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西小说《我的乔治亚》的叙事艺术
2021-11-27张晓倩
摘 要:西西是香港非常重要的作家,然而其作品在大陆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尤其是近期以手工玩具为话题的小说更是因为“玩物丧志”而被人们忽视。西西该类作品自有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在《我的乔治亚》中,其叙事艺术主要表现为:叙事资源上的拼贴叙事与百科全书式写作;叙事语言上的亲切幽默;叙事策略上注重文学与手工建筑结合的跨媒介叙事。
关键词:西西;我的乔治亚;叙事艺术;拼贴;跨媒介叙事
西西原名张彦,1938年生于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西西是香港非常重要的作家,数十年笔耕不缀,出版各种体裁的作品30余部。83岁高龄的她于今年年初出版了最新的历史小说作品《钦天监》。西西的作品曾荣获“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世界华文文学奖”“第六届纽曼华语文学奖(诗歌奖)”等奖项。从桃李年华到耄耋之年,西西始终对世界保持好奇之心,她沉醉于文学艺术之美,也对社会中的边缘人、亟待保护的野生动物怀抱仁慈之心。积极的心态与坚定的意志让她在与乳腺癌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然而疾病的后遗症也使得西西的右手逐渐丧失活动能力。为了手部康复,西西开始接触手工制作,近年来也陆续出版了以此为题的作品:《我的乔治亚》(2008年)、《缝熊志》(2009年)、《猿猴志》(2011年)、《我的玩具》(2019年)。西西的作品在大陆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少量研究也主要基于其早期作品如《我城》、《飞毡》等,讨论其香港本土意识及童话小说风格[1]。其近期以手工玩具为话题的系列作品并未受到关注,原因或许是连西西本人都在自嘲的“玩物丧志”。本文作者认为,西西该类作品自有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并以《我的乔治亚》为例,讨论其中的叙事艺术。
一、叙事资源:拼贴叙事与百科全书式写作
在诸多英式建筑中,西西偏爱乔治亚(Georigian)时期的建筑,并钟情于“乔治亚”而非“乔治”的译法,因此“我的乔治亚”指的就是西西乔治亚风格的木质娃娃屋。如何以娃娃屋为题写出一本小说,西西为读者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在《我的乔治亚》中,我们可以阅读到四个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内容:乔屋装修笔记、娃娃屋欣赏指南、十八世纪英国博览、乔屋里的故事。全书没有小标题,只以数字记录共有71个小节,作者也并非按照顺序讲述四个话题,而是选择穿插叙述。小说是以现实世界中购买娃娃屋的由来开始讲起,接着讲对包含地库、二层主体和阁楼的娃娃屋展开装修工作。大到房间如何分配、家具风格的选择、天花板墙壁以及地板的铺设,小到一块桌布的选择、墙角线该如何切割和粘贴,西西事无巨细地与我们分享她的装修心得。西西有时也会停下给乔屋贴墙纸的辛苦工作,带我们去浏览经典的娃娃屋,足迹遍布全球各地:荷兰、瑞士、德国、英国、美国、台湾地区。此外,西西也同我们讲述她在娃娃屋月刊中看到的有趣争议;与我们分享她在香港娃娃屋专门店遇到娃娃屋同好者的喜悦心情。而乔屋的故事更是由始至终陪伴我们的阅读,我们从对乔屋主人的一无所知,渐渐了解他们的故事,最终和乔先生、乔太太、汤姆少爷、女仆玛丽安以及前来做客的爱德华叔叔成为朋友。此外,西西拼贴了18世纪英国的方方面面:文学、艺术、历史、建筑、社会风貌与制度等等。西西谈到18世纪中英两国的交集,讲马戛尔尼访华虽然表面无功而返,然而同行画家却有机会了解中国下层人民的生活,并由其作品《卖烟杆的小贩》联想到英国人对中国人上下烟不离手的想象,鸦片战争似乎就有了理由,而我城(香港)也因此而来。西西也讨论工业革命的前因后果,启蒙运动与女性主义的觉醒、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何谓平等与缄默的自由都在西西的叙述范围之内。作者还十分关注18世纪的英国的风俗与制度:她带我们了解男孩学知识女孩学技艺的教育制度、离婚的高额代价与只能卖妻不能卖夫的不平等制度、长子继承制与庶子的选择、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与婴儿的高夭折率等。此外,18世纪的流行服饰、畅销小说、印刷术的流行、门窗税的缴纳、手工剪影的制作以及晚餐菜单如何配置等也都一一呈现。
“每个人都是经历、信息、知识和幻想的一种组合,都是一本百科辞典,一个图书馆,一份物品清单,一本包括了各种风格的集锦。在他的一生中这一切都在不停地相互混合,再按各种可能的方式重新组合。”在卡尔维诺看来,20世纪伟大小说表现的思想是“开放型的百科全书”。而西西的写作呈现出的正是这样一种风格,《我的乔治亚》将各类知识、信息、经历拼贴在一起,形成一部关于娃娃屋和18世纪英国的百科全书。
除了内容的拼贴,西西在排版方式上也在使用拼贴手法。小说中共有四种格式:宋体、—仿宋、○仿宋、仿宋。其中前两种格式篇幅更大:宋体部分是西西以作者身份为我们介绍娃娃屋和18世纪英国的相关知识;—仿宋部分是对话或独白,包括:乔治家人彼此间的对话、作者西西与屋中人对话、其它玩偶误入娃娃屋中发生的对话、以及汤姆少爷的独白。后两种篇幅较小:○仿宋我将其解读为西西与自己的对话,是表达自己的观点。仿宋格式也是乔屋里的故事,内容为女仆玛利亚写给好友黛西的信。
西西的拼贴也并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她将知识融入乔屋日常琐碎之中,并用复现的方法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30小节介绍了乔治亚房子的仆人,西西提到最重要的仆人是厨师,且不管是否已婚,人人尊称她“太太”;而在接下来36小节的乔屋对话中,我们看到乔太太与厨师商量晚餐时,便以布朗太太相称[2]。又如11小节西西与乔太太商量室内墙饰,提议挂剪影,乔太太同意并且说自己学习过;而后15小节西西又介绍说剪影是18世纪最喜欢的玩意,少女必学:让年轻男友坐在隔着玻璃的灯光下,替他剪影,以增进感情。
二、叙事语言:亲切幽默、与读者做朋友
西西的写作充满细节,且保持与读者的互动。她为我们设置一些悬念,只有細心阅读才能发现谜底。西西不会直言对话人身份,有时需要读者自己去推测。例如书中44小节突然出现未知身份的汤玛士与百丽菲的对话,他们讨论了人和人偶的话题,读者会对这两人充满好奇,于是继续阅读尝试从后文中寻找线索,解答谜题。第57小节,百丽菲再次登台,这次与他对话的是汤姆,我们会发现西西的细心,当两人初次聊天时,百丽菲称他“汤玛士”,而两人熟悉后,百丽菲直呼昵称“汤姆”;直到58小节,谜底终于揭开,原来百丽菲是西西暂时寄居在乔屋中的时尚娃娃。
西西自己更偏向于喜剧的写法。“当悲剧太多,而且都这样写,我就想写的快乐些,即使人们会以为我只是写嘻嘻哈哈俏皮的东西。”[3]她在《我的乔治亚》中也保持着这样的写作风格,她为乔屋虚构出生活幸福的一家人。西西充满童心和想象力,原本误入乔治亚房子的时尚娃娃百丽菲与汤姆少爷有了短暂的相处,产生了友情,但百丽菲很快就要搬到对面自己的房子里不能聊天了,汤姆少爷舍不得他的新伙伴,百丽菲安慰他:“我列印了一份资料留给你。我们今天不是都穿上了水手装么?我们就扮水手吧。资料上面有旗语的图文,你学会它,我们不是可以用旗语交谈么?”
西西也善于自我解嘲揶揄,西西在自制屋顶砖纹纸时画的歪歪斜斜,一格长一格短,于是对乔先生说,手工艺就该是不完美的。
对么,乔先生,人可不是机器。
对,我们通常不会质疑设计者。只是,如果你再认真一点,我们会更加感激。
以及西西自嘲总也无法竣工的娃娃屋装修工程:
乔屋的装修和布置完成了吗?
还没有。
好像这是装修匠的传统,总是没完没了,给他两个星期,他会做出一个月;他告诉你两个月,结果呢,用上半年。
三、叙事策略:文学与手工建筑结合的跨媒介叙事
西西早年关注绘画与电影,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她从绘画和电影中获取灵感,并写成图文互涉文体和蒙太奇文体的作品。80年代以后,西西也开始她的音乐研究,并将音乐曲式结构手法运用于小说写作实验中,并形成了蝉联想象曲式的文体风格[4]。近年来,西西更是扩大了她的写作范畴,在作品《缝熊志》和《猿猴志》中,她将文学和手工缝制联接起来,开创出新的文体——缝制体[5]。而在《我的乔治亚》中,西西则是将手工建筑空间元素也囊括于文学创作之中,形成独具特色手工建筑文体风格。
西西认为娃娃屋很像多场景的舞台,例如北京故宫的古典戏台就有三层,分别是人间、天国、地狱,而娃娃屋的不同房间也可以同时上演各自的故事:乔先生在书房读书、乔太太在沙龙和女伴聊天喝下午茶、汤姆少爷在阁楼思考和幻想、女仆玛丽安在房间里给好友写信分享生活等等。站在乔屋之外,西西关心生活在乔屋中的一家人和18世纪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身处乔屋之内的汤姆少爷,则以他的视角观察西西的房间和21世纪的世界,他从“四方盒子(电视/电脑)”里面看到多灾多难的未来世界、足球比赛、动物世界、香港时政新闻等。娃娃屋建造的过程既是西西为读者还原英国18世纪社会风貌的过程,也是她文学创作的过程。她将对乔屋中每一个细节的推敲也融入写作之中:厨房里是否要放置捕蝇布以体现当时卫生条件的落后;房间涂成什么颜色比较符合乔治亚风格的建筑;乔屋里可以搭配哪些当时流行的中国风元素,等等。随着乔屋的完工,原本模糊的18世纪英国也变得清晰生动起来。
四、结语
《我的乔治亚》作为少数以手工玩具为话题的文学作品,内容丰富有趣,蕴含着独特的叙事艺术。西西将各类知识、信息、经历拼贴在一起,呈现出一部关于娃娃屋和18世纪英国的百科全书。她的写作充满细节,亲切幽默富有想象力,并努力与读者做朋友。此外,西西也尝试将文学创作与手工建筑结合进行跨媒介叙事,形成新的文体风格。作品也不乏理性思考,西西借书中人物对话对18世纪英国殖民史进行反思的同时,也表达了她对美好住所、良好社会制度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文献:
[1]张宇.日常化的先锋与世界化的本土——学术史视野下的西西小说新论[J].东吴学术,2020:109-117.
[2]西西.我的乔治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20.
[3]西西.时间的话题[M].台北:洪范书店,1995:158.
[4]凌逾.蝉联想像曲式——西西小说的文体实验[J].华文文学,2007:32-39.
[5]凌逾.創设“缝制体”跨媒介叙事:文学与手工符号的联姻[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2-8.
作者简介:张晓倩,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