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共图书馆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路径
2021-11-27孙丽红
孙丽红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109-5042-9260
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网络技术与图书文化事业高度融合,人民群众对优秀民族文化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多,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优质化要求。公共图书馆作为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是全民阅读的主阵地,是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因此应与时俱进,通过创建新模式、完善新功能、拓展新体验等途径,让优秀民族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展现时代特征,吸引更多读者,为文化传播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优秀民族文化 传播路径 探索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8(a)-0145-03
On the Path of Public Library Spreading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
SUN Lihong
(Changchun Library,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130021 China)
Abstract: In the era of big data, with the high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and book culture, the people's demand for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is increasing, and they put forward high-quality requirements for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s a public cultural facility open to the public free of charge, collecting, sorting and preserving literature information, providing inquiry, borrowing and related services, and carrying out social education, public libraries are the main position for the whole people to read and an important place to spread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 Therefore, they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create new models, improve new functions and expand new experiences, Let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 enter thousands of household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ttract more reader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ultural transmission.
Key Words: Public library;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path; Exploration
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公共图书馆的使命担当。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代积累并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都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56种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共同构成多彩多姿的中华民族文化。传播优秀民族文化,不仅可以传承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创新发展、传播社会正能量、彰显时代精神、推动各民族文化走向现代化、走向全世界,还有助于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在完成这一文化使命过程中,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需要通过创建新模式、完善新功能、拓展新体验等途径,让优秀民族文化大放异彩。
1 创建新模式,让优秀民族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资源需求日益增多,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优质化要求。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知识聚集和传播的重要场所之一,是全民阅读的主阵地,只有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服务模式,以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交叉形式,让人民群众充分共享公共图书资源,让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优秀民族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才能使广大读者切身感受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1]。
1.1 主动送书上门,让优秀民族文化作品黏住读者
近年来,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受地域限制和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给许多人阅读带来困扰。为满足读者需求,公共图书馆应利用网络平台,协同物流行业,主动开展送书上门服务,变单一服务为多元服务,把被动服务与主动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图书资源效能,使广大读者借书和还书更加便捷,使其足不出户就能满足阅读需求,就能享用优质精神食粮[2]。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华夏大地拥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反映中华文明和优秀民族文化的著述灿若繁星,如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文献、有关我国民族革命运动的史书、有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述的权威读本,以及《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代文学名著,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让这些优秀图书走进读者家门,就能使廣大读者接受民族精神熏陶,就能使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其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公共图书馆在开展送书上门服务的基础上,还应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实施送书进校园、进机关、进部队、进厂矿、进农村、进社区等服务,充分发挥其传播优秀文化和提供文化娱乐服务等职能,使社会各界读者都能在人文关怀情境中畅享阅读快乐,使越来越多的读者都能回归到纸质书籍阅读的行列中,饱读优秀民族文化作品,从中汲取知识及心灵情感上的满足。
1.2 举办高端讲座,让优秀民族文化知识与时俱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留下不计其数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秦代兵马俑,到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明清故宫;从延绵不断的万里长城,到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从婉约精巧的苏州园林,到别具一格的苗寨吊脚楼……这些珍贵民族文化遗产都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蕴藏着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光辉。在新时代,公共图书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要通过举办高端公益讲座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优秀民族文化的固有形式和内容展现新时代精神风貌,赋予新时代价值意蕴。例如:近年来,有些公共图书馆开设故宫文化系列讲座,通过介绍故宫发展历程及馆藏珍贵文物品种,向参会听众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知识以及中华民族文化融合态势,并运用史实展现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及卓越才智,为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2 完善新功能,让优秀民族文化展现时代特征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与图书文化事业高度融合,图书载体已告别纸质书一统天下的历史,迎来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并驾齐驱的阅听时代。作为网络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不仅要发挥纸质书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优势,还要发挥电子书、有声书特有功能,以现代高科技的电子传播媒介为依托,通过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传播途径,让优秀民族文化展现时代特征和崭新风貌,以不断丰富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
2.1 推进线上服务,让优秀民族文化空间越来越大
公共图书馆是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之一,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使命,应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优势,通过互联网路径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扩大服务空间,让数字图书馆真正成为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让阅读和欣赏民族经典成为一种新时尚。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共图书馆应与国内知名数字资源平台密切合作,积极构建并不断扩充电子书、有声书书库,让优秀民族文化作品的电子文献、有声文献永久保存下来。同时还要为广大读者和听众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和欣赏途径,让他们仅凭一张读者证,便不受任何时间和地点限制,即使宅在家里也能快速浏览电子书和有声书信息,随时随地获取优秀民族文化资源[3]。
公共图书馆以现有馆藏资源和现代高新技术为主要支撑,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依托海量的数字资源和纸质图书,不断满足我国各族人民文化需求,确保全民阅读阵地越拓越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空间越来越大,途径越来越多。
2.2 通过数据集合,让优秀民族文化更加贴近读者
在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运用大数据检索、统计和分析,能将经常阅读浏览优秀民族文化作品的读者全部筛选出来,并根据其关注和阅读作品的题材类型进行具体分类,让这类作品信息主动寻找相关读者“见面”。首先,通过大数据检索,计算机系统能快速捕捉到哪些读者对哪类民族经典感兴趣的信息;其次,通过大数据统计,计算机系统将根据海量数据进行运算,提取并转化为具体的分类统计信息,随之形成记忆网;最后,通过大数据分析,计算机系统会根据每个读者个性化需求,将其经常关注和阅读的一类或者多类民族经典的信息全部提炼出来,并让这些信息“按图索骥”,主动寻找“知音”读者,实现由传统的“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个性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利用大数据平台,在传播优秀民族文化过程中不仅能做到有的放矢,让民族经典更加贴近读者,还能为公共图书馆采购和收藏优秀民族文化作品提供决策参考。
3 拓展新体验,让优秀民族文化吸引更多读者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对阅读提出更高要求。许多读者对优秀民族文化情有独钟,喜欢采用简单、便捷、高效的途径借阅佳作,喜欢在温馨的阅读环境中一饱眼福,畅游浩瀚无际的优秀民族文化之长河。为此,作为文化建设重地的公共图书馆必须紧随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拓宽阅读渠道,创新阅读体验,突出自身特色,增强自身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饱读民族经典,让优秀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以此促进民族文化融合与发展。
3.1 拓展阅读途径,让优秀民族文化飘出浓浓书香
对许多读者而言,阅读不仅是文化和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一场精神旅行。如何通过最便捷的途径让广大读者在一场精神旅行中畅享温馨和愉悦,如何提高城市和农村书香文化氛围,如何使优秀民族文化走进越来越多人的心里,是新时代公共图书馆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4]。为履行好这种责任,公共图书馆必须主动作为,积极与当地商场、公园、机场、车站、码头、展览馆等单位合作,充分利用图书资源和现代高新技术,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和人员流动较多的公共场所,设置安装“图书ATM机”,打造“城市书房”和“百姓书屋”。通过创建全年360余天24小时全天候开放的自助图书馆,无限延长广大读者阅读时间,不断延伸其阅读空间,尽最大可能节省其阅读的时间成本,培养其阅读习惯,激发其阅读兴趣,提升其阅读品位,使其在逛街购物、旅游出行、休闲散心之時常有书香为伴,确保优秀民族文化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传播频率越来越高[5]。
3.2 打造特色馆藏,让优秀民族文化凸显本土特色
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包括思想观念、道德传统、语言文字、行为规范、诗词歌赋、民风民俗、科技发明、医药卫生、建筑工程、衣冠服饰等诸多方面。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文化与其发展历史和所处地域密不可分。地方公共图书馆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过程中,应以本地历史文脉、民族特色、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经济建设等为根基,以本地特有的优秀民族文化为依托,创新服务体系,打造特色馆藏,潜心挖掘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纸质文献资源和数字文献资源,以凸显本土优秀民族文化特色及其与众不同的个性魅力[6]。同时,这些独特的人文资源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提高对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关注度,便于他们直接查找所需文献,潜心阅读和研究本土优秀民族文化,不断提升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进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金武刚,王瑞芸,穆安琦.城市书房:2013-2020年——基层图书馆建设的突破与跨越[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1(3):1-9,21.
[2] 杨庆祥.东城区:以图书馆为主力的全民阅读推广模式[J]新阅读,2019(4):22-25.
[3] 蒋志斌.“去实体化”理念下移动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J]出版广角,2019(8):39-41.
[4] 孙燕纯,张惠梅.邻里图书馆的阅读推广[J].图书馆论坛,2021,41(4):27-31.
[5] 鲁方平.自助图书馆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以温州市图书ATM机与“城市书房”的建设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26(2):63-68.
[6] 吴贵飙.立足馆藏文献资源展示优秀民族文化——中国民族图书馆举办专题文献展览回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8):53-60.