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思政”

2021-11-27黄娅

当代体育 2021年37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民族

黄娅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文化传承、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助力其成长成才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特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体育+思政”的模式,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普通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不仅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且对少数民族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有着重要意义。根据教育部2019年教育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数量比例已超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因此,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助力其成长成才责任在肩,意义重大。探索“体育+思政”新路径,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克服狭隘的民族认同意识,养成良好的民族行为习惯,树立新型的民族认同观,理性把握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形成高度的中华民族认同感、祖国认同感和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感。

1 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特点分析

1.1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新中国成立以后,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提升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思想文化水平。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深得民心的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显著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构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祖国抱有强烈的热爱之情。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习俗,同时少数民族人数基数较少、文明较为落后保守,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怀揣爱国深情的同时也有着强烈的爱家情感,他们更愿意通过自身努力回报本民族和国家。

1.2 自我意識强烈,民族自尊强烈

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往往多了一个少数民族的标签,特别是得知周围少数民族学生较少,自身行为表现会影响周围人对整个民族的认识时,会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受到他人的评价与考量,在增强对自身民族认同的同时更激发了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更为注意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的意识。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热爱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他们对历史和政治较为敏感,部分学生能够把这种压力作为激发自我持续学习的动力,并自觉把当下自我学习行为和未来对家乡的建设发展联系起来,通过成长成才获得他人对自我以及本民族的认可,从而达到改变社会对本民族认知的目的。

1.3 内心封闭性,思维方式单一

较强的民族自尊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相对封闭。这种状态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单一,固有的思维定式对其日常学习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在面对较为复杂的社会情形时无法正确理解、合理解决问题,无法抛弃传统的思维理念,而是站在本民族角度看待并处理问题。

2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

2.1 思政教育基础较为薄弱

众所周知,由于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差异、教育水平等差异,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存在一些文化基础较差、思政觉悟相对落后以及思政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等问题。首先,他们希望通过自立自强学习更多知识,尽快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但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又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不知所措。同时,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在沟通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畏首畏尾,缺乏自信和勇气,极易产生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的负能量。再者,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对一些民族问题较为敏感,缺乏民族关系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全局观,对一些民族理论和发展政策缺乏关注,甚至对学校的思政教育缺乏认识,消极对待。

2.2 思政教育内容较为传统

目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且教育内容较为传统,缺乏创新,基本按照思政课本进行理论教学,没有充分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形势和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思政教育。缺乏实践教学内容,无法真正将民族文化自信贯彻落实到思政教育实践当中,使得学生对民族关系缺乏融合心态,过分在意别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可与否,这直接导致其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较大的误区。

2.3 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重视度失衡

目前,高校对于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的重视程度,存在失衡状态,思政教育程度远大于文化素养培养。在思政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好多教育工作者无法真正把握二者的关注平衡点,进而导致了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对本国文化自信的丧失。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思政教育课程重点强调思想理论教学以及政治素养的培育,对中华民族文化内涵认知缺乏信心。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多彩多元的传统民族文化等都是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元素。但是由于对文化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充分融入课堂教学当中,使得课堂思政教育内容单一,缺乏生气和感染力。

3 “体育+思政”——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路径

3.1 推广中国传统特色体育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的是“中华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与文化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对族际关系的认同、对共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发展道路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包括对利益共同体、心理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的认知,同时也包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中国传统特色体育项目是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包括武术、摔跤、射艺、舞龙舞狮、龙舟、毽球、五禽操等。中国传统特色体育项目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健康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理念,是传承和发展体育文化、实现体育强国的重要基石。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在高校推广中国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并将其作为技术手段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实现“言传”与“身教”同行,使学生的“知”与“行”合一。首先,加强体教深度融合,摆脱体教两者各自为阵,解决“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局面。其次,合理制定推广中国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将其纳入体育必修或选修课程、俱乐部训练、学校运动会集体项目以及其他体育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推广普及。再者,加大教师骨干的培训力度,制定培训计划,提升体育教师育人能力,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例如,体育教师在教授武术课程时,除了教会动作,还要把中华武术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讲透。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无论是太极拳、长拳还是剑术,背后都有一段保家卫国的历史。各民族儿女同心同力、共御外敌,共同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推广中国传统特色体育项目,深挖其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元素、资源、功能、价值,增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2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中华体育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人本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体现着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思想内涵。英雄主义、集体主义是中华体育精神的生动表现,体现着中华儿女发奋图强、追求卓越的精神价值。人本精神是中华体育精神的价值追求,体现着中华儿女健康快乐的劳动价值。公平竞争是中华体育精神的应有之义,体现着中华儿女追求自由、平等、规范的目标价值。这些精神内涵孕育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凝聚和展现着“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的民族精神特质;熔铸于中国革命文化,凝聚和展现着坚定信念、不畏牺牲、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民族文化风骨;厚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和展现着文明和谐、自由平等、爱国敬业、公正法治、改革创新的民族时代特征。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体育不仅是各族人民强身健体、磨炼意志、促进交流的文化载体,同时也是凝聚民族力量、捍卫祖国统一的重要工具,从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明代抗倭名将——“戚家拳”创始人戚继光重创倭寇,再到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尚武救国”,中华体育以其爱国主义的精神特质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全民健身、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素质的整体提升,特别是竞技体育的发展,从夺得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到中国羽毛球队成功卫冕,从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到2016年中国女排“举国关注、万人空巷”,再到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的丰功伟绩,让各族人民为之震撼、为之骄傲,增进了民族情感,振奋了民族精神,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要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团结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每个人都应当从自身做起,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要让“奋勇争先”“为国争光”的中华体育精神指引少数民族大学生志存高远,热爱祖国,增进其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夯实“同心筑梦”的思想基础。

3.3 强体健魄,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體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运动实践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与体育课程相互配合和支持的重要桥梁。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性格相对保守,长期进行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新陈代谢能力,提高身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预防颈椎病、肥胖症等,增强体质。少数民族大学生同样面临学业、就业的双重压力,心理健康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更重要。如果面对这些压力,负面情绪长期无法得到释放,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进行倾诉,长此以往就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是一个很好的发泄方式,可以有效缓解疲劳,释放压力,降低抑郁程度,稳定情绪。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锤炼意志品质,使其变得更坚强,勇敢,提高心理的适应能力,提高自尊心、自信心,更好投入学习和生活。体育运动还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进与同学间的交流。

因此,高校要实现课堂教学内外联动,将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形成贯穿于整个校园体育文化中。通过组织各种体育活动,甚至可以通过体育主题演讲比赛、体育科研活动等来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增强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以此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同时要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其运动能力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制定适宜的训练内容,给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学习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和知识。鼓励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体育实践活动,吸收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入运动队、俱乐部训练,挖掘少数民族大学生运动天赋和潜力,参与体育类社团,加强体育文化交流,了解体育、感受体育、热爱体育,激发其奋发向上的意志品质和阳光心态。

4 结语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水平。体育自带爱国、团结、坚韧、拼搏、和平的基因,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代表着青春与希望、健康与活力。探索“体育+思政”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路径,有助于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形成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