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整与融通:学科课程群的校本构建

2021-11-27张慧群程璇

关键词:核心素养

张慧群 程璇

【编者按】 学校是课程改革的扎根之所,多样化、结构化的课程是学校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基于课程研究的学科课程群校本构建是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载体。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借助学科及课程的统整与融通,勾画出学科课程群的校本样态。本期《课程改革》栏目刊发的5篇文章集中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从学校的顶层设计,到语文、历史、地理和化学4门学科的具体实践。

摘要:学科课程群的校本构建是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载体。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的学科课程群分为语言与生活、道德与社会、科学与探究、思维与逻辑、体育与健康和艺术与审美六个板块,每个板块的学科均按照“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思路,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课程群。学科课程群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开发与拓展课程资源,促使学生的个体经验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学科课程群的评价,实现了主体多方参与、方式多元并重、手段多维共举。

关键词:学科课程群;校本构建;核心素养

一、学科课程群的相关解读

对学科课程群的解读离不开对课程群的相关阐释。课程群的研究源自高校。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课程群逐渐进入基础教育课程研究领域。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四耕教授提出:“课程群是以特定的素养结构为目标,由若干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彼此连接、互相配合、深度呼应的连环式课程集群。”

当前,学术界将课程群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课程群是根据逻辑性和相关性,对既有课程进行横向联合,注重课程之间的统整,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形成的课程体系。这种类型的课程群中,各课程之间没有主次之分,教育者对各课程进行横向统整或融合是为了克服分科课程对学生经验整体性的撕裂。第二类课程群是以某个课程为基础或焦点,再加上其他相关课程组成课程群体,一般由属于同类的三门以上的课程组成。各课程教学内容虽相对独立,但课程与课程间紧密关联,各门课程的实践环节或技能培养阶段是连贯的、递进的。这种类型的课程群,立足点是促进基础课程的实施,完善学生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课程改革的深化激活了学校开发课程群的热情,很多学校都构建了丰富多彩的课程群,但也存在如下问题:缺乏统整设计,关注“点”的建设,没有“面”的思考;体现 “量”的增加,缺少“质”的提升。此时,学科课程群便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载体。

我们理解的学科课程群,是围绕某一学科或学科的研究主题,以知识、方法、问题等为结合点,统整主题相通、内容相近的学科内或相关学科课程,形成的一个层次清晰、彼此联结、渗透互补的有机课程系统。

二、学科课程群的校本构建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在多年的发展中,以学生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勾画出学科课程群的校本样态。我们将固定的国家课程作为“长课程”,将围绕国家课程开发的多门校本课程作为“短课程”。长课程与短课程结合,基础性与拓展性互补,力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科及课程的统整与融通中得到相应发展。

(一)学科课程群的具体内容

我们的学科课程群分为语言与生活、道德与社会、科学与探究、思维与逻辑、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六大板块,每个板块的学科均按照“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思路进行学科课程群的构建。

语言与生活板块包括语文与英语两门学科。语文学科秉持“立言立人,做有品质的语文教育”的理念,构建了“品质语文”学科课程群,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促进学生“立言”,关怀学生精神成长,助推学生“立人”。“品质语文”学科课程群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介,从阅读品味、口语交际、写作表达、综合实践四个方面探索拓展课程。英语学科构建的“活力英语”学科课程群,主张“用充满活力的英语课堂,培养有人文素养的英语学习者”,该学科课程群从阅读、听说和综合语言实践三个方面来构建,以提升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品味力和交际力。

道德与社会板块包含道德与法治、历史两门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紧紧围绕“思政教育”这一主题,积极统整思政教育课程与国家课程、社团活动,整体构建“纯美道法”学科课程群,提高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历史学科则构建了“本真历史”学科课程群,通过“博雅历史社”实现文化溯源,通過“历史实验室”落实动手体验。

科学与探究板块包含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四门学科。物理学科构建的“磁性物理”学科课程群,必修课程以物质、能量、运动和相互作用为主题,选修课程从物理学史、现代科技、趣味实验、信息技术、STEAM创造等方面进行拓展,让物理课程充满磁力线般的立体感和张力,展现物理课程的自然磁场美,为学生可持续学习提供动力保证。化学学科的“奇巧化学”学科课程群,以实验探究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在实验调查、探究等活动中体验化学的乐趣;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地理学科以“生活地理”学科课程群的构建为中心,注重引导学生洞察地理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多层次、多维度的学科课程群设计,培养学生用“地理眼”观察世界的意识,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人地观念审视人类活动,最终成为对环境、对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公民。生物学科的“多彩生物”学科课程群,以多彩活动为教学主要形式和内容,满足对生物科学感兴趣的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思维与逻辑板块包含数学与信息技术两门学科。数学学科的“魅力数学”学科课程群,以回归生命、回归生活和面向全人为设计理念,分为人文数学、生活数学、活动数学三大主题,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达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学科的“数字信息”学科课程群则以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及信息社会责任等四个核心主题为研究重点,通过微视频制作、魅力动画和信息学等拓展课程,提升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信息安全意识。

体育与健康板块对应体育学科。体育学科构建了“阳光体育”学科课程群,依托体育日常教学、阳光体育节、趣味运动会、冬季锻炼和体育走班选修课等活动吸引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全面提升体质。

艺术与审美板块包含美术与音乐两门学科。美术学科在“灵韵美术”学科课程群的引导下,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与探索中用灵动的思维改变生活;以审美为主题,引导学生用美的眼光感受与实践,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艺术素养,促进个性绽放和全面发展。音乐学科依托“缤纷音乐”学科课程群,以经典赏析为内容,以有效聆听为路径,科学设计学段目标,开发富有人文色彩的多种音乐课程,在音乐与表现、音乐与鉴赏、音乐与文化和音乐与创造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有效聆听能力。

(二)学科课程群的资源拓展

我们在学科课程群的实施过程中,既考虑到学生的在校学习实践经历,也积极研究现代公民所需要具备的实践经历。除了从课程实施环境、课程内容、师生关系以及课程实施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实施空间,优化实施方式,实现优质资源在不同学科的共建共享,我们还积极延伸学生的校外课程经历,通过开发与拓展场馆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个体经验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具体如下:

其一,深化学习的“境”——我们专门建设了文化走廊、班级文化墙和电子屏,以静态图片和动态视频的形式介绍名曲、名画和文化常识,新建语文、历史、地理学科的学生成长专用指导教室并充分使用。

其二,丰富体验的“坊”——季节性的校园生态角落能够动态生成生态名片,开放式的图书角能够实现借阅归还一体化,立体操场能够支持学生在恶劣的天气开展体育活动……先进与多样化的空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平台。

其三,更新创造的“器”——学校新增益智类“轨道棋”,并购买iPad、小蚂蚁平板、3D打印机等教学具,布置科技发明展示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其四,广拓实践的“场”——学校还联手家长、基地等社会资源,系列化推进“家长讲堂”活动,组织学生前往少年宫、中医院、自来水厂、前后北岸文化街区等特色场馆和实践基地开展活动,充分发挥校外资源的育人功能,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科课程群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学科课程群构建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检验学科课程群的实施效果和指引学科课程群的实践方向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学科课程群课程众多、内容丰富的特点,我们努力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力求发挥评价激励、诊断和发展的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1.多方参与的评价主体。

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中,学生是消极被动的受评者,评价角度单一,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因此,我们邀请多方参与评价,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評、师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引进家长和社会的评价,实现从单一评价到交互多维评价的转变,更全面、客观、立体地呈现评价结果,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评价主体的价值。

2.多元并重的评价方式。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学科课程群应探索多元的评价方式,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其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们在学科课程群的实施过程中,采用多元并重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关注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记录与总结,体现学生培养目标的动态发展,将对课程实施的方式与结果、学生各方面表现的评价与反馈贯穿于课程始终。各个学科的评价既有结合测验竞赛、作品评比、汇报演出等完成情况做的终结性评价,又有结合学生的日常活动参与、团队配合、进步发展等表现落实的过程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既关注过程中的结果,又关注结果中的过程,促使学生实现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良性互动,进而不断完善自我,提升素养。

3.多维共举的评价手段。

学科课程群重视学生“质”的发展,而传统的定量评价无法全面关注学生的表现与状态,因此,我们选择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手段。对于国家课程,我们主要采用书面测试和开放性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考查学生的知识获取及理解情况;对于校本课程,我们将现场展示和成果展评相结合,综合运用学分制、等级制进行管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二者可相互转化、互为补充,可根据定量评价得出的分值结果,综合给出定性的评价结论,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

另外,我们还基于“V校+”平台系统,借助技术手段科学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各种表现,生成大数据报表,力求让评价更科学、客观。

参考文献:

[1] 杨四耕,李春华.课程群:学习的深度聚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张慧群.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群[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科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研究”(编号:D/2020/02/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