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语文”学科课程群的构建与实施
2021-11-27潘文超
潘文超
摘要:秉持“立言立人,做有品质的语文教育”的理念,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18门校本课程,搭建起“品质语文”学科课程群的基本框架。18门校本课程分为阅读品味、口语交际、写作表达、综合实践四大类,结合国家课程的实施,被安排在不同的学段和时期。“品质语文”学科课程群的评价方式多元,重点评估学生的素养提升情况。
关键词:“品质语文”学科课程群;国家课程;校本课程
秉持“立言立人,做有品质的语文教育”的理念,我们尝试构建“品质语文”学科课程群。所谓“品质语文”,就是有立体感的语文,有文化感的语文,直抵心灵的语文;不仅要让学生“立言”,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要让学生“立人”,促进精神的成长。
一、“品质语文”学科课程群的构建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围绕“阅读”这一核心任务,创新设计,构建了全新的教材内容编排体系。每个单元在阅读文本之外,还安排了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教材除了重视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也关注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的培养(如“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文从字顺”的写作主题安排),注重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基于这样的特点,我们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18门校本课程,两者共同搭建起“品质语文”学科课程群的基本框架。18门校本课程分为阅读品味、口语交际、写作表达、综合实践四大类,结合国家课程的内容,被安排在相应的学段和学期(具体安排见下页表1)。
在“品质语文”学科课程群中,国家课程主要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基本能力;校本课程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开发学生的潜能。
二、“品质语文”学科课程群的实施
在“立言立人,做有品质的语文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在固定的课时内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鼓励教师各抒己见、观点交锋、讨论争鸣,主张让语文教学充满激情与活力。我们不但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要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下面以七年级为例,呈现“品质语文”学科课程群的实施。
(一)丰富国家课程的内容,实施阅读品味类课程
虽然七年级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以阅读类文本为主要内容,但相较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的要求,阅读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实施阅读品味类的“美文荐读”课程,结合国家课程的阅读主题,将语文课程基地推荐阅读的“常州二十四中50本学生必读书目”(七年级上、下学期各推荐25本)开列给学生,供学生自主阅读或者师生共读,为学生提供有益的阅读补充。
“美文荐读”课程贯穿七年级上、下学期,安排在每周五下午的第3节课,全体学生必修,由本班语文教师执教。
(二)延展国家课程的范围,实施口语交际类课程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功,然而,语文教学实践往往偏重读写,忽视听说。为了夯实学生的基本能力,我们在七年级上、下学期分别安排了“我的作品我朗诵”和“表达与抒情”两门口语交际类课程。
七年级上学期的“我的作品我朗诵”课程,以每次语文课前10分钟演讲、诗歌朗诵、读书笔记分享、“小小百家讲坛”等活动为主要实施方式。遇到一些特殊的活动,如“常州吟诵”“周有光汉语拼音方言节”“赵元任艺术节”等,学生会走出校园,在文笔塔下诵读原创诗歌,在青果巷中传唱方言民谣等。这一课程灵活生动,旨在创设真实的情境,通过交际实践,让学生收获自信言说的喜悦。
七年级下学期的“表达与抒情”课程,与学校每年4月份的“雅悦”阅读节相结合,定期开展七年级经典诵读会、亲子阅读分享会等系列读书活动。为了更好地实施该课程,我们每年都会邀请语文教育界的名师来校授课、讲座。如2019年4月,学校邀请作文教学专家、苏州工业园区语文教研员徐飞老师做作文课例指导,邀请教育专家王开东老师开设生动的阅读讲座。同伴的阅读分享,让学生体会到了口语交际的快乐;专家的精准指导,使学生的表达能力获得了提升。
(三)夯实国家课程的基础,实施写作表达类课程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七年级的国家课程虽然对写作有系统的安排,但学生的写作素材还需要持续地积累。为了满足学生写作表达的现实需要,我们开发并实施写作表达类课程——“随文微写作”,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在七年级上、下两个学期,我们主要借助“刘霞名教师工作坊”的课题“微写作的实践与研究”,开展微写作教学实践。每兩周一次的微写作练习,安排在双周的周四下午第3节课,全体学生必修,由本班语文教师任教。表2为七年级上学期微写作内容安排。
“随文微写作”从微观层面构建写作课程体系,意在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训练学生善于寻找和发现日常生活中写作元素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逐步提升写作能力。我们还从国家课程中找到切入点,创造性地创设了随文微写作的方式。随文微写作,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深读课文,选点练能,将写作技能融于常态而轻负担的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后,引导学生尝试描写家乡秋天的某幅图景;教学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后,尝试让学生写一写微作文《我想生活的时代》等。随文微写作,让学生愿写、会写、乐写,在写作中表达自己。
(四)开阔国家课程的视域,实施综合实践类课程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比学科学习更广阔的是学生的生活,综合实践活动是真正意义上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活动。“品质语文”学科课程群的综合实践类课程内容主要是指校园外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交往能力,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促进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七年级是初中生活的起步阶段,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地处市中心、文化氛围浓郁这一优势,重点实践体验活动。
苏轼曾十余次到常州,并终老于常州藤花旧馆,和常州的缘分笃深。学校靠近苏东坡纪念馆和东坡公园,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师生开展研究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七年级上学期的“东坡行思”课程共安排4课时。
第1课时,我们邀请学校退休教师、诗人朱慧静讲述苏轼的生平和代表作品,通过文学社讲座的形式展开。学生聆听讲座后自行搜集資料,了解苏轼和常州的渊源,然后用2课时寻访,再用1课时创作以探访东坡公园为主题的古典诗词,并向学校“江南梅”文学社提供专稿。考虑到对苏轼的行思研学有一定难度,更适合研究创作,这一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修。
七年级下学期的“红梅公园里的语文课”课程为全体学生必修,共安排3课时。师生在开学初期结队前往红梅公园踏春赏梅,之后与“随文微写作”课程结合进行写作,完成后向学校“江南梅”文学社供稿,结集“出版”。
三、“品质语文”学科课程群的评价
根据“品质语文”学科课程群课程实施的多样化特点,我们力求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围绕阅读品味、口语交际、写作表达和综合实践几类课程,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任务中,全面评估学生的素养提升情况。
关于国家课程,我们通过期末测评进行定量的终结性评价;此外,关于阅读品味类、口语交际类、写作表达类和综合实践类课程,我们均有对应的测试内容和标准。比如,对“江南梅”文学社学员,我们要求学员每个月至少撰稿一篇,保质保量;同时,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各级各类征文活动。“二十四中小记者”除每个月至少撰稿一篇,快速、积极、主动地报道学生的在校生活及校内外大事,对大型活动、新闻等的采访报道,也需追求及时性和精准性,做到保质保量。终结性评价将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评选出优秀社员和优秀小记者,颁发优秀社员奖状和优秀小记者证书。
我们充分考虑到语文学习活动的特点,注意考查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思维特征,以及沟通合作、解决问题、批判创新等能力。因此,在“品质语文”学科课程群的实施过程中,仅靠终结性评价是无法全面、准确评价学生的表现的。比如,学生要完成“东坡行思”课程,不仅需要查阅苏轼的诗集、文集,阅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还需要翻阅常州地方志,了解苏轼和常州的渊源,聆听专题讲座,寻访东坡故居,探访东坡公园,然后才能写出自己寻访的见闻和感受。因此,我们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将学生检索资料、确定寻访方向、读书札记、讲座提问和现场采风等都纳入评价范畴,把学生在活动中是否善于寻找并乐于分享文学资源、是否愿意为寻访提供活动策划、是否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等都作为评价指标;对学习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如赠送印有学校标识的文具用品和教师团队自费购买的《苏东坡诗词》《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图书。如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不但能习得知识,也能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形成良好的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1] 潘新和.立言以立人——钱理群语文教育观摭议[J].语文学习,2009(3).
[2] 陈松华.让语文阅读教学直抵学生的心灵[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科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研究”(编号:D/2020/02/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