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下的高中生物课外作业优化策略
2021-11-27刘立荣
刘立荣
课外作业是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总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巩固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以及学科核心素养,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它能直接反映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反映教育教学改革中评价机制的新思路。
一、目前课外作业存在的问题
2020年秋季高一新生开始使用新教材,同时随着《2017版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提出了核心素养为宗旨、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与此同时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评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3+3”的高考模式变为“3+1+2”模式,实行包括高中毕业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新的评价模式,主要目的是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2019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围绕“一核”“四层”“四翼”,构建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在内的高考考查内容体系,试题要求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
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学生的课外作业编写依据都是旧教材,作业来源主要以教辅作业为主。在图书市场中高中生物教辅资料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些教辅材料存在不少问题,如习题内容与教科书不配套;习题内容要求与新课标不一致,内容增加,要求拔高。作业布置中普遍存在几大问题:作业量太大;形式单一;材料陈旧,针对性不强;难度过大;评价方式简单等,这样的作业不但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反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厌烦。因此,如优化课外作业迫在眉睫。
二、生物课外作业优化策略
(一)优化课外作业内容
1.课外作业目的明确,有针对性
目的不明确或偏离教学目标的作业,犹如盲人骑马瞎碰乱闯,白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作业的选择必须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紧扣课堂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作业布置。每次作业的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学生通过作业应达到什么要求?通过本次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要达到怎样的学习水平?教师在选择作業内容时应做到心中有数,每次的作业都力求做到目标明确,使学生练有所得。
2.课外作业因人而异,有层次性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低级智慧技能到高级智慧技能的层级建构过程,高一级智慧技能的形成是以低一级智慧技能的形成为基础的。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要遵循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作业内容要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另外,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存在着差异。同样难度的作业,有的学生只需要几分钟便可完成,有的则需要半小时甚至更多。因此,只有针对学生差异为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才能有效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比如可以将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基础巩固、能力提升题二个层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适合自己的题目,既能保证每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最基本的练习,又能使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除了有基础训练还有一些拓展性的练习,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更有效的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发展。
(二)优化课外作业形式
针对目前作业形式单一的现象,应从作业设计上赋予作业多维的形式,使作业体现出多样性、自主性、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特点。高中生物课程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在选题时应精选一些以科学、技术和社会为情境的问题,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生物的实用性,生物就在自己身边,要学好生物一定要关注生活;或选择具有较大开放度的题目培养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合理的方案。
1.提问型作业
在学生学完一节或一章后,要求他们提若干个问题,然后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和整合,并启发和诱导学生来评鉴、判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如“基因突变”的复习课前,布置学生对基因突变的内容进行回顾,整理出自己认为比较生疏模糊的问题,然后集中全班的问题进行筛选、归类,再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做可以大大地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实践型作业
实践型作业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的亲身操作,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生物学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课后可以布置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家庭实验,如用生、熟大豆,红墨水等验证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等,在学习了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后,可以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布置学生对人类某一易观察易区分的性状进行调查,通过数据统计和处理,分析相应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加深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
3.绘图型作业
生物学绘图是学习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技能和方法之一,是表述、概括生物学知识的重要形式。如动物和植物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示意图、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示意图、遗传试验的图解等。例如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教学中,用作业纸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细胞框架图,要求学生以两对不同大小的同源染色体为例,画出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行为,然后进行批改。这样的画图作业能够让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抽象概念的理解程度,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调节教学的步骤。
总而言之,课外作业要符合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从而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提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适量性,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在完成各种各样的作业过程中提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基金项目: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基于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高中生物学校本作业设计与应用”,课题立项批准号:KCZ20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