下进行学习与训练。
(作者单位:阜阳市医药科技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