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谈美育绘本的开发创作
2021-11-27李礼戴翕昀
李礼 戴翕昀
摘 要:绘本广受少年儿童喜爱,是良好的儿童美育读物。准确认识美的心理作用机制,把握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于开发优秀的美育绘本具有重要的意义。美的信号输入大脑后,大脑建立了美与爱的联结,使人们在领略美的同时受到感动和启迪。美育绘本使儿童能够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从而促进儿童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发展。因此赋予美更多的精神内涵,提高艺术的表达纯度,讲好美育故事,这些将使美育绘本具有更强的影响力。
关键词:美育;漫画;绘本;心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美术学院2020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绘本在儿童心理美育上的开发与应用——以脑科学为辅助”(20KYYB021)研究成果。
一、美育是一种心灵教育
美育通过审美教育涵养心灵,以塑造高尚、纯粹、美好的灵魂。美育的方式有许多,包括了美术、文学、音乐等。美育的最终目标是使人的心灵向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因而美育的实质是心灵教育,引导人们的心理向更积极的状态发展。
不同时代的美育目标各有侧重。原始社会是美育思想的萌芽期,由于社会生活生产条件恶劣,为了鼓舞士气,许多部落确立了专属的图腾,并记录在了陶罐等器物上[1]。这些图腾或是自然界已有的动物形象,或通过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而成。这表明原始社会人们已产生了对美的需求,并具备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懂得使用艺术形象鼓舞精神意志。到尧舜禹时期,美育的方式从美术拓展至音乐,成立了专门的典乐机构[2],诞生了《击壤歌》、“百兽舞”等歌舞音乐,以鼓励人们进行生产劳作。及至先秦,随着文明和政治的发展,美育的主要目标侧重于维系人际和谐,促进社会稳定。孔子明确提出审美与人格具有密切联系,他确立了“礼、乐、射、御、数、书”“六艺”作为教育科目,指出艺术活动能够满足人的高尚精神追求。孔子强调美育和心灵的关系,提出美育与情感、品德和人格等高级心理状态密切相关。这些观点为后世的美育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传统美育基本是沿着这一思路发展的。进入新时代,美育与高尚心灵的关系更加紧密。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新时代的美育,是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根本,引导人们认识美、感受美,培养人们对美的追求,进而使精神和行为更加高尚,激发人的创造潜力和活力。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美育升华人的品格和情感;从创造力的角度,美育激发人的创新动力和认知能力。因而相对于智育来说,美育对心理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绘本是漫画的一个分支,受到少年儿童的广泛喜爱。美育绘本对于培养儿童美好的心灵有重要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认识美的心理作用机制,了解少年儿童的心理规律,是开发美育绘本的第一步。
二、美如何作用于心灵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谈,美实质是一种信号,它对心理的影响首先是通过信息输入开始的。外界信息通过感觉系统输入大脑,引发了高级心理功能,进而改变个体行为。美的信号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进入人脑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当我们看到美丽的风景,听到悦耳的音乐时,这些美的信息进入视觉和听觉加工系统,继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高级心理变化。信息输入是美育的第一步,它是由美育形式决定的。美育的形式决定了信息输入源的类型,包括自然风光、音乐、美术、歌舞等传统美育形式,也包括了绘本漫画读物、电影等当代的美育媒介。
美的信息输入之后,对人类心理进一步产生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发挥。
(一)通过建立美与爱的联结,唤醒人对美好品质的向往,进而改变人的认知和行为。此处的“爱”指的是正面的精神力量。当美的信息进入大脑之后,人就产生了知觉。知觉是人对事物产生的整体的认识过程。当我们在知觉美的时候,过往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会对知觉产生主要影响。比如,当见到高飞的鸿雁时,我们往往知觉到天空的辽阔,感受到胸怀和视界都变得广阔,那是因为许多文学作品都以鸿雁比喻有宏大志向的人,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等。读过的书或通晓的知识会影响人们对美的知觉。
总而言之,过去的知识经验、读过的书、看过的画,或是听过的故事,都使我们在美丽中感受到爱的力量。同样一件事物对不同的人产生的意义也有所不同。美育就是通过建立美与爱的联结,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认识。
过去知识经验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心理学家华生做的小阿尔伯特实验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该实验中一名叫做阿尔伯特的小婴儿一开始对小白鼠并不感到恐惧,随后当小阿尔伯特触摸小白鼠时,华生和助手用铁锤敲击铁棒发出尖锐的声音,这种骇人的声音使小阿尔伯特受到惊吓开始哭泣。实验反復多次以后,小阿尔伯特建立了白鼠与尖锐声音的条件反射,一看到白鼠就产生了恐惧的情绪反应。这种条件反射也出现了泛化,当小阿尔伯特见到毛茸茸的小兔子时,也产生了同样的反应。华生的做法建立了小白鼠与尖锐声音之间的联结,这应当是美与恶的一种联结,这种联结对婴儿的心理造成了严重扭曲。小白鼠对于小阿尔伯特来说一开始是美的、可爱的,可是当其与某种消极的经历建立关联以后,就会改变人对小白鼠的认知,这种条件反射甚至泛化到了相似的其他事物。由此可见,过去经验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行为、情绪和人格。积极的经验能够扩大人对美的感知,使人无时无刻不发现美、感受美,而不良的经验不但会蒙蔽人们发现美的双眼,甚至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儿童时期的经验影响着人的一生。人的行为反应多数是源于儿童时期的不良的经历。华生的做法与美育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美育是要将美与爱进行联结,使人们容易发现美、感知美,见到美便心生善念,产生积极的心理想法,进而改变行为。美育实质上是唤醒、传播、建立、强化美与爱联结的过程。美与爱的联结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经历得以建立与强化的。当我们在听《义勇军进行曲》时,通过歌词和常识,理解了歌曲在表达受压迫的国人奋起反抗的精神,我们因此更容易受曲中的情感所鼓舞,进而产生爱国情感。在传统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中,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表达了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以及孩子成长独立的过程,这使得人们见到蝌蚪与青蛙,便想起了亲情与成长。这种联结不只关系到蝌蚪与青蛙,也泛化到了一切与之相关的事物。比如,夏天流淌的小溪使我们联想到蝌蚪,进而想起了动画片中的故事情节。那么除了蝌蚪,与之相关的小溪也引发了我们产生正面心理的想法。这就是联结泛化的结果。泛化使人们不只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物体,相关的事物都会使人们萌发出情感。如果人们接受越来越多的美的熏陶,这种联结就会越来越广泛,那么一草一木在人心中都是美的,都可以引发人的思考。
(二)美对于人类心理的影响也通过生理和进化起到作用。人对美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神经生物学和脑科学的研究发现,美的事物能够使人的内分泌发生变化,舒缓神经,使大脑某些结构发生改变。长期受到轻音乐陶冶的人,体内会分泌大量的多巴胺使人产生愉悦的体验。这种生理上的变化是人类进化的结果。鲜花和美景之所以令人心旷神怡,是由于鲜花、绿树、草地等都象征着丰收和富饶,这种丰饶的地貌恰恰是我們的祖先原始人所喜爱的。远古时代智人在与自然相抗争的过程中,食物和温暖是保证生存的最重要因素。而丰收富饶、安全的地貌则代表了安全感和生存下去的希望,久而久之这种喜好就变成了人们基因中的一部分[3]。
(三)上述两种观点分别从行为主义和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谈美育,这两种观点忽略了人的高级属性。人是不同于动物的,具有高级的心理过程。美好的故事,及其所具有的意义对人的善恶观、是非观和道德观起到很大作用。美育绘本讲述的故事对于塑造人的观念有重要作用。绘本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使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成三个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在前习俗水平,儿童多数是为了避免惩罚或获得奖励,或服从权威人士的要求,而对事物产生对错的认识;到了习俗水平,儿童不仅仅是服从道德要求,而是认可接受了这种要求,并且积极地维护道德要求,到后习俗水平,人们能够对道德要求和原则做出自己的合理解释[4]74-75。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阶段一是前道德阶段,即儿童并未将自己与外面的世界区分开,因此不理解、不重视成年人的道德要求。阶段二是他律道德阶段,在此阶段儿童主要是服从权威和他人的要求。阶段三是自律道德阶段,儿童能够用自主的道德认识去判断行为,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标准。阶段四是公正阶段,在此阶段儿童能够从公正的角度去做道德判断,说明儿童已经能够从利他主义的角度去思考问题[4]74。柯尔伯格和皮亚杰的理论表明,儿童的道德观是在不断完善的,不止局限于服从权威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能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他人、产生共情等高级的心理想法,进而去做出相应的道德决策和行为。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就是通过绘本故事使儿童逐渐从权威的、自我中心的角度发展出利他的、公正的视角。
美育绘本需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借鉴这些规律引导儿童心灵成长。这是促进品德教育的重要基础。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是通过一系列道德规范将是非观念灌输给儿童,试图改变儿童对行为规则的认知。但这种方法并未从情感上真正地影响儿童的人格。美育绘本恰恰通过共情的方式使读者跳出自我的框架,走入角色的世界里,与他人融为一体,对他人产生共情和同感。这种方式从根本上加深了人们对于高尚心灵的认同和喜爱。
三、美育绘本的创作
美育绘本是通过强化美与爱的联结,使人在无意识中受到感动,产生思考,并发生行为和观念的变化。因此,如何建立美与爱的联结、如何讲好绘本故事是美育绘本创作的关键。
(一)建立美与爱的联结
美育绘本的首要在于建立美和爱的联结,第一步便是发现美、表达美。美来源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来源于赏心悦目的事物。山石草木、花鸟虫鱼皆可为美。美的事物通过文学家的创作成为了文艺作品中的一部分,并且使之具有了美的延伸意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美育文学作品,它采用的是赋、比、兴的方法。赋、比、兴实质就是在建立美与爱的联结。《国风·周南·关雎》中描绘了鱼鹰互相唱和的场景,通过鸟的叫声进行起兴,赞美了男女之间美好的情感。《关雎》使读者仿佛看到一对对鱼鹰在河面起舞,充分感受爱情和家庭的美好。这实质上是在鱼鹰和亲情之间建立了联结。《周南·螽斯》通过对螽斯振翅高飞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了生命力,歌颂了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这是螽斯与坚韧不拔精神的联结。《豳风·七月》中描写了一整年农民日常生活的场景,包括春耕、狩猎、迁土、养蚕、制衣、酿酒等故事,以此侧面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这是农耕生活与勤劳精神的联结。《诗经》通过赋、比、兴,赋予美充分的社会意义,使人们见到鱼鹰就感受到温暖,看到螽斯就充满力量。这些都是美与爱的联结。
对于美育绘本来说,可以充分借鉴赋、比、兴的方法,在自然界中寻找美的原始素材,通过观察思索提取美的成分,建立美与爱的联结,赋予美充分的意义。这种做法在古代诗词文学中有可供借鉴之处。屈原的《离骚》运用了大量象征的手法,以秋兰和杜若花比喻高洁,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来隐喻涵养美好品德。他的《渔父》描写了放逐期间遇见“与世推移”的渔父,通过二者对话突出了屈原坚守人格、不与世同流合污的美好情操。曹操《观沧海》以东临大海所见所感,表达内心宏阔的胸怀;张九龄《感遇》以兰花表达内心如草木孤洁的坚贞;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飞雪送别,感慨边疆之苦寒与依依难舍之情。这些诗词文学虽都以文字表述,但内容却充满了画面感和故事性,它们与绘本的作用机制是相似的,用文字营造了高度画面感的场景和故事,经过读者的阅读想象,产生美化心灵的作用。在古代,美包括了一切自然之美,如大海、兰花、飞雪等,那么对于今人而言,美可以涵盖得更广,如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器、地铁等现代化的事物,这些都可以通过漫画与绘本刻画它们背后的精神力量。
(二)提高艺术的纯度
绘本是漫画的一种表达,属于漫画产品。美育绘本的纯度决定了它的生命力。高纯度的艺术即雅正的艺术,低纯度的艺术即浮靡的艺术。雅正的艺术是可以反复品味的。浮靡的艺术能给人以感官上的巨大冲击,却没有长久的魅力。美育绘本要起到长远的作用,就必须将艺术的纯度加以提升。在任何艺术的创作中,越纯魅力越大,越纯越久远。漫画和绘本也不例外。纯艺术与流行艺术的本质区别是,前者以作用于精神世界为主张,后者是以表现物欲世界为主体。纯艺术是以文化包涵娱乐,可以传世。流行艺术是以娱乐包涵文化,可以传播。例如越流行的音乐,传播越广,生命周期就越短,如鸟叔的音乐。如将纯音乐元素植入到流行音乐,生命周期就会比较长,像列侬的音乐就是如此。那么古典音乐这样的就是永远流传的纯音乐,因为纯度最高。那么同样的道理,漫画也是如此。
生活里的单幅漫画,大多都以娱乐为主,所以被遗忘得快,甚至像报纸一样,看完就可以丢掉,娱乐的时间非常短。当漫画成册变成书以后,生命周期就变长了,因为里面有了故事性,画面的质量提高了。但生命周期依然是有限的,最后还是会被丢掉,例如日本的Manga,美国的Marvel,中国的小人书。当漫画变成了架上绘画,增加了纯艺术的成分,纯度也就更高了,那么生命周期就又长了,成为独一无二的纯艺术品,自然就不会被丢掉了。因此,美育绘本只有用纯艺术的表现手法高度绘制,才能够在众多流行绘本中葆有恒久的生命力。
(三)风骨并具的表达
美育绘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可雅可俗,这也最终决定了它在历史中的位置。一切好的艺术品都有风骨,情采并具。“风”指的是感动人的力量,也就是情感。人禀七情,应物感斯。对于美育绘本来说,真挚自然的情感是创作的首要原动力。故事一定要发乎本真、贵乎自然,其发生和发展是自然而然的。好的故事首先是发自创作者内心的所思所想,通过高纯度的艺术表达形成的美育绘本,才具有触动灵魂的力量。
“骨”指的是从技术层面上艺术的高度和纯度。骨是需要反复地思考提炼的。漫画和绘本实际上是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具有代入感的“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也称作“物理境”[5]。物理境中所有的元素都由创作者营造,包括人物角色、画面场景、语言文字及故事内容。而美育便是通过物理境与人的心理场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们最先知觉到的是漫画的整体,然后才能够知觉到其中的细节。而整体又依赖于各个部分。漫画讲述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个性特征?画面中的主要场景是什么样的?颜色是明亮还是沉郁?漫画的語言是什么风格?这些元素是否符合目标读者年龄的心理特点?这些都属于漫画中的元素,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它们同时出现在了物理境中,以一个整体的方式发挥作用。当人读了漫画以后,产生了内心的知觉、想法、共鸣、思索等,而美育的作用就产生了。美育绘本如果仅有风而无骨,则显得单薄;如果仅有骨而失了风,则失去了灵性。好的美育作品一定是既表达了高尚情致,又在细节处精细生动的作品。
简言之,漫画和绘本是通过画面和故事,建立更多的美与爱的联结,最终实现心理美育。任何美育作品都应是创作者出于自然的表达,是发乎本真的,否则将变得毫无生气。美育就如春风化雨,无需刻意雕琢或说教,情感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同时,创作者又要在本真创作的基础上,充分思考其中的结构、故事、画面和语言等,以最大程度使漫画和绘本更加具有美感和意境,赋予美的事物更多的精神内涵,令读者见到象外之象、境外之境,所思所感迸发于胸中。这便是艺术唤醒人格精神力量的最佳写态。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2]冀昀.尚书[M].北京:线装书局,2007:13.
[3]Ellen Winner. How Arts Work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9:64-65.
[4]张治忠,马纯红.皮亚杰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比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9):71-75.
[5]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2:156.
作者简介:
李礼,硕士,中央美术学院动画第三工作室教师。研究方向:漫画绘本创作。
戴翕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美育心理,艺术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